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郑成功(将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郑成功
图片来自名人简历网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有《延平王集》行世。郑成功死后,台湾民间陆续建立庙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为重要。

基本信息

本 名: 郑森

别 名: 福松、郑大木、朱成功、郑延平、Koxinga

字: 明俨、大木

所处时代: 明末清初(明郑)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日本肥前平户

出生日期:1624年8月28日

逝世日期:1662年6月23日

主要作品:《延平王集》

人物生平

出身背景

郑成功原籍福建 南安 石井镇,出生于日本九州 平户藩。《漳浦 营里郑氏族谱》明确记载,郑成功祖先于东晋 永嘉年间,避地到闽。

《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收录的郑氏族谱中有一段文字,表明郑氏入闽,“或于三山,于莆漳,于潮,是不一处”。其中到达漳州的这一支,在宋末时安居在 龙溪,也就是现在的龙海洋西村,在元朝又从洋西播迁到鄱山,也就是现在的福建龙海 颜厝镇古县。随后,又从古县播迁到 南安。 晋江安平郑氏第十三代先祖珏峰的墓志铭由明朝三边总督 洪承畴撰写,洪承畴在郑成功墓志铭 阐述:“郑之入闽也初居仙游之枫亭,迁徙攀鳞故里,原有枫亭桥圾,今其名犹存焉始祖祖道公,数传而至珏号果斋生谥号后崖生思诲”。墓志铭还提到,因倭寇频频侵犯,被迫南迁晋江安平地区,也就是现如今的安海地区。

郑成功的父亲 郑芝龙是一个海商兼海上走私集团的头目,一生共有5位妻子,其中第二位妻子 田川氏是日本人。当时日本当局很重视郑芝龙, 平户藩主松浦也送宅邸给他居住。1623年(天启三年),郑芝龙到日本做贸易时,与当地女子田川氏结为夫妻。1624年八月二十七日(天启四年七月十四),郑成功出生于日本肥前国平户岛上的川内浦千里滨。

少年时期

郑成功六岁之前跟随母亲住在平户,直到父亲郑芝龙受明廷招安任官之后,才 被接回 泉州府 安平(原福建省 晋江县安平镇,现 安海镇)居住读书,该处现为 安海成功小学校址。

1638年(崇祯十一年),郑成功考中秀才,又经考试成为南安县二十位“ 廪膳生”之一。

1641年(崇祯十四年),迎娶福建泉州 惠安进士礼部侍郎 董飏先侄女。

1644年(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被送往 金陵求学。郑成功进入 南京国子监深造,郑芝龙为儿子聘请教师教他读书。师从江浙名儒 钱谦益。郑成功儿时名福松,教师即给他起名 森,寓深沉整肃,丛众茂盛之意。钱谦益为了勉励郑成功乃替他起“ 大木”之 表字。同年,闯王 李自成攻破北京, 崇祯帝自缢于 煤山,明朝灭亡;随后明 山海关总兵 吴三桂引 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进驻北京城。明朝遗臣遂于南京拥立福王 朱由崧登基,翌年(1645年)改元“ 弘光”。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五月十五日,清朝豫亲王 多铎率军南下,破扬州,攻占南京,兵部尚书 史可法等人殉国,弘光帝被俘,遭到杀害, 弘光政权灭亡。

隆武时期

弘光政权覆灭后,由于清廷在江南采取残酷野蛮的高压政 策,强行下达 剃发令,激起各地抗清斗争蜂起。当时郑芝龙手握重兵,成为隆武帝依靠的主要军事力量。郑芝龙、 郑鸿逵兄弟于福州拥戴唐王 朱聿键称帝,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七月改元“隆武”。不久,鲁王 朱以海亦在 绍兴称“监国”,改年为“鲁监国元年”。 隆武、鲁监国两政权虽皆“矢志恢复”,却彼此矛盾、冲突不断,各行其是。

隆武政权成立后,郑芝龙将郑成功引荐给隆武帝,隆武帝非常赞赏郑成功的才华,他叹息说:“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忠吾家,勿相忘也!”皇帝以女儿给人做妻子,在封建时代是最高的荣誉,为了表示对郑成功的宠爱,隆武帝将当朝最尊崇的朱姓赐给郑成功,并将原名森改为成功。从这时起,郑森的名字就成了 朱成功。自是,朝廷内外都称朱为国姓,普通百姓尊称他为 国姓爷。

1646年(清顺治三年,隆武二年)起,郑成功即开始领军,多次奉命进出闽、赣与清军作战,颇受隆武帝器重。然而真正握有军政大权的郑芝龙,却无意全力抗清,甚至在清军南下福建的时候,命令 仙霞关守将 施福(又名 施天福, 施琅族叔)将军队撤回福州(隆武政权所在地)。此举导致清军攻入闽北时几乎没有遭受抵抗。

清朝大学士 洪承畴为泉州南安人,郑芝龙同乡,在其承诺给予三省王爵的利诱下,郑芝龙不顾郑成功、 郑鸿逵等人的反对,决意带着其他几位儿子北上向清朝投降。郑成功劝阻父亲不成,只好带着部分士兵出走 金门。郑芝龙本以为降清之后不但得保家业,还能加官晋爵;不料清军征闽主帅 博洛背约,不但将郑芝龙与诸子一同挟往 燕京,更出兵攻打郑家的故乡闽南南安。郑成功之母田川氏当时已从日本搬至南安定居,不幸碰上此次劫难,于战乱中自缢身亡;郑成功得知母亲死后,更加坚定了抗清的决心。成功乃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

1646年(清顺治三年,隆武二年)八月,清军攻克 浦城、 霞浦;隆武帝出奔江西,在 汀州遭清军俘虏,之后绝食不屈而亡。南明帝系旋由桂王 朱由榔继承,改元“永历”。

个人作品

《春三月至虞谒牧斋师同孙爱世兄游剑门》

《越旬日复同孙爱世兄游桃源涧》

《 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 复台》

轶事典故

高山族献金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郑成功率军到台湾之初,就非常注意团结高山族同胞。当高山族同胞迎接他们时,郑成功即设宴款待,并赠送礼物给他们。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他又亲自率领文武官员多次拜访高山族各部落。

当时,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有一天,郑成功带领将士去拜访高山族一个部落时,从欢迎的人群中走出4人,他们各自端着一个盘子,里面分别放着金、银、野草和泥土,献给郑成功。郑成功看了看面前4个盘子里的物品,略有所思后,笑着对高山族同胞说,他到台湾来是为了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国土,而不是为了要金银的。说完后,他收下了野草和泥土,将盛有金、银的盘子都退还给高山族。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全岛,使高山族同胞很受感动。所以在收复台湾的多次战斗中,高山族同胞都积极大力支持郑军的驱荷斗争。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日本戏剧

日本作家 近松门左卫门曾写了一部名为《国性爷合战》的净琉璃剧风靡一时(原作者改“姓”为“性”)。

传统戏曲

《携保生大帝赴台》

工艺形象

  1. 中国龙瓷作品《郑成功》
  2. 核舟思乡:郑成功怀念故乡的场景,被一枚小小 核舟刻画得如临其境,那就是核舟“郑成功思念故乡”。核舟为橄榄核材质,长3.9厘米、高1.3厘米。核舟船头正中端坐的是郑成功。在他的左侧是一个小童;舱顶用浮雕刻制了祖国宝岛台湾及其岛屿,象征郑成功收复台湾要把它载回祖国的怀抱。船底雕刻的是郑成功的复台诗:“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