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郭启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郭启儒,(1900年-1969年),北京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他的表演捧逗俱佳,台风潇洒,沉着稳健,趣味文雅。[1]

郭启儒出身贫苦,幼时读过六年私塾,酷爱相声,二十三岁曾在北京鸿奎社学演文明戏,二十五岁拜刘德智为师学说相声。民国十四年至二十九年(1925至1940年),他曾与相声名家刘德智焦德海张寿臣于俊波焦少海等在北京天桥、先农市场、东安市场、隆福寺等处撂地演出,当时他常演的相声段子有《大保镖》、《文章会》、《贼说话》、《大相面》等。他晚年曾说:“那时候,甭管什么活,许我不使,不许我不会。”

生平经历

民国二十九年起,他与侯宝林合作,为侯捧哏,在天津南市燕乐戏园首次联袂献艺,一鸣惊人。

又经电台广播扩大了影响,声名大震,成为当时颇负盛名的五档相声之一。[2]相声大师侯宝林的名字能在中国相声发展长河中名垂青史,源于他精湛的表演技艺以及对幽默的深刻理解。不过,对口相声需要捧逗之间默契配合,正所谓红花还需绿叶衬。郭启儒对于侯宝林的成名响蔓儿给予了莫大的提携。

当时他常演的曲目有《戏剧杂谈》、《卖布头》、《闹公堂》、《改行》等,被天津知识界誉为“文明相声”。他与侯宝林自天津返北京后,在西单游艺社、上海游艺社和凤凰厅演出,每天日夜两场,上座非常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他参加了北京相声改进小组,致力于相声的改旧创新,并讲课教学,培养青年相声演员。

1951年,他与侯宝林参加了第一届赴朝慰问团,在朝鲜前线编演了《杜鲁门画像》、《狗腿子》等新相声。

1952年起,他俩加入北京曲艺三团,1954年曾随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团赴西藏作慰问演出,1955年又一起调入中央广播说唱团。

在广播说唱团工作的十多年间,他与侯宝林一起加工表演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相声,如《夜行记》、《离婚前奏曲》、《砍白菜》、《妙手成患》、《打百分》、《服务态度》、《买猴》、《美蒋劳军记》、《醉酒》等。同时,对一批旧有传统节目如《关公战秦琼》、《改行》、《戏剧杂谈》、《戏剧与方言》、《空城计》、《卖布头》、《三棒鼓》、《阴阳五行》等进行了重新整理加工,翻旧出新,成为他们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其中《关公战秦琼》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誉,成为传世精品。他与侯宝林还参加过电影《方珍珠》、《游园惊梦》的拍摄,串演角色。他们合说的相声大部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存有录音。

捧哏艺术

郭启儒在与侯宝林合作的二十来年间,专事捧哏。他一贯主张“捧哏要蔫,逗哏要欢”。他为侯宝林捧哏一丝不苟、严丝合缝,尺寸、火候恰到好处,既起到了烘托作用,又不喧宾夺主,以自己的“蔫”反衬出侯的“欢”,以自己的“冷面”托出侯的“火爆”,以自己声调的低沉浑厚来显示侯的高亢激越,以自己“云遮月”的嗓音与侯金石般的歌喉形成强烈对比,以自己憨直朴实的表演风格来突出侯机智幽默的艺术特色。两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成为对口相声表演艺术中不可多得的黄金搭档。

后辈相声演员马季尊崇他为“捧哏巨匠”。在具体捧哏技巧的运用上,郭启儒除很好地继承了递火点鞭、烘云托月、火上浇油、穿针引线等传统技法外,还创造了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等新技法,丰富了捧哏艺术的表现手段。

表演经验

郭启儒有时也说单口相声,以说《熬柿子》、《求一毛》等段子最为拿手。郭启儒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从事相声表演的八条经验:

说相声首先得让人听得懂;

相声艺术要从多方面来丰富;

只有热爱自己的艺术,你才能被观众热爱;

使好垫活,先把观众的精神领过来;

相声演员的舞台形象必须给人一种美感和亲切感;

捧哏的要掌握好包袱儿的节骨眼儿,既要聚精会神,又随机应变;

捧哏的要运用好蹬、踹、说、卖和迟、急、顿、挫这八个字的表演技巧;

捧逗演员之间要搞好团结。

他的表演经验,经蔡兴林整理成《相声表演心得》一文,1964年和1981年先后发表在《戏剧报》和《曲艺》杂志上,1984年收入中国曲艺出版社《中国曲艺论集》(一)中。

代表节目

有《熬柿子》(单口)、《关公战秦琼》、《夜行记》、《戏剧与方言》、《改行》、《打电话》等。

77号(侯宝林、郭启儒)

北京话(侯宝林、郭启儒)

猜字(侯宝林、郭启儒)

串调(侯宝林 郭启儒 )

打百分(侯宝林、郭启儒)

打灯谜(侯宝林、郭启儒)

方言(侯宝林、郭启儒)

汾河湾(侯宝林、郭启儒)

服务态度(侯宝林、郭启儒)

改行(侯宝林、郭启儒)

关公战秦琼(侯宝林、郭启儒)……

视频

侯宝林、郭启儒经典相声《关公战秦琼》,不同时代的英雄对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