陪張巨山謁清獻公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陪張巨山謁清獻公祠》是北宋李處權的作品之一。
李處權[約公元一一二六年前後在世]字巽伯,溧陽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北宋末前後在世。宣和間,與陳叔易、朱希真以詩名。南渡後,嘗領三衢。官至朝請大夫。處權為詩清脫爽健,著作曾自編有《崧庵集》,不傳。孝宗淳熙六年(一一七九),由其堂弟處全收輯遺著四百餘篇刊行,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為《崧庵集》主八卷。事見本集自序及李處全序[1]。
“ |
惟昔清獻公,二年蜀中歸。 歸載無長物,一琴而一龜。 龜屬煙霞想,琴寓山水思。 婆娑二物間,德容儼怡怡。 元龍豈時輩,康樂匪俗期。 書齋質不陋,覆之以茆茨。 手植參天松,亭亭歲寒姿。 公去幾霜露,高風猶在茲。 可使貪夫廉,至今仰伯夷。 使君挺孤潔,後身蓋亡疑。 治體簡而肅,民俗醇不疵。 竭虔拜公像,雅有賓僚隨。 置酒延公孫,誠意公所知。 表表孝弟里,人物固未衰。 德厚者流光,此言良不欺。 春陰澹物華,藹藹原隰滋。 遠山出雲氣,近水餘風漪。 時禽屋上語,野蝶筵中飛。 此堂歷千載,盛事傳一時。 凜如公在傍,冠弁不敢欹。 庶幾飽公德,滿酌其可辭。 聊以永今朝,晝景方舒遲。 |
” |
— [北宋]李處權 |
李處權詩歌創作
李處權生前曾自編《崧庵集》:「五十年間作古賦五,古詩三百,律詩一千二百,雜文二百,長短句一百,平生之力盡於此矣。」(《崧庵集》自序)惜其不傳。淳熙六年,由其堂弟李處全搜輯佚著四百餘篇刊行,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為《崧庵集》六卷,現存詩歌320首左右。
李處權與當時許多詩人如朱敦儒、呂本中、王庭豎、劉子翬、汪藻、張豐等皆有交遊和詩歌酬唱,詩歌創作亦自有其特色。作為一個世家子弟,建炎南渡對李處權生活與創作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其堂弟李處全在其詩集序言中說他「中更兵火奔迸,遇物托興,亦未嘗一日廢。紹興甲子而後,齒益高,家益貧,用心益苦,句法益老,始與少作不類」。姚寬也稱:「李卿句有眼,妙語真而師。」(《和李巽伯韻贈甥劉志道》)
反應其南渡後的生活和思想感受是其詩歌創作的重要方面,這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一是對南渡途中的艱辛生活的記述,二是對去國離鄉之情、故國黍藜之感的表現。李處權詩歌的一大特色便是此種感情的普泛化,體現於其詩歌創作的各類題材之中,舉凡贈答、寫景、詠物等各類詩歌中對這種情感都有所表現。李處權很重視親友之情,《贈表臣才臣》云:「我交半天下,頗接金石友。相逢便論心,已別更回首。」《送翁子秀歸泉》云:「人生一世間,所重惟交遊。」南渡之後他輾轉各地,結識了很多文人,酬唱、贈答、懷人和送別的詩歌在其現存詩歌中占有較大的比重,大都寫得情誼真切。其送別詩有28首左右,寫得情意濃厚,充滿離愁別緒[2]。
視頻
陪張巨山謁清獻公祠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李處權,楚漢網,2020-04-21
- ↑ 江南騷壇播風流---淺述南宋祖籍豐縣的詩人李處權及其詩歌,新浪博客,201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