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茼蒿属桔梗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野茼蒿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叶互生,头状花序盘状或辐射状,中等大,在花期常下垂;小花同形,多数,全部为管状,两性,总苞片1层,近等长,线状披针形,边缘狭膜质,花期直立,粘合成圆筒状,后开展而反折,基部有数枚不等长的外苞片。
- 中文学名野茼蒿属
- 拉丁学名Crassocephalum
- 界植物界
- 科菊科
- 中国植物志77(1):304
- 亚 族千里光亚族
本属描述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叶互生 ,头状花序盘状或辐射状,中等大,在花期常下垂;小花同形,多数,全部为管状,两性,总苞片1层,近等长,线状披针形,边缘狭膜质,花期直立,粘合成圆筒状,后开展而反折,基部有数枚不等长的外苞片。花序托扁平,无毛,具蜂窝状小孔,窝孔具膜质边缘。花冠细管状,上部逐渐扩大成短檐部,裂片5;花药全缘,或基部具小耳;花柱分枝细长,线形,被乳头状毛。瘦果狭圆柱形,具棱条,顶端和基部具灰白色环带。冠毛多数,白色,绢毛状,易脱落。 全属约21种,主要分布于热带非洲,我国仅1种。
下级分类
野茼蒿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 (Benth.) S. Moore
野茼蒿简介
直立草本,高20-120厘米,茎有纵条棱,无毛叶膜质,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7-12厘米,宽4-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不规则锯齿或重锯齿,或有时基部羽状裂,两面无或近无毛;叶柄长2-2.5厘米。头状花序数个在茎端排成伞房状,直径约3厘米,总苞钟状,长1-1.2厘米,基部截形,有数枚不等长的线形小苞片;总苞片1层,线状披针形,等长,宽约1.5毫米,具狭膜质边缘,顶端有簇状毛,小花全部管状,两性,花冠红褐色或橙红色,檐部5齿裂,花柱基部呈小球状,分枝,顶端尖,被乳头状毛。瘦果狭圆柱形,赤红色,有肋,被毛;冠毛极多数,白色,绢毛状,易脱落。花期7-12月。
产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藏。山坡路旁、水边、灌丛中常见,海拔300-1800米。泰国、东南亚和非洲也有。是一种在泛热带广泛分布的一种杂草。
全草入药,有健脾、消肿之功效,治消化不良、脾虚浮肿等症。嫩叶是一种味美的野菜。[1]
繁殖方法
野茼蒿
野茼蒿以种子繁殖为主
采种处理:于9-10月在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上采种。种子为小瘦果,上有许多白色冠毛,非常轻,容易随风飘走。采收时,在野茼蒿植株附近铺一块塑料薄膜,将植株轻压其上敲打,种子脱落。然后,去掉种子中的枝叶、杂质等,摊放于簸箕中晾干。将晾干了的种子储藏于干燥、通风、凉爽的地方,翌年春季播种。野茼蒿种子的寿命只有1年,陈种子发芽率很低。
播种育苗:3月上旬播种育苗。苗圃最好选向阳、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灌溉方便的地块。先翻地、耙平,做成宽1米、长6-10米的畦,将畦面土耙细、整平,再用扫帚拍实,然后用机动喷雾器播种,随即用洒水壶浇透水1次,搭塑料小拱棚保湿、保温。
苗期管理:播种后7-9天开始发芽,苗出齐后进行第1次除草。当苗高4-5厘米时进行第2次除草,并间苗,每隔3-5厘米留壮苗1株,结合间苗施稀薄人畜粪水1次,或用0.1%尿素水溶液喷雾于植株,以促幼苗生长健壮。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定
植地最好选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灌溉方便的黄壤土、沙壤土。选好地后翻地,结合整地,每亩(667平方米)施用腐熟农家肥2000-2500千克,翻入土中作基肥,然后做成宽1米、长7-10米的平畦。
小苗移栽:4月中旬,当苗高10厘米左右时移栽。栽前按株、行距30×30厘米挖穴,每穴栽苗1株,栽后用人畜粪水浇定根肥1次,以提高成活率。
田间管理:⑴中耕除草,5月上中旬、6月上旬、7月上旬各进行1次中耕除草。⑵追肥,野茼蒿喜肥,要结合中耕除草,用人畜粪水追肥1次。⑶摘花蕾,花蕾会影响野茼蒿的食用价值、抑制侧枝生长、缩短采收期及提高产量,因此,要随时摘除花蕾。
病害防治
野茼蒿一般无病害发生,虫害也很少,偶见白翅叶蝉为害。
农业防治:科学管理水肥,合理施用氮、磷、钾肥。铲除地边杂草。
化学防治:在1-2代成虫迁飞高峰期和低龄若虫高峰期用药剂防治。每亩用10-30克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50克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或200-250克10%叶蝉散可湿性粉剂,对水30千克喷雾,主喷植株下部,要从地块四周向中间喷施,以防害虫逃逸。
主要价值
野筒篙味辛,性平。有健脾消肿、清热解毒、行气、利尿功效。治感冒发热、痢疾、肠炎、尿路感染、乳腺炎、支气管炎、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