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锦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金锦香 |
中文学名: 金锦香 |
金锦香[1],中药材名。本品为野牡丹科金锦香属植物金锦香OsbeckiachinensisL.,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全草,洗净晒干。功能主治为:清热利湿,消肿解毒,止咳化痰。用于急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阿米巴肝脓疡,肠炎,感冒咳嗽,咽喉肿痛,小儿支气管哮喘,肺结核咯血,阑尾炎,毒蛇咬伤,疔疮疖肿。
目录
别名
杯子草、小背笼、细花包、张天缸、昂天巷子、朝天罐子、细九尺、金香炉、装天甕、马松子、天香炉。
入药部位
野牡丹科金锦香属植物金锦香Osbeckia chinensis L.,以全草入药。
性味
归经
归肺;脾;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消肿解毒,止咳化痰。用于急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阿米巴肝脓疡,肠炎,感冒咳嗽,咽喉肿痛,小儿支气管哮喘,肺结核咯血,阑尾炎,毒蛇咬伤,疔疮疖肿[2]。
用法用量
0.5~2两;外用适量,鲜全草捣烂敷患处。
采集加工
夏秋采收全草,洗净晒干。
化学成分
本品含金锦香酸(osbeckicacid)[1],2-呋喃甲酸(2-furoicacid),熊果酸(ursolicacid),琥珀酸(succinicacid),胡萝卜甙(daucosterol),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6)-β-D-吡喃葡萄糖甙[quercetin-3-O-β-D-吡喃葡萄糖基-(-6)-β-D-glucopyranoside],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甙(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甙(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全草还含酚类成分及氨基酸。
药理作用
1、煎剂用试管稀释法,1:8~1:4浓度对绿脓杆菌、变形杆菌、伤卷杆菌、痢疾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2、对支气管哮喘及细菌性痢疾有一定疗效。
配伍
①治赤白痢,泄泻:金石榴全草五钱至一两,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②治吐血:鲜金锦香一两,当归二钱。水煎服。(《泉州本草》)
③治便血、下痢:金锦香、木槿花。炖服。一方以金锦香一两,冰糖五钱,开水适量冲炖服。(《闽东本草》)
④治脱肛:金锦香二至五钱,水煎服。(《闽东本草》)
⑤治月经不调:金锦香干根一至二两,益母草三钱,水煎调酒、糖服。(《福建中草药》)
⑥治跌打损伤:鲜金锦香一两,捣绞汁泡温酒服。(《泉州本草》)
⑦治久伤胸闷痛:金锦香全草五钱至一两,酒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⑧治风寒咳嗽:金锦香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⑨治小儿疳积:天香炉、山地粘等分。为末,每服五分,蒸瘦猪肉服。(《广西中药志》)
⑩治风火牙痛:蜂窝草炖猪肉服[4]。(《四川中药志》)
形态特征
金锦香直立草本或亚灌木,高20-60厘米;茎四棱形,具紧贴的糙伏毛。叶片坚纸质,线形或线状披针形,极稀卵状披针形,顶端急尖,基部钝或几圆形,长2-4(-5)厘米,宽3-8(-15)毫米,全缘,两面被糙伏毛,3-5基出脉,于背面隆起,细脉不明显;叶柄短或几无,被糙伏毛。头状花序,顶生,有花2-8(-10)朵,基部具叶状总苞2-6枚,苞片卵形,被毛或背面无毛,无花梗,萼管长约6毫米,通常带红色,无毛或具1-5枚刺毛突起,裂片4,三角状披针形,与萼管等长,具缘毛,各裂片间外缘具1刺毛突起,果时随萼片脱落;花瓣4,淡紫红色或粉红色,倒卵形,长约1厘米,具缘毛;雄蕊常偏向1侧,花丝与花药等长,花药顶部具长喙,喙长为花药的1/2,药隔基部微膨大呈盘状;子房近球形,顶端有刚毛16条。蒴果紫红色,卵状球形,4纵裂,宿存萼坛状,长约6毫米,直径约4毫米,外面无毛或具少数刺毛突起。花期7-9月,果期9-11月[5]。
分布区域
产广西以东、长江流域以南各省。从越南至澳大利亚、日本均有。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有台湾、广西、贵州、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四川等地。
国外分布:越南、澳大利亚、日本。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100米以下的荒山草坡、路旁、田地边或疏林下阳处常见的植物。
视频
龙家鲜药文化 龙帅江讲述中医鲜药神奇疗效——金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