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长沙港 |
长沙港霞凝港区定位为湖南省级的商品集散地、中转配送地、货源辐射地和消费中心,地处中国东西部的结合点,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大后方,是促进西部大开发的物流通道,更处在中部地区的核心位置,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国东西部物资对流中转的结合部,在中国特别是湖南省扩大开放和外向型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长沙港位于东经113。北纬28。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基本内容
中文名:长沙港
风况:唯夏季多正南风
所在地:长沙
规划用地:1500亩
气候: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降水:港区年平均雨量1300毫米
货运泊位:14个
总投资:7亿元
自然条件
气候:长沙港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等气候特点。
风况:港口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唯夏季多正南风,历年最大风级9级,最大风速24米/秒。
降水:港区年平均雨量1300毫米,年平均降雨日152天,大部分雨量集中在4—9月,冬季降雪时间少,年平均降雪日6天。
冰况:终年不结冰,无冰冻史。
雾况:平均雾日13.5天,一般发生在11月至次年3月。
气温:港口年平均气温17.2℃,月平均气温28℃~29℃,极端最高气温43.6℃,历年最低气温—7℃。
水文:港口历年最高洪水位39.51米(2017年),最低水位25.35米,最大水位差13.83米,年平均水位29.59 米。
交通条件
原老港区湘江东岸上起新港,下至捞刀河口;西岸上起颜家嘴,下迄商业学院以北150米;浏阳河东岸上起东湖村,下至浏阳河口,西岸上起候照村,下迄浏阳河口。
霞凝港旧称下泥港。清《湘城访古录》载,下泥港源出长沙县接湘阴县界之土梯坳,南流至洋桥与罗家山水合流,又南合旺谷岭水,再经长湖洲、桥头驿、新桥,与桂花垅水、落马桥水相合注入湘江。出口处即今开福区霞凝乡。
南北朝郦道元作注的《水经》中是这样记载的:湘水过浏河口二十五华里后“下泥港水自东北来注之”,并细述它源出长沙湘阴交界处的土梯坳,南流经龙家桥、洋桥、桥头驿等地,至西南出港。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编纂的《长沙县志》全境图中,也标绘了下泥港和这支水流的位置。 下泥,在长沙方言中是稀泥、烂泥之意,自然不是什么美称。明、清两代此地行政区划属临湘都八、九两甲,民国三年废都、甲,设乡、镇,于是有了取乡名之事。当时,当地李氏女子职业学校校长李鹤泉等人提出,“下泥”二字不雅,建议以谐音“霞凝”二字代替,被政府采用,自此“霞凝”作为乡名沿用80余年至今,其港口也随用此名。它虽只是一条小街,也为往来舟楫(包括小火轮)停泊之所。
地理位置
由于长沙是湖南省会,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长沙新港特别是霞凝新港区所处地理位置具有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及深水泊位优势,所以经济腹地具有较大的覆盖面,其腹地可分为直接和间接。
直接经济腹地是长株潭经济圈,包括长沙六区三县(市)和株洲、湘潭。该地区本土经济发展迅速,吸引外向型企业的规模也在持续扩大。在工业方面,通过战略性调整和改组,长沙市一批颇具实力和竞争力的企业已脱颖而出,出现了LG飞利浦、远大空调、长风猎豹、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龙头企业,其综合实力都已跻身全国同行业前列。这些“一头在外”或“两头在外”型企业的发展大大刺激了港口吞吐量的增长,是长沙港发展需要重点服务的目标客户群,是直接的经济腹地。如长沙集装箱运量最大的LG集团,2004年年产箱量达到1万多TEU。为了适应突飞猛进的集装箱运输的发展,长沙港于2004年9月引进资金8000万元,与上海港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集箱(澳门)分公司三地两港联手成立了湖南省第一家港口中外合资企业,建立了湖南外贸货物运输的水上主通道。
间接经济腹地主要是湖南全省及以上海港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如湖南娄底的涟源钢铁、湘潭钢铁每年均拥有大量矿石的进口和卷钢板的出口,而近几年成倍增长的进出口量受到了铁路瓶颈的制约,迫切需要寻找新的运输渠道,水路运输由于成本低、运量大,港口设施和航道条件改善而受到青睐,于2004年投资3000万元在霞凝港区建造了一条150万吨/年的矿石专用卸载线,一期计划投资2亿元,打造湘江—长沙冶金物流网。
港口规划
长沙新港规划建设货运泊位14个,其中千吨级泊位11个,其他泊位3个,港口年吞吐能力集装箱20万吨,件杂重件货物500万吨,规划用地1500亩,建港区铁路专线,港区工程分一、二、三期建设及配套物流园建设项目,港区工程概算总投资7亿元。长沙新港建成后将成为中国内河具有现代化水平的主枢纽港口。一、二期工程已完工。
一期工程:2003年7月投产,建成4个千吨级泊位,其中集装箱泊位2个,重件兼杂件散货泊位2个,港区主要大型设备9台,总投资2.268亿元。
二期工程:2004年底动工建成,与一期南北两向延伸,岸线295米,占地面积259.5亩,水工结构按满足2000吨级船舶靠泊设计。建成4个千吨级泊位,以件杂货、干散货为主,兼顾集装箱装卸运输,设计货物年吞吐量120万吨,总投资2.16亿元,工程投资回收期8.35年。这些设备是中国内河港口一流的现代化起重设备。其中1台35吨—25M全幅度台架式起重机,专门用于起卸钢材及进出口大型超长、超宽、超高和各类笨重件,是我国内河港口最先进的起重设备,已先期试吊。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继框架码头完工,总投资2000多万元的7台(套)起重机械设备,3台5t—18m台架式起重机,3台35t—30m龙门起重机4月底全部安装完毕,2006年6月可如期交付使用。
三期工程:概算投资2.6亿元人民币,规划建设5个码头泊位,其中2000吨级集装箱泊位2个,2000吨级件杂泊位2个(其中全天候作业港池泊位1个),滚装斜坡码头(兼顾战备)1个,铁路专用线1条,码头岸线总长400米,港区占地面积约500亩,码头设计货物年吞吐量150万吨,主要承担液态散货的装卸运输任务,已完成工程预可论证工作,计划2007年年初动工,工程投资回收期为7.86年。
吞吐量
2000年长沙港货物吞吐量达200多万吨,
2004年长沙霞凝新港货物总吞吐量104.64万吨,装卸机械设备等散杂货物9.5万吨、液态货物2 400吨,与2002年的老港相比,增长了41.64万吨。
2006年长沙霞凝新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60万吨,其中国际集装箱8.3万标箱。
2008年长沙港港口货物吞吐量2955万吨,较2007年增长41.54%。
港口运营情况
3月27日,一派繁忙景象的长沙新港码头。该港口吞吐量逆势增长,件杂散货、集装箱吞吐量双双创了新高。目前,件杂散货吐吞量已接近90万吨,同比增长33%,集装箱吞吐量达3.5万标箱,同比增长43%。[1]
参考文献
- ↑ 长沙港之变 汽笛声声 通江达海长沙晚报网,2019-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