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夜(嚴雨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起夜》是中國當代作家嚴雨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起夜
雖然說人生不過吃喝拉撒睡,生命五要素,但是之於拉撒,一般是羞於言說。實在避諱不了,古人說「更衣」,今人稱「洗手方便」。旅途中第一次聽導遊宣布:此處停留一小時,大家趕緊唱歌去。還果真傻乎乎靜等哪個放聲歌唱,看着一個個急匆匆加入那個長龍陣,方恍然大悟又感慨無限——何時唱歌才方便吆!
誰都有過尿褲尿床的歷史,不過那都是人生懵懂期。然而在我孩提時——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即便上學年齡甚至更大點,尿床似乎也屢見不鮮。當然,這類糗事也是很沒面子、頗為倒霉的。如果說童年一大深刻的記憶,那就是憋尿。常常三更半夜被尿憋醒了,要麼夢見廁所那個盡情——然而身下一陣熱,醒了。卻不敢摸黑起夜,就那麼直挺挺躺着忍着,期盼天明得解放。那時農家是沒有洗手間的,大多夜裡床頭邊擱個尿桶。許是因為過年客來客往,老屋房間狹小要加鋪什麼的,常常尿桶就移到野屋靠近雞塒豬欄等旮旯隱蔽處。因此,尤其正月里走親作客,起夜是件十分為難的事。一則親戚家老屋曲里拐彎的摸不清方向;二則通向那些旮旯處往往黑燈瞎火(還是煤油燈的年代啊)。更主要的是民間鬼怪故事裡,那些角落常常就是鬼怪盜賊的藏匿之處。為了儘量不起夜,晚上再渴都忍住不喝水。
白天似乎很方便。村頭村尾路邊一排排的露天糞坑,卻常年成群的綠頭大蒼蠅飛舞,到處爬滿了糞疽,根本無法插足其間。索性廣闊田野作為。稍好點的,搭個茅棚挖個坑,算是茅坑了。再好點,茅坑的前面立塊板遮個臉。大人就蹲在那裡,不時磕幾下旱煙筒。有人路過,里外也熱情地打着招呼——吃了嗎?哦嗯啊。遇見什麼事,一蹲一站還要好好嘮嗑嘮嗑-------這個情景那時是司空見慣,見怪不怪。甚至小孩掉進茅坑淹死的事,也時有所聞。我老家隔壁公社小學「公廁」就淹死過學生。我所讀小學的廁所也就是一個大茅坑。那時課間十分鐘,同學們當務之急就是沖向茅坑搶位置。有惡作劇的同學偏偏占着茅坑不拉屎,專看人急得要哭。其他同學忍無可忍就往茅坑裡砸石塊。
活人被尿憋哭,在那個年代不稀罕。及至長大了,偶然還會夢見自己內急四處找廁所而找不着地驚醒。
其實很長一個時期里,城裡也極少有公廁,居民家也沒有衛生間。早晨漫步街邊弄堂,那都是一長溜的馬桶。或許每天響起的晨曲就是刷馬桶的聲音——此起彼伏「唰唰唰」。
多少年裡,鄉下人進城最擔心的莫過於迷路,迷路里最慘的就是找不到廁所。就有大男人找不到廁所被憋哭的事。偌大的常山縣城,那時公共廁所也就2、3個。估計被「全縣人民」惦記住的也就是老新華書店後面,燈光球場階梯座下面的那個茅坑樣的「公廁」,因為鄉下有人要進城,或者進城回來的人,說起城裡各種稀奇事,總是忘不了要提一提「新華書店那弄堂里」,顯然是當作一個「關鍵」予以強調而口口相傳。
1978年到塔山常山一中讀書。學校有個教英語的常老師,眼睛高度近視,據說是喝過洋墨水的,所以特別講究衛生。夜裡不習慣使用馬桶,而學校師生公用的簡易公廁離其所住的平房有200來米。常老師近視又膽小,因此每每起夜如廁,都得其夫人站在宿舍門口,不停敲着臉盤。時間一久,常師母的臉盆就敲得很有些節奏和旋律,仿佛是溫暖的打擊樂。常老師也只有聽着這個「樂曲」才方便的從容自如。如果夫人因為什麼緣故停頓了,必定聽見公廁那邊常老師「瓦爾瓦爾」,慌慌張張的大叫。
常老師後來定居香港,據說原因之一便是困苦於內陸的如廁。斯人已去,然夜深人靜的塔山,常常響起的那個打擊樂,偶然讓人想念。
八十年代初,承蒙親戚關懷到杭州治病。那時醫院一個小化驗,出結果都得十天半月。趁着間隙一個人上街走走看看。湖濱路那一帶,街上冷不丁就突然人群蜂一樣的往一處扎堆。有一次出於好奇,也拼了命擠進去看個究竟。一看,扯,是大家圍着追着小商販搶購馬桶。覺得很不可思議,鄉下搶牛糞倒有,哪有搶購馬桶的啊。搶到的還一副喜滋滋的模樣。
1986年在常山二中教書了,這年學校下了一個大決心,組織老師到杭州進行教研活動。其實大半是趁着學生放農忙假,讓老師到杭州一些學校參觀參觀。一行人逛延安路,其中樓老師內急了,大家都幫着舉目尋找,不見有公廁指示牌,問問路人,比劃半天還沒搞清楚路線(實在不近)。樓老師急得不行,看看不遠處有個工地(實際上當時杭州也就宛如一個大工地),便徑直跑過去以解倒懸之急。可是當他還沒有完全盡情時,身後就一聲斷喝,一個戴紅袖套的老太婆揪住他,另一手就塞過來一張票,說罰款。樓老師情急之下,就紅着臉喊了——我是抓癢,杭州不許抓癢麼?!這一喊卻把紅袖老太給鎮住了,悻悻走開,還不時回頭看看。
印象深刻的是,1992年有過一場不大不小的廁所風波。當年全省中小學德育工作現場會要放在江山實驗小學召開,學校為此改造了一個廁所。這下卻引發了爭議。贊同者說,這廁所改造得漂亮,像童話里的小木屋,整潔美觀,廁所原來還可以這麼雅致。非議的人說,一個小學居然投入2萬巨資改個廁所,這錢應該用在刀刃上(意思教學儀器之類的),這樣鋪張不能不說「形象工程」了。而時任校長、特級教師鄭壁如當着全省教育專家和領導的面,慷慨陳詞:廁所是一個隱形課堂,小學德育要的就是行為形象,我們再也不能一味教大學生行為規範,教小學生「三觀」。——教育面向未來,我們總不能等以後普及了漂亮廁所再培訓習慣吧?——文明規範,這不僅僅是社會風貌,更是人的自尊需要。我可以自信地說,我們實驗出去的孩子,至少一輩子方便不隨便。
此後無論日常還是走到天南地北,每每如廁,即使豪華賓館裡的公廁,看見那牆上無不釘着「向前一小步」之類的提示語,就會情不自禁想起鄭校長的「自尊的需要」和「方便不隨便」等等話語。
近十幾年裡隨着城鄉居住條件的改善,衛生間是普遍了,如廁之類的窘迫、尷尬、囧態已經沒有。無論到哪這個真不當一回事了。偶爾在大城市或者旅遊還會習慣性的預作「防範」,大多出於停車堵車不方便之類的。
當然毋庸細說,如今不論城鄉方便真方便了。短短几十年廁所或悄悄或大張旗鼓地「革命」了。家裡的衛生間不斷升級換代,日趨智能化藝術性,連一個小小馬桶蓋都要蜂擁着去日本搶購。城鄉但凡因為節假或集市什麼的,人群聚集的地方,往往還能夠看到一個個臨時移動廁所。雙休去鄉下,時不時就看見村邊有別墅式的漂亮房子,以為是什麼商店,鄉親說是公廁。一座座造型別致的公廁,一處處招展的風景,讓人想到花開陌上。鄉間老人感嘆得直搖頭,說這麼漂亮的房子誰會認為是廁所呢,外面來的人就有站在廁所附近找廁所哎。進了這樣的廁所方便,放鬆得果真如唱歌般的享受了,忍不住就要發朋友圈。
感慨啊!我們幾千年來,如廁這類可以說幾乎都處於原始狀態。解放後把衛生提到了「愛國」的高度予以強調,一直開展着「愛國衛生運動」,由此如廁之類得以不斷改善。最近幾年還進行了「廁所革命」。由此從找不到廁所——到認不到廁所,這個變化,雖然於細微處卻關乎生命。不僅環境,更在人文。「關鍵小事,民生大事」,彰顯的是精神。
生命如歌,如今每一個音符都宛如華章。[1]
作者簡介
嚴雨龍, 浙江衢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