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阳谷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阳谷镇原名孟店,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阳谷县治所由上巡镇(张秋镇)迁于此地,遂更名阳谷,旧有土城,外环护城河,四门有桥梁相通,城周长4公里,后拓展为6公里,呈正方形。1469年(明成化五年),知县孟纯主持重修城池,墙高5丈,厚3丈,池深2丈,宽2丈,并于城上建门楼、角楼等。其后又迭经重修,清中期以后遂渐颓败。日伪统治时期,为固守计,又胁迫民工浚池修城,城墙高3丈余,上建门楼、角楼。1945年7月县城解放后铲平,建国后逐步辟为公路。

在2004年,撤销阳谷镇,设立侨润街道、博济桥街道和狮子楼街道3个街道办事处。[1]

地理位置

阳谷镇位于阳谷县中部偏西, 总面积为735公顷。为阳谷县委、县政府驻地。北与大布乡交界,西与西湖乡接壤,南与高庙王乡、寿张镇相邻,东与十五里园镇、阎楼镇相连。

自然状况

该镇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缓倾,平均坡降为1/6000,海拔高度37.9~41.3米。 东西最大距离12.2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1.4公里,总面积7354公顷, 其中耕地4104公顷。全境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境内浅层淡水资源丰富,地下水补给充足, 开采条件较好。 主要河流有赵王河、北干渠、南干渠、聊阳沟、"三八红旗渠",境内流长85公里,流域面积70平方公里。该镇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春季干旱多风, 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有旱涝,冬季干冷少雨雪。年均降水量为594.3毫米, 蒸发量1960毫米。年平均气温13.3度,无霜期平均210天左右,霜冻期为155天左右。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谷子、地瓜、绿豆、高粱、花生、棉花、蔬菜等。全镇植被面积6251公顷,覆盖率85%。

辖区人口

全镇辖68个村(居)委,总人口6.3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42‰。全镇少数民族有回族、蒙古族、满族、藏族等,人数为71人,占全镇总人口的0.1%。[2]

经济状况

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000年为3.13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之比为:16∶26∶58。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625万元,年末社会金融各项存款余额2.4亿元。该镇民营企业发展迅速,现拥有机械、建材、纺织、包装、印刷、食品加工、电线电缆、针织、化工等十几个行业。2000年底全镇共有民营企业196家,其中投资额在千万元以上的企业3家,500万元以上的8家,为聊城市发展民营经济明星乡镇。较大的企业有中石化工有限公司、景阳岗针织有限公司、鲁西复合肥有限公司、景阳岗彩钢构造有限公司。

强镇由来

该镇为阳谷县委、县政府驻地,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该县的大型企业多数居于辖区,商贸服务兴旺发达,教育、卫生、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地处聊城、蒙馆等干线的交汇处和县内公路网的中心点。京九铁路穿境而过,客、货两站均居境内,南达港九、北通京津,去聊城市仅半小时即到。东临济南飞机场, 西离安阳火车站仅2小时路程。邮电通讯便利迅捷,城乡已普及国际直拨程控电话,无线通讯网覆盖全镇。自1998年以来,连续被评为聊城市发展民营经济明星乡镇、聊城市经济强镇、聊城市首批小康镇、聊城市第一个企业产值过亿元乡镇、聊城市文明单位、聊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聊城市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聊城市妇女工作先进单位、聊城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聊城市先进基层党委。[3]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1949年, 粮食作物亩产仅70公斤,棉花亩产9公斤。50年代初,开始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引进推广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优良品种,施用化学肥料。50年代中期,随着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和水利条件的改善,农作物产量逐年提高。1956年,粮食作物亩产增至128公斤;棉花亩产12.5公斤。1958年9月人民公社成立后,开始了以"共产风""浮夸风""平调风"等"五风"为主要特点的"大跃进"运动,农业生产遭到破坏。1961年,农业生产跌入低谷,当年粮食作物平均亩产41公斤。1969年开始兴建引黄、引河灌溉工程,取得较好效益。1977年,粮食作物平均单产达452.5公斤,棉花亩产31.5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林、 牧、副、渔业同时得到发展。1990年,全镇粮食作物平均单产达729公斤,棉花单产64公斤。1990年以来,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全镇农、林、牧、副、渔各业保持全面发展。1994年农业总产值达到6810万元,比1988年增长82.8%,粮食总产量达到977.2万公斤,比1988年增加了367.9万公斤,增长25%。花生、蔬菜等经济性作物面积不断增加,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例达到31∶1,复种指数达到了200%。全镇共发展和完善农林网2534.7公顷。大力发展畜牧生产,培植新增长点。全镇共建起千只标准肉鸡棚338座,5000只高标准肉鸡棚114座,批养肉鸡90.8万只,年出栏肉鸡4 54万只, 全镇人均增收150元;全镇还存栏蛋鸡100万只,年蛋产量达100万公斤;建有规模饲养场12处,全年出栏生猪5.3万头,家禽269万只。

2000年底, 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3.6亿元,其中种植业6293万元,畜牧业3065万元,其它26642万元。

第二产业

抗战爆发前,仅有少数红炉、白铁、砖瓦窑、酒作坊、织布、染布等零星私营手工业。1937年沦陷后,各厂先后倒闭,城乡手工业生产趋于萧条。1945年,县民主政府倡导支持城乡工匠发展手工业生产。1953年后,手工业发展较快,1955年底,县城各类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增至18处。1957年后,地方国营性质的小型工厂相继在县城建成投产,带动了该镇工业发展。先后建起了铁业社、木业社、服装社(厂)、鞋业社、砖瓦厂、面粉厂、发电厂等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后来多数升格为县集体企业。1984年以后,镇村工业发展较快,但是由于体制、经营机制问题,发展速度不稳定,总量增长缓慢。1990年以来,强化了对乡镇企业的领导和投入,阳谷镇企业有了质的飞跃。1991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07亿元,成为全聊城地区第一个乡镇企业产值过亿元的乡镇。 到1994年底,全镇四级企业已达到1577处,其中镇办企业8处,村办企业28处,联办343处,私营企业8处,个体办1190处。全镇基本形成了机械制造、建筑建材、 造纸印刷、食品加工、电缆电线、针织羽绒等十大生产经营体系,200多种产品。 1994年全镇工业实现总产值2.4亿元。此后,由于政策、运营机制等原因,有些企业停产,有的转产。1998年,全镇对企业实行了转制,采取一切可利用的方式、方法, 盘活资产,改革企业机制。到2000年,全镇民营企业共有196家,其中资产千万元以上的3家, 百万元以上的33家,个体工商户达4421家。其中,中石化工集团为市、县重点企业,景阳岗针织有限公司、鲁西复合肥有限公司、阳谷镇建筑公司、景阳岗肉羊开发公司、谷山建筑公司、阳谷钎具厂等企业在全县都小有名气。2000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8.1亿元, 实现工商税收1337万元,被聊城市命名为"发展民营经济明星乡镇"。

1949年前,泥瓦匠、木工等多散居民间,平时务农,春、秋季节组成泥水班,从事一般民房建筑。1950年,县城及附近泥瓦匠人率先组成市建筑工会,1953年发展为县建筑大队。1972年后,成立了公社建筑队,主要从事本范围内的学校、机关、公用房屋及民房建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镇、村两级建筑队迅速扩大,到2000年底,全镇共有建筑公司(队)9个,职工1940人,其中具有技术员以上职称的315名。技术设备较好的有阳谷镇建筑公司, 为四级建筑企业,拥有大型设备5台;谷山建筑公司,为三级建筑企业,拥有大型建筑设备9台。

第三产业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发动群众入股办供销合作社,集体商业日益壮大。1956年,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其后由于政策的原因,商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个体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日趋繁荣。90年代,个体私营经济步入快车道,国营集体商业服务网点大多实行集体承包或私人承包。近年来,镇委、镇政府抢抓机遇,用活政策,先后建起了北街农贸大市场、南街建筑建材市场、东街服装一条街、博济路餐饮冷食一条街、西街土杂品一条街、谷山北路畜牧用品一条街、北街小百货印刷制品批发一条街、五里庙和龙虎寨禽蛋批发市场和10个专业村5个工业园区。 至2000年底,全镇个体工商户达到4421户,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3263人。 该镇名吃阳谷呱嗒,外酥里嫩,咸香可口,别有风味;刘家烧鸡,祖传手艺,以其色、味、形具佳而享誉鲁西。[4]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在阳谷城西南隅,始建阳谷学宫,为阳谷县学,历经明、清多次修缮和增修,使之趋于完善。至抗战前夕,仍具有一定规模。除此外,清同治年间,阳谷人张某捐私宅一处,建"谷山书院"在阳谷镇,常年授课,全镇有私塾数处。1913年,该镇建有小学3处。在校生不足150人。至抗战前,境内共设立各级小学26处,到1945年5月境内有抗日小学19处,至1948年境内共有完全小学4处,在校学生486人。新中国成立后,小学教育迅速发展。至1950年6月,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6%以上,1952年入学率达90%以上,到1965年,境内有小学58处,7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445人。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事业走向正常化发展轨道。中、小学教育、幼儿教育、职业教育、函授教育、特殊教育等普遍展开并迅速发展提高,学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提高。90年代,镇政府逐年加大投入,走多渠道投资办学校的路子,顺利通过了"普九"达标验收。镇办城镇中学为全县重点中学,教学、教育质量居全县前列,基础设施、教师队伍属全县一流。阳谷县第一中学、第三中学、第一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阳谷镇技工学校、卫生学校、体校、聋哑学校均居城区。私立中学有实验中学、谷山中学、铁路中学、工会中学。近几年,镇政府每年财政投入教育事业近千万元,改善办学条件。2000年,全镇共有小学31处,在校生14120人;中学2处,在校生7000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设施均达到省级标准。

取得成绩

2000年, 全镇共有科技人员385人。自1983年以来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62项。1982年,石门宋植物保护公司承担的植物保护承包试验获得省科委二等奖。原中石集团总经理周保东被评为省科技大王。 石门宋养殖基地经理王广凤被评为市科技大王。1993年搞的土地总体规划获全国三等奖。

文化发展

阳谷镇历史悠久,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诸如舞蹈、地方戏、曲艺、书法、绘画、雕刻、剪纸等民间艺术代代相继。1952年,聊城专署电影中队在该镇设立放映点;1973年建广播站;1975年建立文化站。前金海村曾因农民赛诗活动搞得突出受到山东省委表彰,作为省委宣传部联系点。60年代,机关学校建起图书室、阅览室;90年代,镇建档案室,各村相继建立图书阅览室、文化大院。全镇现建有各类文化活动场所108处,境内建有2处影剧院、文化广场一处,各类文化基础设施较为齐全。1997年,石门宋乡被命名为"山东省民间诗歌艺术之乡"。

医疗发展

民国期间,城区建有二处私营西医院,一是雷锡瑞在西街办的救世医院;二是李文轩在东街办的新华医院,规模很小,设备简陋,一名医生应诊,其徒弟、子女当司药、 护理,仅能诊治一般的小病小伤。1949年3月,冀鲁豫第九专区政民医院抽调医疗人员,在龙虎寨村设立临时兵站医院。1948年,阳谷县卫生院由阿城迁至阳谷县城南街, 当时有工作人员6人,1949年增至10人,设病床10张,后发展为阳谷县第一人民医院。1954年成立城关镇卫生院。60年代末,各村成立卫生室,配赤脚医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1987年镇卫生院占地0.6公顷,建筑面积1102平方米,工作人员126人,专业技术人员121人, 有病床39张,大型设备6台,日平均门诊量达407人次。县人民医院石门宋分院于1971年建院,到1987年,占地面积为1.14公顷,建筑面积1206平方米, 有职工36人,专业技术人员35人,病床20张,主要设备2台,日平均门诊量11人次。 1999年,阳谷镇卫生院投资180万元建门诊病房综合楼。1999年,石门宋分院迁址新建综合楼, 设立气管炎哮喘、风湿性关节炎专科门诊,走专科办院路子。200 0年, 有镇卫生院2处,病床51张。阳谷县第一人民医院、阳谷县中医院、阳谷县卫生防疫站、阳谷县妇幼保健站均建在阳谷镇。

体育发展

境内学校体育活动空前活跃, 体育竞赛形成制度。境内有标准体育运动场4处,篮球场28处,灯光球场1处,排球厅、射击场各1处,体育运动学校、武术学校、武术馆各1处,有健身房2处。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方兴未艾。太极拳、太极剑、健身舞、长跑等体育活动为群众普遍健身活动,每天清晨,仅城区参加各类体育活动的就达数千人。中、小学每年都举办春、秋两次运动会。县体育场每年都承办数次拳击、散打、篮球赛等体育竞技项目。

文物古迹

境内文物古迹颇多,现存有武松斗杀西门庆的狮子楼、文庙、博济桥、吴铠墓、刘琰墓、会盟台、无影地、指挥洼等,现建有仿宋一条街。[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