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道德经—夫唯不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道德经—夫唯不争[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1]

译文

德行最高的人就像水一样。水善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要像水那样安于下方,心胸保持沉静而沉不可测,待人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恪守信用,为政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不会遭到怨恨。

[为人之道]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人,建安年间被举为孝廉,后来在曹操麾下担任丞相主薄。主薄是掌管文书的官员,虽然这个职位类似今天的秘书,但是杨修的这个秘书是只听曹操指挥,所以他的职位是很重要的。因为杨修很有才华,曹操也很重视杨修,才会对他委以重任。

杨修的先祖杨喜,曾经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大官,受封赤泉侯。杨修的高祖、曾祖、祖父和父亲也都位列三公(三公是朝廷中最为显耀的官职),杨氏在当时是显赫的贵族,所以说他的出身是很显耀的。而杨家和袁家(也是当时的豪门)之间也有姻亲关系,杨修的父亲娶了袁术的女儿为妻,所以杨修是袁术的外孙。

杨修出身显贵,颇有才华,并且得到了丞相曹操的宠信,因此很多人都想巴结他,曹操的儿子们也不例外。曹操的儿子中,最有地位的就是曹丕和曹植。他们二人都想与杨修结交,而杨修更欣赏文采出众的曹植,于是,杨修和曹植关系渐渐好了起来,两人往来密切,但这在日后却给杨修带来了灭顶之灾。

虽然杨修才智过人,但是他持才傲物,也经常出言不逊,还喜欢耍小聪明。一次,曹操要建造一座花园。快竣工了,曹操前来验收工匠的劳作成果。曹操参观花园之后,并没有明确表示自己的意见,只是用笔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怎么也猜不透曹操的意思,于是就去请教杨修。杨修看了看,轻蔑的笑了,说道:“门内添“活”字,是个“阔”字,丞相是觉得这个门太大了。”工匠一听大喜,就立刻按照杨修说的,修改了花园。花园落成之日,曹操过来巡查,对花园很满意,询问是谁了解自己的心意。工匠们回答说:“ 是杨修的主意,我们是根本猜不到的啊!”曹操听了,嘴上夸赞了杨修几句,其实内心已经开始忌讳杨修了。

杨修不止一次地在曹操面前耍小聪明。一次,有人送给了曹操一盒酥,曹操稍稍尝了一点,在盒子上面写了“一合酥”三个字,然后传给大家,自己就离开了。屋里其他人不明白丞相的意思,也不敢吃。到了杨修那儿,杨修就毫不客气地拿出酥,吃了一口,别人都吓了一身冷汗。杨修不慌不忙地答道:“每人一口,这是丞相的命令。”这时,大家才明白过来,那个“合”字,正是“一个一口”的意思。

杨修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参与了曹操儿子之间的夺嫡之争。曹操为了考验儿子们,经常就一些国家军政大事的问题对他们进行提问。杨修把曹操的心思摸的很熟,知道曹操喜欢什么样的回答,于是他就经常告诉曹植正确的作答方法。当曹植被曹操提问的时候,曹植就按照杨修的吩咐来回答。时间一久,曹操发现,曹植每次都能够特别流利地回答自己的问题,而且很符合自己的心意,所以他产生了怀疑。曹丕知道了之后,就将杨修写给曹植的文字拿给曹操看,曹操一见,勃然大怒,想杀掉此人。

杨修等人对曹植的帮助,让曹丕有了很大的恐慌感,于是,他就秘密的结交吴质,为了不让别人发现自己跟吴质的来往,曹丕每次都把他藏在一个大筐里,然后通过车运进来,并说这是运绢。杨修在知道这件事后就汇报给了曹操,曹操就让人去查。曹丕听说之后十分惊慌,吴质说:“明天再用筐装一些绢即可。”曹丕依言而行,第二天,曹操派去的人看见又有车进入曹丕的府中,检查的时候发现筐里装的都是娟。于是,曹操就认为杨修是故意谋害曹丕,对他的杀心更重,甚至开始疏远曹植了。

杨修对曹丕、曹植兄弟夺储之争的屡屡介入让曹操很恐慌,他害怕自己百年之后,杨修会挑起曹丕和曹植之间的争斗,从而危害到自己的江山,所以,曹操就决定杀掉杨修。

公元219年,曹操征讨汉中,与蜀军对峙,久攻不下,进退两难,不管进攻还是退兵,都无利可图。曹操为此焦虑难安。一天晚上,厨师进献了一碗鸡汤,汤中有鸡肋,曹操于是由感而发,就对传令的军官说今晚的口令是:“鸡肋。”很快地,“鸡肋”的命令传遍了全军。杨修听了之后,立刻吩咐身边的人收拾行装,将士不解,就问杨修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杨修说:“魏王传令‘鸡肋’,所谓‘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当前的形势,进不能胜,退恐人笑,魏王早晚都要班师回朝,所以先收拾吧,免得慌乱。”将士们听了,觉得有理,也都回去打点自己的行李了。

此时曹操正在烦闷,走出大账巡视,却见大家都在整理行装,一经询问,原来又是杨修的主意曹操怒不可揭,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了杨修。

杨修之死就是因为他恃才傲物,藐视上司。可以说,正是杨修的轻率导致自己丢了性命。老子在描述“上善若水”曾提到“心善渊”这一点,就是说心思要善于渊沉,切勿将自己心所想尤其是一些敏感性的话语暴露无遗,而杨修正是犯了此忌,才不得善终。

[从政之道]

秦朝末年,刘邦揭竿起义,城中父老想推举他为县令。

刘邦拒绝了:“如今天下大乱,诸侯四起,选择将领一定要慎重,不然就会失败。我虽然可以不顾自身安危,只是担心会置沛县的父老兄弟于危险之中。这件事还需要谨慎地考虑。”

在场的萧何曹参,他们不是不担心大事不成会遭祸害,但他们明白刘邦是成大事者,便极力推荐刘邦。沛县的百姓们也是同样的态度:“我们早就敬佩您,您以后一定是大富大贵。而且占卜显示,没有人比您更适合当县令了。”刘邦虽多次推让,但没有人能担此重任,最终做沛公的还是刘邦。

秦灭亡之后,项羽分封诸侯,封刘邦为汉王,并将刘邦十万兵马收归旗下,只给他三万随从前往汉中。众人难消心头之恨,认为这是项羽借机削弱刘邦,主张同项羽开战,但刘邦却默默地前往封地。

有两条路线可以前往汉中:一是走通往汉中的谷道,南端的谷口是汉中的南康县;一是向西到达眉县西南,走斜谷,再入褒谷。刘邦选择了从杜南,经蚀中然后西行到达眉县,由眉县西入斜谷,经斜谷再由吴中到达汉中。

刘邦连同将士们一同西行,到达眉县西南,斜谷道路狭窄,湿气很重,几万大军在深山中走着,队伍连起来有十余里长。

进入斜谷之后,放眼望去,谷底的两侧是悬崖绝壁,飞鸟哀鸣猿猴啼,一片凄凉的景象。唯一给了士卒们一点希望的是头顶上的那一线天空,这儿就是著名的古栈道,在栈道的下面是万丈深渊,走在栈道上,士兵都是胆战心惊的,不敢向下看。

途中,跟着刘邦的这些士兵都觉的很郁闷,他们丝毫不知汉中在哪里,也不明白为什么辛苦征战了这么久还是被遣往汉中。他们即觉得忧虑,又有几分恐惧。

终于将士们走出了深谷,大家长松了一口气,并表示以后要打回老家与项羽血战到底。然而,当士兵们走过了栈道之后,刘邦却下令烧毁栈道。所有的士兵都很诧异,但是又不敢争扁辩,辛辛苦苦修建的栈道就此毁于一旦。汉王刘邦这时向大家解释说,项羽的耳目就在身后,只有烧毁栈道才能打消他的疑虑。一旦我们的势力壮大了,我们就重新修一个栈道,重新打一仗,将士们这才理解刘邦的苦心。

果然,项羽听说此事,便不再警惕刘邦。刘邦就抓紧时间休养生息,招兵买马,势力逐步壮大。最后,刘邦给了项羽重重一击,建立了汉朝。

沛县父老推举刘邦为沛公,他以退为进,以此来测试众人是否对他心服口服。造反是灭门大罪,如果人心不齐,那这件事必然会失败;只有众志成诚,才利于管束和指挥。同样,进驻汉中,火烧栈道,也是以退为进。

所以,不争锋芒,并不是不知进取,而是成大事者的必要手段;偏安一隅,并不是苟且偷生,而是韬光养晦的过程。刘邦做到了,所以他成功了。我们为人处世也要懂得以退为进,给自己留下缓冲的余地。

西汉初年,经过长期战争之后的国家满目疮痍,继高祖之后,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并使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有所减轻。

汉文帝刘恒是一个谦逊爱民的君主,他当皇帝二十三年,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秩序,恢复经济,发展农业。汉文帝好“黄老之学”,采取“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让从前颠沛流离、饱受战乱影响的百姓能够安心从事生产。

如果各地出现虫害或者旱灾,他就免除进贡,并把一些平时专供皇家狩猎的地方给百姓开放。在自己的生活方面,他率先缩减自己的衣服、车马等,给后宫和大臣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还裁减政府机构多余的官员,他开仓放粮,使贫苦百姓得到救济。

文帝期间,皇宫林苑从未扩建过,也没有在随行车驾上过于辅张,可以说是勤俭节约的表率了。只要他发现有些措施会对百姓产生不利影响,都会立即撤销。

有一次,有一位大臣建议建造一个露台,文帝先让官员做了一番预算,结果就是,建好这个露台总共需要百两黄金。文帝感慨道:“这百两黄金用于奢华的享受实在是太浪费了。我一直学先帝节俭,仍害怕使先帝的名声受辱。浪费钱财,是最做不得。这个露台,不修也罢。”然后,修建露台的计划就被搁浅了,这仁爱之心感动了满朝文武。

平日里,文帝也并不讲究自己的穿着,衣服的面料也不会很好,即使是最喜欢的嫔妃,也不允许穿长及拖地的裙子。寝宫中的一些帐幔等物品,一律禁止绣花纹。即使修建先帝的坟墓,也只能用瓦器,金、银、铜、锡等贵重金属是不允许放进去的。

“以示淳朴,为天下先”,他的这些做法是官员们的好榜样。如果没有节俭的行为,那么汉王朝的强盛是难以想象的。[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