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閻家河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閻家河鎮毗鄰麻城市區,版圖面積121.2平方千米(2017年),轄19個村,人口43241人(2017年),因唐代洪州都督閻伯嶼居住此地而得名。旅遊資源豐富,人文景觀優美,是聞名遐邇的歷史名鎮。已載入史冊的文化古蹟有柏舉戰場、柏子秋陰、桃林春色、釣魚台等。其中釣魚台距市區8公里,明代文人李贄曾在此著書、講學。現在柏子塔、釣魚台均被列為國家重要旅遊景點,每到春暖花開,桃花燦爛,秋高氣爽,柏塔姿雄,遊人如織。[1]

中文名: 湖北省麻城市閻家河鎮

外文名: City of Hubei Province Ma Yan home town

行政區類別: 鄉鎮

所屬地區: 中國華中

地理位置: 位於麻城市東,距市區10公里

面 積: 121.2平方千米(2017年)

下轄地區: 閻家河、古城、石橋垸等村

政府駐地: 閻家河

電話區號: 0713

郵政區碼: 438300

氣候條件: 溫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43241人(2017年)

著名景點: 釣魚台

車牌代碼: 鄂J

簡介

閻河集山區、丘陵、平原於一體,山清水秀,春季桃花吐艷,夏日蓮花飄香,秋有丹桂與楓葉爭妍,冬則臘梅與飛雪比美,真是美不勝收。交通便利,不僅村村通公路,而且已立項即將開工興建的滬渝高速公路和正在開工建設的滬漢蓉快速鐵路均從閻河經過,前景輝煌。

閻河物產豐美。盛產水果、茶葉、黑山羊、鲶魚、野雞等名貴土特產品。十眼蓮藕及精養鲶魚更是久負盛名,名馳遐邇。閻河是麻城的主要糧棉油產區,被譽為魚米之鄉。石材、河沙、林木資源豐富,開發價值潛力巨大。

改革開放以來,閻河古鎮煥新顏。鎮區寬敞,交通發達,教育、文化、衛生事業迅猛發展,鄉鎮企業?amp;#91;軍突起,產業化進程加快。已連片開發5000畝桑園,10000畝桃園,2000畝蓮藕,2000畝精養魚池,養殖3000頭黑山羊,經濟效益翻番,人均收入不斷增長,鎮黨委、政府正率領閻家河鎮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

地理位置

閻家河鎮位於麻城市東,距市區10公里。閻家河鎮東西長20公里,南北長22公里,總面積121.2平方公里。南起北緯30度10』,北至北緯31度15『,西起東經115度4』,東至東經115度12『。東與三河口鎮梅家畈村交界,西與鼓樓辦事處小河頭村交界,南與龜山鄉花橋河村交界,北與黃土崗大友山村交界。

閻家河鎮屬大別山余脈及龜峰山山系,東部、南部、東北部、東南部為高山,西部為丘陵,西北部為大龍山腳,中部為平原,歷稱「塌耳畈」、「古城畈」。舉水河一級支流閻家河長11公里自北而南貫穿全境,另有細石河、芭茅河匯入。閻家河鎮海拔72.8米。山脈有兩個走向;四望山為南北走向,鳳凰山為東西走向。境內山區群山起伏,丘陵坡度平緩,平原地勢開闊,土地肥沃。

歷史沿革

閻家河鎮是麻城境內的歷史名鎮之一,為麻城東北部入山門戶。因唐朝洪州都督閻伯嶼居此地而得名,曾名閻公城。1932年7、8月間,紅軍先後兩次全殲駐守該鎮的國民黨軍,繳獲成批武器彈藥。抗日戰爭後期,國民黨的縣政府遷駐附近山水塆,縣立中學遷釣魚台,一時成為麻城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1947年8月27日,劉鄧大軍進入大別山區,不久,在此成立了鄂東工委。1949年4月底,在此宣布將麻東、麻城兩縣合併為麻城縣,並成立解放後的第一屆中共麻城縣委和麻城縣人民民主政府。建國後,設閻河區,1951年改稱第七區,1953年又改稱「麻城縣人民政府第九區公所」。1958年又更名為「紅光人民公社」,旋改為「閻河人民公社」,1971年恢復「閻河區公所」名稱。1975年10月撤區建立閻家河人民公社。1984年,閻家河人民公社改為閻家河區。1987年改閻家河鎮。

政府機構

黨政綜合辦公室

主要承擔黨委、人大、政府交辦的各項日常工作和紀檢監察、組織人事、社會治安綜合管理、社會穩定、工青婦及各方面的綜合協調工作,督促有關工作的落實。

社會事務辦公室

主要承擔人口與計劃生育、國土資源管理,村鎮規劃建設、民政優撫、民族宗教、勞動和社會保障、教科文衛等工作,協調與社會事務相關的其它工作。

旅遊資源

釣魚台

釣魚台,位於鎮東北鳳陂畈的鳳陂河。兩水夾流,巨石突起於河中,縱橫各三丈許。明朝時周柳塘建「寒碧樓」於台上,復土種竹。旁有竹篷門,出門為石徑,石徑下為沙潭,沙潭前為魚岬潭、潭右渡河而西有雲洞,洞口盤旋上至絕頂,頂東臨水有懸崖,稱為小赤壁。李中黃宿釣魚台作梅花吟云:「仙人種雪仙姝畝,仙姝采之惟月照;月將雪影入西窗,知是仙姝夢魂到。曉風冷露空中濕,香帶羅裙悄獨立。山高高第幾峰,月上更深朝太乙。」周錫晉秋日同友人游釣魚台詩去:「十年曾上釣魚磯,別後星霜夢變稀。粉壁尚留蝸篆在,夕陽追逐雁行歸。當時只覺逃名是,此日翻疑學道非。落木空山秋日裡,輸君詩律得精微。」明李贄曾在此收男女學生常年講學。

桃林春色

桃林位於鎮南15里處,地名桃林河,夾岸多桃花,延亘數十里,居民村巷羅錯,花時紅霞如錦,茅檐竹舍掩映芳華,覺武陵源猶在人間,邑人朱桂榮詩云:「舉水東來錦浪生,桃花夾岸映春晴。青溪簇簇開無主,碧樹年年嘗更新;十里仙源漁父路,千尋潭影故人情。風光不減河陽縣,林際紅霞照銀明。」

鳳凰台

鳳凰台,在鎮東三十里三水灣北,孤峰獨秀,河流襟帶,即鳳坡之東南五里山,相傳昔有人於八月十五夜經嶺側時,松濤息響,山阿寂寥,忽若有吹洞蕭聲,尋之不見,還數十步仍復好音迭送,或曰此鳳鳴也,故名。

四望山

四望山,在鎮西十五里,山至險峻,可以四望。元末鄉人曾斌聚眾結寨,保障全活甚眾。山澗有石洞,名風洞,每大風起先響,土人憑為占驗。後山洪石隧,洞口遂塞。

民間傳說

袁宗道倡建的「公安派」,揭開了中國文學史上的新篇章。關於此派的創始者、代表作家或詩人,人們向來只提袁氏三兄弟、丘坦之、黃輝、江盈科、鍾君威等。通過多年的研究,發現這種說法並不符合歷史事實的全貌,活動於麻城的李贄,應是這個流派的鼻祖。

許多事實說明,李贄首先豎起「文貴獨創」反古城大旗。他一生中,包括宦海沉浮的二十八年,皆以蓋書院、教書、著述、講學為生。焦弱侯說他寫起書來,「關門閉戶,筆不敢停揮」、「日月如是而已」,講學論道,紅安、麻城、武昌、南京、北京皆有講壇,聽者日眾,一境如狂。袁宗道評價道,「大江南北,莫不以先生為宗盟」。可以說,李贄將其畢生精力獻給了文學革新運動事業。

李贄因文章出眾,在當時是世所公認的。袁宏道在《袁中郎全集》卷二十一里說:「幸床頭有《焚書》一部,……甚得力。」他在卷二十三里對朋友說:「近日得禪僧(李贄)《豫約》著書,讀之痛快。」足見李贄的思想啟迪影響到各個方面。於是,他的周圍團結和形成了一個作家群,如袁氏三兄弟、湯顯祖、馮夢龍、凌濛初、梅國楨、丘長儒、梅之煥等,這些條件的出現,為「公安派」的創立和發展奠定了雛形。

再說,袁氏三兄弟的文學成就與李贄的栽培分不開。從詩人上看,他們自稱是李氏的弟子,並常來閻河問學求教,盤桓幾月每余。湯顯祖在《懷卓吾》詩中一語道破:「都將舌上青蓮子,摘與公安袁六休」。培育之情,躍然紙上。其實,有關「公安派」師承關係,古人在詩話、史集裡早已闡明。如《列朝詩集小品》載:「伯修(袁宗道)……自別於時流也。…公安派,實自伯修發之。」《靜室居詩集》也說:「嘉靖七子之派,徐長文欲以李長吉變之,不能也,……自袁伯修出,……導其源,中郎(袁宏道)、小修(袁中道)繼之亦揚其波……」《明史.文苑傳》補充道:「袁氏兄弟獨心也,學者多從之,目為『公安體』,由是公安派盛行。」這些文字僅從事實的表面說明袁宗道是「公安派」的創始者。到了清代,研究有了突破,學者錢謙益重申道:「萬曆中年,王、李之學盛行,……中郎(袁宏道『公安派』主力軍)以通明之資,學禪於李龍湖(李贄),其說倡於公安袁氏,而三袁皆李卓吾之徒,其指實自李卓吾發之。李贄身為「公安派」鼻祖的地位,才模糊地現出來!

另外,袁宗道把李氏的「童心說」收進自己《百蘇齋類集》中,並在李氏學說基礎上建立了「性靈說」,李贄的文學主張與「公安派」一脈相承,李贄奠定了這個流派的道統和文統。一系列事實證明,李贄為「公安派」鼻祖的歷史地位,應儘早地得到恢復和確認。

所獲榮譽

2020年7月29日,被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