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鄭成功(將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鄭成功
圖片來自名人簡歷網

鄭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時監生,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並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曆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1645年(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鄭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泉州府的海島廈門、金門。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率軍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大員(今台灣台南市境內)的駐軍,收復台灣,開啟鄭氏在台灣的統治。 有《延平王集》行世。鄭成功死後,台灣民間陸續建立廟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為重要。

基本信息

本 名: 鄭森

別 名: 福松、鄭大木、朱成功、鄭延平、Koxinga

字: 明儼、大木

所處時代: 明末清初(明鄭)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日本肥前平戶

出生日期:1624年8月28日

逝世日期:1662年6月23日

主要作品:《延平王集》

人物生平

出身背景

鄭成功原籍福建 南安 石井鎮,出生於日本九州 平戶藩。《漳浦 營里鄭氏族譜》明確記載,鄭成功祖先於東晉 永嘉年間,避地到閩。

《閩台關係族譜資料選編》收錄的鄭氏族譜中有一段文字,表明鄭氏入閩,「或於三山,於莆漳,於潮,是不一處」。其中到達漳州的這一支,在宋末時安居在 龍溪,也就是現在的龍海洋西村,在元朝又從洋西播遷到鄱山,也就是現在的福建龍海 顏厝鎮古縣。隨後,又從古縣播遷到 南安。 晉江安平鄭氏第十三代先祖珏峰的墓志銘由明朝三邊總督 洪承疇撰寫,洪承疇在鄭成功墓志銘 闡述:「鄭之入閩也初居仙遊之楓亭,遷徙攀鱗故里,原有楓亭橋圾,今其名猶存焉始祖祖道公,數傳而至珏號果齋生諡號後崖生思誨」。墓志銘還提到,因倭寇頻頻侵犯,被迫南遷晉江安平地區,也就是現如今的安海地區。

鄭成功的父親 鄭芝龍是一個海商兼海上走私集團的頭目,一生共有5位妻子,其中第二位妻子 田川氏是日本人。當時日本當局很重視鄭芝龍, 平戶藩主松浦也送宅邸給他居住。1623年(天啟三年),鄭芝龍到日本做貿易時,與當地女子田川氏結為夫妻。1624年八月二十七日(天啟四年七月十四),鄭成功出生於日本肥前國平戶島上的川內浦千里濱。

少年時期

鄭成功六歲之前跟隨母親住在平戶,直到父親鄭芝龍受明廷招安任官之後,才 被接回 泉州府 安平(原福建省 晉江縣安平鎮,現 安海鎮)居住讀書,該處現為 安海成功小學校址。

1638年(崇禎十一年),鄭成功考中秀才,又經考試成為南安縣二十位「 廩膳生」之一。

1641年(崇禎十四年),迎娶福建泉州 惠安進士禮部侍郎 董颺先侄女。

1644年(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被送往 金陵求學。鄭成功進入 南京國子監深造,鄭芝龍為兒子聘請教師教他讀書。師從江浙名儒 錢謙益。鄭成功兒時名福松,教師即給他起名 森,寓深沉整肅,叢眾茂盛之意。錢謙益為了勉勵鄭成功乃替他起「 大木」之 表字。同年,闖王 李自成攻破北京, 崇禎帝自縊於 煤山,明朝滅亡;隨後明 山海關總兵 吳三桂引 清軍入關,擊敗李自成進駐北京城。明朝遺臣遂於南京擁立福王 朱由崧登基,翌年(1645年)改元「 弘光」。

1645年(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五月十五日,清朝豫親王 多鐸率軍南下,破揚州,攻占南京,兵部尚書 史可法等人殉國,弘光帝被俘,遭到殺害, 弘光政權滅亡。

隆武時期

弘光政權覆滅後,由於清廷在江南採取殘酷野蠻的高壓政 策,強行下達 剃髮令,激起各地抗清鬥爭蜂起。當時鄭芝龍手握重兵,成為隆武帝依靠的主要軍事力量。鄭芝龍、 鄭鴻逵兄弟於福州擁戴唐王 朱聿鍵稱帝,1645年(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七月改元「隆武」。不久,魯王 朱以海亦在 紹興稱「監國」,改年為「魯監國元年」。 隆武、魯監國兩政權雖皆「矢志恢復」,卻彼此矛盾、衝突不斷,各行其是。

隆武政權成立後,鄭芝龍將鄭成功引薦給隆武帝,隆武帝非常讚賞鄭成功的才華,他嘆息說:「惜無一女配卿,卿當忠吾家,勿相忘也!」皇帝以女兒給人做妻子,在封建時代是最高的榮譽,為了表示對鄭成功的寵愛,隆武帝將當朝最尊崇的朱姓賜給鄭成功,並將原名森改為成功。從這時起,鄭森的名字就成了 朱成功。自是,朝廷內外都稱朱為國姓,普通百姓尊稱他為 國姓爺。

1646年(清順治三年,隆武二年)起,鄭成功即開始領軍,多次奉命進出閩、贛與清軍作戰,頗受隆武帝器重。然而真正握有軍政大權的鄭芝龍,卻無意全力抗清,甚至在清軍南下福建的時候,命令 仙霞關守將 施福(又名 施天福, 施琅族叔)將軍隊撤回福州(隆武政權所在地)。此舉導致清軍攻入閩北時幾乎沒有遭受抵抗。

清朝大學士 洪承疇為泉州南安人,鄭芝龍同鄉,在其承諾給予三省王爵的利誘下,鄭芝龍不顧鄭成功、 鄭鴻逵等人的反對,決意帶着其他幾位兒子北上向清朝投降。鄭成功勸阻父親不成,只好帶着部分士兵出走 金門。鄭芝龍本以為降清之後不但得保家業,還能加官晉爵;不料清軍征閩主帥 博洛背約,不但將鄭芝龍與諸子一同挾往 燕京,更出兵攻打鄭家的故鄉閩南南安。鄭成功之母田川氏當時已從日本搬至南安定居,不幸碰上此次劫難,於戰亂中自縊身亡;鄭成功得知母親死後,更加堅定了抗清的決心。成功乃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

1646年(清順治三年,隆武二年)八月,清軍攻克 浦城、 霞浦;隆武帝出奔江西,在 汀州遭清軍俘虜,之後絕食不屈而亡。南明帝系旋由桂王 朱由榔繼承,改元「永曆」。

個人作品

《春三月至虞謁牧齋師同孫愛世兄游劍門》

《越旬日復同孫愛世兄游桃源澗》

《 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

《 復台》

軼事典故

高山族獻金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鄭成功率軍到台灣之初,就非常注意團結高山族同胞。當高山族同胞迎接他們時,鄭成功即設宴款待,並贈送禮物給他們。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後,他又親自率領文武官員多次拜訪高山族各部落。

當時,有這樣一個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有一天,鄭成功帶領將士去拜訪高山族一個部落時,從歡迎的人群中走出4人,他們各自端着一個盤子,裡面分別放着金、銀、野草和泥土,獻給鄭成功。鄭成功看了看面前4個盤子裡的物品,略有所思後,笑着對高山族同胞說,他到台灣來是為了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國土,而不是為了要金銀的。說完後,他收下了野草和泥土,將盛有金、銀的盤子都退還給高山族。這個消息很快傳遍全島,使高山族同胞很受感動。所以在收復台灣的多次戰鬥中,高山族同胞都積極大力支持鄭軍的驅荷鬥爭。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日本戲劇

日本作家 近松門左衛門曾寫了一部名為《國性爺合戰》的淨琉璃劇風靡一時(原作者改「姓」為「性」)。

傳統戲曲

《攜保生大帝赴台》

工藝形象

  1. 中國龍瓷作品《鄭成功》
  2. 核舟思鄉:鄭成功懷念故鄉的場景,被一枚小小 核舟刻畫得如臨其境,那就是核舟「鄭成功思念故鄉」。核舟為橄欖核材質,長3.9厘米、高1.3厘米。核舟船頭正中端坐的是鄭成功。在他的左側是一個小童;艙頂用浮雕刻制了祖國寶島台灣及其島嶼,象徵鄭成功收復台灣要把它載回祖國的懷抱。船底雕刻的是鄭成功的復台詩:「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