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吉·博凱里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路易吉·魯道夫·博凱里尼(意大利語: Luigi Rodolfo Boccherini) ,1743年2月19日生於義大利盧卡,意大利作曲家,大提琴家。 父親萊奧波爾多‧迪‧安東尼奧‧博凱里尼是個低音提琴演奏家,對大提琴也極為熟練。[1] 5歲時在父親教導下,啟發了他對音樂的喜愛,尤其鍾愛大提琴的演奏音色。9歲時,父親讓他前往聖瑪蒂諾亞齊皮斯柯波(archiepiscopal )神學院跟隨知名樂師萬努奇( Abbé Vanucci,)學習。1753年前往羅馬繼續音樂學習, 1756年,和父親於維也納劇院管弦樂團謀得兩個演出職位(低音提琴與大提琴),1761年4月回到盧卡,希望能在故鄉為音樂發展盡心盡力,但是,他們的期望並沒有得到適當的尊重與回報,生活幾乎難以為繼的父子倆,1762年末再一次前往維也納樂團謀生。同年他也完成包括4首大提琴奏鳴曲在內的首批作品,展現與演奏同樣驚人的作曲技巧。 1763年1月7日,舉辦一場個人音樂會,普遍得到評論家一致好評,而且他接下來續寫的六重奏與3首大提琴奏鳴曲,也受到歡迎與成功。1764年4月26日盧卡當局,批准了任命他為教堂音樂總監,支付他固定的月薪,並讓他擁有隨時使用廣場舉辦音樂演出的權利。同年8月4日,他父子加入盧卡教堂樂團參加演出。1765年7月,他們在米蘭參加兩場音樂會,也曾組成一個弦樂四重奏樂團,同年底前整裝返回盧卡,繼續他們的教堂樂團演出工作並推出第一套康塔塔作品,也在盧卡公演。 1766年8月30日父親去世,無比傷心的他對盧卡已經不復存有任何希望,後與曼福雷迪一起遠赴國外進行巡迴演出,1768年終於抵達巴黎。他們受到巴傑公爵(Duke Bagge, 1722~1791)的注意,於是出面邀請他們到家中演出,結果獲得讚許而大為成功。因此力邀他們兩人前往馬德里。 雖然馬德里演出之行並未如預期般成功,但演出卻聲名大噪,得到劉易斯親王(Don Luis)的青睞,從1769年起聘任他擔任宮廷指揮。同年就為劉易斯親王創作出6首四重奏作品,讓親王更感歡喜。路易斯親王在1785年去世,他完全失去了庇護,而決定離開。離開西班牙王室之後,一直為王子創作室內樂作品。當威廉王子在1786年繼任普魯士王位後,聘請他擔任普魯士宮廷的御用作曲家。1787年首度演出唯一的歌劇作品《克萊門蒂娜》。1797年11月,腓特烈威廉二世駕崩後,他重返西班牙,1805年5月28日於馬德里逝世,享年62歲[2] 鮑凱利尼是古典主義時期最重要的器樂作曲家之一。他的大量交響曲,弦樂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等作品音調和諧優雅,旋律優美動聽。雖然在音樂形式上不如同時期的海頓完美,但更為平易近人。作為大提琴演奏家,他的大提琴協奏曲也在音樂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鮑凱利尼的作品在長時間被埋沒後,現在已得到廣泛的復興。 他對大提琴的技巧發展也有相當重要的貢獻,尤其是在左手方面。他提高了大提琴的把位、拓寬音域到降B;對拇指的要求很高、發展雙音的技巧與快速音程。 知名作品:20餘部交響曲,十餘部大提琴協奏曲,100多部弦樂五重奏,90餘部弦樂四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