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鋸葉合耳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鋸葉合耳菊
[://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www.papc.cn%2Fres%2Fattch%2F170%2F2007%2F3%2Fn1%2F97317-3.jpg&refer=http%3A%2F%2Fwww.papc.cn&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15339660&t=a2818db637c094808ea3907497b21ef8 原圖鏈接]來自 百度 的圖片

中文學名:鋸葉合耳菊

拉丁學名:Synotis nagensium

界:植物界

鋸葉合耳菊(學名:Synotis nagensium)是菊科合耳菊屬植物。分布在印度、緬甸以及中國大陸的廣東、西藏、湖北、四川、雲南、甘肅、湖南、貴州等地,生長於海拔100米至2,000米的地區,常生於灌叢、森林及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目錄

形態特徵

生長環境

分布範圍

本種提示 [1]

形態特徵

多年生灌木狀草本或亞灌木。 莖直立,高達150厘米,不分枝或上部具花序枝,被密白色絨毛或黃褐色絨毛,下部在花期無葉。

葉具短柄,倒卵狀橢圓形,倒披針狀橢圓形或橢圓形,長7-23厘米,寬2.5-8.5厘米,頂端短漸尖,基部楔形或楔狀狹成短柄,邊緣具細至粗具小尖鋸齒或重鋸齒,紙質,上面綠色,被疏蛛絲狀絨毛及貼生短柔毛,下面被密白色絨毛或黃褐色絨毛及沿脈被褐色短硬毛,羽狀脈,側脈10-13,稀15對,弧狀上彎,葉脈在下面明顯;葉柄長5-25毫米,被密絨毛,常雜有紅褐色短硬毛;上部及分枝上葉較小,狹橢圓形或披針形,具短柄。

頭狀花序具異形小花,盤狀或不明顯輻射狀,多數,排成不分枝至開展的,頂生及上部腋生狹圓錐狀圓錐聚傘花序;花序梗長5-12毫米,被密絨毛,有時雜有銹褐色短硬毛,具線形苞片。總苞倒錐狀鐘形,長7-8毫米,寬4-6毫米,具外層苞片;苞片約8,通常線形,與總苞片等長,或有時葉狀,明顯長於總苞片;總苞片13-15,線形,寬1-1.5毫米,頂端尖,草質,邊緣狹干膜質,外面被極密絨毛;邊緣小花12-13,花冠黃色,絲狀或具細舌,長約6毫米,具3細齒,或有時具有3細齒的舌片;管狀花12-20,花冠黃色,長約6毫米,管部長3毫米,檐部漏斗狀;裂片卵狀披針形,長1.5毫米,尖。花葯長3毫 米;花葯尾部長約為頸部的3/4至2倍;附片卵狀長圓形,頸部柱狀,較長而狹,向基部略膨大。花柱分枝長1.5毫米,頂端截形,具短乳頭狀毛,中央的毛不明顯。

瘦果圓柱形,長1.7毫米,被疏柔毛;冠毛白色,長約5毫米。

花期8月至翌年3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00-2000米的森林、灌叢及草地。

分布範圍

分布在西藏(Mishmi Hill)、四川(灌縣、峨眉山、樂山、城口、南川)、雲南(昆明、富民、彌勒、騰衝、玉溪)、貴州(安順、清鎮、貴陽、湄潭、石阡、江口、普安、安龍、平塘、荔波)、湖北(恩施)、湖南(武崗、江華)、甘肅(文縣)、廣東(懷集)。印度東北部(阿薩姆)及緬甸北部也有。

本種提示

外形與密花合耳菊S. cappa (Buck-Ham. ex D. Don) C. Jeffrey et Y. L. Chen十分相似,兩者常易混淆。過去曾被視為後者的一變種,或據不同產地的標本建立為不同的種(如Senecio prionophyllus Franch., S. hugonis S. Moore等),我們檢查了所有的模式標本,發現前人所建立的種與原種的模式無明顯的區別。

本種的頭狀花序盤狀,通常無舌狀花,或稀邊緣花具極小的舌片,總苞片線形,外面被極密的絨毛,與密花合耳菊可以區別。

參考資料

  1. 鋸葉合耳菊,植物智, 2016-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