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阎家河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阎家河镇毗邻麻城市区,版图面积121.2平方千米(2017年),辖19个村,人口43241人(2017年),因唐代洪州都督阎伯屿居住此地而得名。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优美,是闻名遐迩的历史名镇。已载入史册的文化古迹有柏举战场、柏子秋阴、桃林春色、钓鱼台等。其中钓鱼台距市区8公里,明代文人李贽曾在此著书、讲学。现在柏子塔、钓鱼台均被列为国家重要旅游景点,每到春暖花开,桃花灿烂,秋高气爽,柏塔姿雄,游人如织。[1]

中文名: 湖北省麻城市阎家河镇

外文名: City of Hubei Province Ma Yan home town

行政区类别: 乡镇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中

地理位置: 位于麻城市东,距市区10公里

面 积: 121.2平方千米(2017年)

下辖地区: 阎家河、古城、石桥垸等村

政府驻地: 阎家河

电话区号: 0713

邮政区码: 438300

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 43241人(2017年)

著名景点: 钓鱼台

车牌代码: 鄂J

简介

阎河集山区、丘陵、平原于一体,山清水秀,春季桃花吐艳,夏日莲花飘香,秋有丹桂与枫叶争妍,冬则腊梅与飞雪比美,真是美不胜收。交通便利,不仅村村通公路,而且已立项即将开工兴建的沪渝高速公路和正在开工建设的沪汉蓉快速铁路均从阎河经过,前景辉煌。

阎河物产丰美。盛产水果、茶叶、黑山羊、鲶鱼、野鸡等名贵土特产品。十眼莲藕及精养鲶鱼更是久负盛名,名驰遐迩。阎河是麻城的主要粮棉油产区,被誉为鱼米之乡。石材、河沙、林木资源丰富,开发价值潜力巨大。

改革开放以来,阎河古镇焕新颜。镇区宽敞,交通发达,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迅猛发展,乡镇企业?amp;#91;军突起,产业化进程加快。已连片开发5000亩桑园,10000亩桃园,2000亩莲藕,2000亩精养鱼池,养殖3000头黑山羊,经济效益翻番,人均收入不断增长,镇党委、政府正率领阎家河镇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地理位置

阎家河镇位于麻城市东,距市区10公里。阎家河镇东西长20公里,南北长22公里,总面积121.2平方公里。南起北纬30度10’,北至北纬31度15‘,西起东经115度4’,东至东经115度12‘。东与三河口镇梅家畈村交界,西与鼓楼办事处小河头村交界,南与龟山乡花桥河村交界,北与黄土岗大友山村交界。

阎家河镇属大别山余脉及龟峰山山系,东部、南部、东北部、东南部为高山,西部为丘陵,西北部为大龙山脚,中部为平原,历称“塌耳畈”、“古城畈”。举水河一级支流阎家河长11公里自北而南贯穿全境,另有细石河、芭茅河汇入。阎家河镇海拔72.8米。山脉有两个走向;四望山为南北走向,凤凰山为东西走向。境内山区群山起伏,丘陵坡度平缓,平原地势开阔,土地肥沃。

历史沿革

阎家河镇是麻城境内的历史名镇之一,为麻城东北部入山门户。因唐朝洪州都督阎伯屿居此地而得名,曾名阎公城。1932年7、8月间,红军先后两次全歼驻守该镇的国民党军,缴获成批武器弹药。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的县政府迁驻附近山水塆,县立中学迁钓鱼台,一时成为麻城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1947年8月27日,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区,不久,在此成立了鄂东工委。1949年4月底,在此宣布将麻东、麻城两县合并为麻城县,并成立解放后的第一届中共麻城县委和麻城县人民民主政府。建国后,设阎河区,1951年改称第七区,1953年又改称“麻城县人民政府第九区公所”。1958年又更名为“红光人民公社”,旋改为“阎河人民公社”,1971年恢复“阎河区公所”名称。1975年10月撤区建立阎家河人民公社。1984年,阎家河人民公社改为阎家河区。1987年改阎家河镇。

政府机构

党政综合办公室

主要承担党委、人大、政府交办的各项日常工作和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社会治安综合管理、社会稳定、工青妇及各方面的综合协调工作,督促有关工作的落实。

社会事务办公室

主要承担人口与计划生育、国土资源管理,村镇规划建设、民政优抚、民族宗教、劳动和社会保障、教科文卫等工作,协调与社会事务相关的其它工作。

旅游资源

钓鱼台

钓鱼台,位于镇东北凤陂畈的凤陂河。两水夹流,巨石突起于河中,纵横各三丈许。明朝时周柳塘建“寒碧楼”于台上,复土种竹。旁有竹篷门,出门为石径,石径下为沙潭,沙潭前为鱼岬潭、潭右渡河而西有云洞,洞口盘旋上至绝顶,顶东临水有悬崖,称为小赤壁。李中黄宿钓鱼台作梅花吟云:“仙人种雪仙姝亩,仙姝采之惟月照;月将雪影入西窗,知是仙姝梦魂到。晓风冷露空中湿,香带罗裙悄独立。山高高第几峰,月上更深朝太乙。”周锡晋秋日同友人游钓鱼台诗去:“十年曾上钓鱼矶,别后星霜梦变稀。粉壁尚留蜗篆在,夕阳追逐雁行归。当时只觉逃名是,此日翻疑学道非。落木空山秋日里,输君诗律得精微。”明李贽曾在此收男女学生常年讲学。

桃林春色

桃林位于镇南15里处,地名桃林河,夹岸多桃花,延亘数十里,居民村巷罗错,花时红霞如锦,茅檐竹舍掩映芳华,觉武陵源犹在人间,邑人朱桂荣诗云:“举水东来锦浪生,桃花夹岸映春晴。青溪簇簇开无主,碧树年年尝更新;十里仙源渔父路,千寻潭影故人情。风光不减河阳县,林际红霞照银明。”

凤凰台

凤凰台,在镇东三十里三水湾北,孤峰独秀,河流襟带,即凤坡之东南五里山,相传昔有人于八月十五夜经岭侧时,松涛息响,山阿寂寥,忽若有吹洞萧声,寻之不见,还数十步仍复好音迭送,或曰此凤鸣也,故名。

四望山

四望山,在镇西十五里,山至险峻,可以四望。元末乡人曾斌聚众结寨,保障全活甚众。山涧有石洞,名风洞,每大风起先响,土人凭为占验。后山洪石隧,洞口遂塞。

民间传说

袁宗道倡建的“公安派”,揭开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新篇章。关于此派的创始者、代表作家或诗人,人们向来只提袁氏三兄弟、丘坦之、黄辉、江盈科、钟君威等。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这种说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全貌,活动于麻城的李贽,应是这个流派的鼻祖。

许多事实说明,李贽首先竖起“文贵独创”反古城大旗。他一生中,包括宦海沉浮的二十八年,皆以盖书院、教书、著述、讲学为生。焦弱侯说他写起书来,“关门闭户,笔不敢停挥”、“日月如是而已”,讲学论道,红安、麻城、武昌、南京、北京皆有讲坛,听者日众,一境如狂。袁宗道评价道,“大江南北,莫不以先生为宗盟”。可以说,李贽将其毕生精力献给了文学革新运动事业。

李贽因文章出众,在当时是世所公认的。袁宏道在《袁中郎全集》卷二十一里说:“幸床头有《焚书》一部,……甚得力。”他在卷二十三里对朋友说:“近日得禅僧(李贽)《豫约》著书,读之痛快。”足见李贽的思想启迪影响到各个方面。于是,他的周围团结和形成了一个作家群,如袁氏三兄弟、汤显祖、冯梦龙、凌蒙初、梅国桢、丘长儒、梅之焕等,这些条件的出现,为“公安派”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雏形。

再说,袁氏三兄弟的文学成就与李贽的栽培分不开。从诗人上看,他们自称是李氏的弟子,并常来阎河问学求教,盘桓几月每余。汤显祖在《怀卓吾》诗中一语道破:“都将舌上青莲子,摘与公安袁六休”。培育之情,跃然纸上。其实,有关“公安派”师承关系,古人在诗话、史集里早已阐明。如《列朝诗集小品》载:“伯修(袁宗道)……自别于时流也。…公安派,实自伯修发之。”《静室居诗集》也说:“嘉靖七子之派,徐长文欲以李长吉变之,不能也,……自袁伯修出,……导其源,中郎(袁宏道)、小修(袁中道)继之亦扬其波……”《明史.文苑传》补充道:“袁氏兄弟独心也,学者多从之,目为‘公安体’,由是公安派盛行。”这些文字仅从事实的表面说明袁宗道是“公安派”的创始者。到了清代,研究有了突破,学者钱谦益重申道:“万历中年,王、李之学盛行,……中郎(袁宏道‘公安派’主力军)以通明之资,学禅于李龙湖(李贽),其说倡于公安袁氏,而三袁皆李卓吾之徒,其指实自李卓吾发之。李贽身为“公安派”鼻祖的地位,才模糊地现出来!

另外,袁宗道把李氏的“童心说”收进自己《百苏斋类集》中,并在李氏学说基础上建立了“性灵说”,李贽的文学主张与“公安派”一脉相承,李贽奠定了这个流派的道统和文统。一系列事实证明,李贽为“公安派”鼻祖的历史地位,应尽早地得到恢复和确认。

所获荣誉

2020年7月29日,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