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赣南采茶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赣南采茶戏

中文名称;赣南采茶戏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非遗类别;传统戏剧

非遗编号;Ⅳ-65

申报地区;江西省赣州市

赣南采茶戏江西省赣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赣南采茶戏发源于江西安远县九龙山一带,它是以九龙茶灯为基础,吸收赣南其民间艺术逐步形成的,主要流行于赣南、粤北和闽西,一度也传播到广西桂南一带。赣南采茶戏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诙谐幽默 。

2006年5月20日,赣南采茶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65 。

历史渊源

赣南采茶戏从孕育到成型,大致经历了采茶歌――茶篮灯――采茶戏三个阶段,但三个阶段又是紧相贴合,彼此重叠的。为江西采茶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赣南采茶戏是江西南部地区的民间小戏,约有300多年的历史。它发源于江西安流县九龙山一带,在“九龙茶灯”的基础上,吸收了赣南其他民间艺术发展形成。

一、采茶歌时期

自明代起,在全国经济活跃,人口增多的大气候刺激下,江南的茶叶生产逐渐走向繁荣,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茶文化"热也在民众中出现,并且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积极应和。如明代大剧作家,江西人汤显祖(1550-1616)的诗中就出现了"僻坞春风唱采茶"的句子;在他的不朽之作《牡丹亭》里写到南安太守杜宝来到城郊"劝农"时,出现了一对妇人持茶叶筐边歌边上场,歌中唱道:"乘谷雨,采新茶,一旗半枪金缕牙。…"明万历年间(1573-1620)重修的石城县崖岭熊氏宗谱中的《熊休甫先生传》也有"每月花晨,座上常满,酒半酣则率小溪唱插秧采荼歌,……"的记载,说明当时赣南的采茶歌已相当流行。[1]

采茶歌随茶叶交易在江南广为传唱,各地叫法各有不同。其中有一首是以一年12个月为起句,唱的是茶农种荼、摘茶、做茶、品茶、卖茶的过程,由12位茶女手提茶篮表演。后来又出现从十二月唱到正月,称"倒采茶",词同曲不同。

二、茶篮灯时期

至明末,客家地区陆续出现了姐妹摘茶、双采茶、四季采茶、送哥卖茶等多个有简单人物,扇子、茶篮为道具的歌舞小演唱。在茶叶生产形成规模后各地茶商往来频繁,出现了"开茶市","收茶市"的节日仪式。茶农与茶商编演了更多有关茶的节目。如瑞金的茶灯调中,有了摘茶、看茶、称荼、算茶钱、送茶的唱段。歌中有了"茶香客"、"茶香姐"的人物。在舂节期间这些节目也用于给茶家、商铺恭贺新年。为了制造热闹气氛,出行时有的举着各式花灯,有的与马灯和花鼓配合演出。马灯有二马、四马两种,在唢呐锣鼓的伴奏下,一边跑马一边唱马灯调,围起圆场后也会演一些简单小戏。

花鼓源自安徽风阳,原为两位妇女打着腰鼓(后改为小鼓)边走边唱的卖唱形式,后来受当时新兴的"杂剧"的影响,增加人员,也演一些有人物有故事情节的歌舞小戏,人称为"大堂花鼓"。还有一种花鼓又称花灯,在唱完《进门歌》之后,由丑角扮的花鼓公头戴绒帽,鼻上装须,左手拿纸伞,右手拿白纸扇,在锣鼓声中走矮步上场,引出旦角装扮的扎彩头、穿花衣、系围裙,左手拿花帕,右手拿花扇的花鼓婆,二人对舞对唱。此外,还有流行在龙南县南部的"夹湖花鼓",也是风阳花鼓的一个支流,由板凳龙、銮泡茶、铜钱歌、走马灯、单(双)扇花等组成,以歌舞形式表演,男着丑扮短装,女着旦装,手拿扇子、铜钱棍、小鼓等边演边唱。后来,所有这些花鼓的表演都尽数纳入到茶篮灯之中,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各地也陆续编演了《姐妹摘茶》、《大堂花鼓》、《板凳龙》、《五子等姐姐》、《九龙茶灯》等歌舞小戏,这些小戏有的以几位荼女为主,加茶童插科打诨或由两旦一丑表演,内容较简单。

三、采茶戏时期

在茶篮灯的基础上,两旦一丑的模式得到进一步的确立。逐渐形成了以"三角班"为基础的采茶戏形式。它渐渐脱离灯彩只反映以茶为主要内容的局限,编演了一批反映爱情、生产、生活等视野更加开阔的小戏,如《四姐反情》《大劝夫》《卖杂货》《大哨表哥》等等。这些小戏都是由两旦一丑或一旦一丑在采茶戏的主奏乐器勾筒的正反弦和锣鼓伴奏下进行演出,采茶戏从此进入了"三角班"时期。但在"三角班"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段很有意义的尝试,那就是《九龙山摘茶》。

九龙山摘荼》又名《大摘荼》,是一出比较完整的大戏,它是在原来由两旦一丑来演的《九龙山摘茶》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茶女,一个茶娘,并加入了梳妆、挑帘、拨灯、出门、上山、摘茶、摆"天下太平"等复杂情节。先期唱的还是灯子曲牌,用吹打乐伴奏,至清嘉庆末年(1815)经赣县王母渡副榜举人李汤凭加工改编,增加了茶商朝奉前往九龙山收购茶叶、途中落店、闹五更、上山看茶、尝荼议价、送茶下山、搭船回程、接风团圆等情节。剧中人物由原有的六人(四个茶女,一个荼童,一个荼娘)增添了朝奉夫妻、丫环、店嫂、艄婆、仙女等角色。音乐也改为以高腔、西皮、二凡、梆子腔为主。全剧共13场,40多折。不言而喻,改编者完全是仿照当时的"正戏"的套路,试图使当时已盛行的采茶戏也往板腔型的正戏方向发展。可惜仅此一戏,再无来者。但此戏却以口头传播形式演了一百多年,1962年被改编成大型采茶戏《茶童哥》。

采茶三角班形成以后,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迅速发展,至清乾隆至道光年间(1736-1850)在赣南各地大兴起来。一首乾隆年间陈文瑞的《南安竹枝词》确切地记录了当时的盛况:淫娃小唱数营前,妆点风流美少年。长日演来三脚戏,菜茶歌到试茶天。"诗中的营前位于上犹县西部,是清后由客家移民建立起来的一个繁荣小镇。另清同治《崇义县志》的风俗篇也载¨近复有少年弟子,结束登场,妖娆便环,手戏目挑,口唱淫词,谓之菜茶,亦谓闹花鼓"。采茶戏对社会之影响至深,此处可见一斑。

由于在采茶戏里难免夹带了一些低级粗俗的内容,一度遭地方绅士的强烈反对,采茶戏被诬为"淫戏"而屡遭官府禁演。后来,赣南菜茶戏分路流传到闽西、粤北、赣中、桂东、桂南及台湾等地。

20世纪50年代以后,采茶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鼎盛时期。赣南各地陆续办起了十多个专业采茶剧团,数百名艺人得到了妥善安置。人民政府还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专长的青年演员,配备了专职编导人员和乐手,有了专项资金、剧场和排练场地。采茶戏从此走上了城市化、正轨化、正戏化、专业化的道路。演员素质、演出水平大大提高。经加工改编的《补皮鞋》《钓蜴》《哨妹子》《老少配》陆续进京演出,得到中央领导及首都文艺界的称赞。赣南采茶剧团也逐渐发展到拥有百名演职人员,各行当齐全,配备了中西混合乐队和灯光、音响设备,先后编演了《茶童哥》《烽火奇缘》《莲妹子》《花灯仙子》《山歌情》等十余出大型采荼戏和《怎么谈不拢》《试妻》等大量小剧目,多次进京演出和参加全国调演,获得过"文华大奖"和"五个一工程"等多个奖项。

在实践中,创作人员逐渐摸索出一条发挥原有的载歌载舞表演特色的地方歌舞剧的路子,在剧中穿插了一定份量的歌舞情节片断来展现地方民俗风情,增加了观赏性和艺术效果。在音乐上除适当利用改编一些传统曲牌外,还尽量使用一些客家民间音乐素材,发展创作出全新的唱腔和场景音乐。

20世纪70年代末,由传统的采荼戏《茶童歌》改编而成的戏曲艺术片《茶童戏主》(周云飞、黄玉英主演)搬上银幕 。

文化特征

音乐成分

任何戏曲的唱腔,都是将它自身的语言根据情感的需要给予夸张性艺术化的演绎的产物,并与其当地的民间歌曲有着天然的姻缘关系。在多元化客家文化背景下形成,在客家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赣南采茶戏的唱腔音乐,也自然是以客家民歌为主体,但也吸收了一些圈外的音乐因素。归纳起来,赣南采茶戏的主要音乐成份是赣南客家民歌以及先其落户赣南的各式花鼓调和小调。

一、客家茶灯歌舞、山歌、小调是采茶戏的音乐核心

具有悠久历史的活泼欢快、载歌载舞的茶灯歌舞,早为民众所喜爱,为采茶戏的形成与发展打下了深厚的根基。所以,大量的原为茶灯所用的如《摘茶歌》、《倒采茶》、《十杯茶》《拜年歌》、《春谷雨》等都为采茶戏所保留。一些采茶戏中有代表性的曲牌,如〔长歌)是由民间《跌苦歌》改编而来;〔春景天〕由安远马灯调演化而成;〔斑鸠调〕原名

《十二月叫》,其本身就是一首民歌,在戏中省去了蚊子、蝉子、金鸡、乌鸦、画眉、猪、牛、猫、狗等,只留下斑鸠、蛤蟆两种叫声;还有〔进坑调〕〔芒冬鸟子〕〔鸟子有叫妹有声〕是原来的山歌调。连原为乞丐在乞讨时唱的一些叫化歌,因其活泼恢谐,琅琅上口,也都吸收到了采茶戏之中。

二、凤阳花鼓是采茶三角班形成的生力军

凤阳花鼓有着丰富的演唱曲目和成套的表演程式,特别是"大堂花鼓"已有一定的戏剧锥形,在赣南早已家喻户晓。它的《板凳龙》直接成了茶篮灯的早期节目。大量的花鼓调如《凤阳歌》《九条河》《身背花鼓》《铜钱歌》等都在采茶戏中保留了下来。在《桃子花开》里还留有"想你花鼓嫂,生得又蛮好";《长铜钱歌》中也留有"想你花鼓婆,难舍又难丢"的唱词。1953年出版的《赣南采茶戏音乐》一书中,收录的花鼓调就有23首之多。

三、湖南调为采茶戏音乐带来了新鲜血液

正当采茶戏兴盛之时,清雍正末期(约1730年前后),湖南班(现名祁剧)进入赣南,二百年间发展成二三十个戏班,拥有数百名演员、乐手。在百姓眼中,湖南戏是大戏、正戏,套路正规、角色齐全、剧目繁多、唱腔丰富,这一切使得采茶艺人大大拓宽了眼界,一些新编的小型采茶戏大量吸收使用了湖南戏的〔路调〕〔花鼓调)〔对花调〕〔托子(过门)〕。为区别本地调,全部加上了"湖南"二字。同时还引入了一些打击乐的锣鼓经和唢呐曲牌,使采茶戏音乐在吸呐融汇中得到迅猛发展。

四、"杂调"的吸收使采茶戏音乐更加丰富多样

广采博纳民众熟悉的各种民间音调是采荼戏的另一特点。这些音调包括当时的市井流行小调和跨地区小调如《孟姜女》《茉莉花》《九连环》《瓜子仁》《补缸调》等;还包括一些曲艺说唱,如《南北词》《莲花落》,以及其他戏曲高腔、皮黄腔、梆子腔之类。这些"杂调"虽然对拓展采茶戏的表现力有很大作用,但也为音乐留下了风格个性不突出,离传统越来越远的"后遗症" 。

唱腔分类

赣南采茶戏的唱腔属连曲体,共有传统曲牌近300首。多年来,音乐工作者依其来源,风格内容及使用场合进行了分类,他们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如,1953年出版的由江西省音乐工作组编的《赣南采茶戏音乐》一书,将其分为路调、湖南调、采茶调、彩调、花鼓调、杂调、原始曲调等十类;1962年由赣南行署文教处编印的《赣南采茶戏音乐》则将其归纳成灯腔、茶腔、路腔、杂调四类,各类又依其节奏、速度、音调不同分为原板慢板、滚板、欢板、哭板、念板等板式;1982年赣州地区剧务工作室编印的《赣南采茶戏音乐》(第一集)则将其归纳成为灯戏音乐、茶戏音乐和杂调三个部分;20世纪80年代末编印的《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赣南采茶戏分卷》上,又回到"三腔一调"的分类法。但无论哪种分类都难免有所交叉重叠之处,大概还是"三腔一调"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灯腔。此类唱腔包括民间花灯、茶灯(茶篮灯)、马灯、花鼓中的所有唱段。这些唱段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形象鲜明,气氛欢快热烈,富有动感,结构紧凑,用勾筒或唢呐加锣鼓伴奏。 茶腔。茶腔是在三角班形成以后所编演的采茶戏使用的唱腔,曲调或缠绵委婉、亲切恬美,或粗犷高亢、激情奔放,均富浓郁的田野风味,适于表现各种不同的情感。其行腔与客家话语调紧相吻合,加上大量衬词,更显其客家特色。

路腔。路腔原名湖南调,是20世纪初期从湖南传来的湖南路调、湖南花鼓调和湖南对花调等的统称,大部分是戏中人物急匆匆地赶路时所唱。它们节奏活泼欢快,诙谐风趣,多为丑角或丑、旦对唱对舞,配以矮子步、扇子花,十分热烈生动。这些曲牌在赣南经数十年的融汇演化,已经成为了客家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杂调。杂调的来源非常之广。还有不少"先入为主"的杂调转为了"正调",如《割非菜》《闹五更》《补缸调》等等。所以,杂调的数目确实难以统计,它们可以列为一类,也可以排除于采茶戏音乐之外。这样或许可以使本来很杂的采茶调的风格更统一一些 。

伴奏乐器

用于采荼戏伴奏的乐器是勾筒、锣鼓,偶用唢呐。勾筒是一种竹制的二胡,琴杆较二胡短,琴筒较大,琴弦较粗,发音粗犷、宏亮、浑厚而略带沙音,穿透力强。大都只用低把位演奏,很少下把;用指腹触弦,呈内勾状,善用滑指取得前后倚音效果;音域一般保持在八九度以内,更高的音常改由低音八度奏出。有条件时,也会使用两把勾筒以正、反弦搭配,反弦比正弦低大二度或纯四、纯五度。它们使用加花、填空、支声等方法衬托唱腔,与唱腔形成或即或离,或高或低的三条相互依存的旋律线。20世纪50年代起,勾筒逐渐被二胡所替代,虽其音色、音域更纯更宽,但其客家乡土气息大减。

采茶戏音乐的器乐部分不甚丰富,多为吸收民间器乐曲牌。其"托子"(前奏),"串子"(间奏及表演配乐)曲调较多,可据腔种、剧情、用弦的不同灵活选用 。

代表剧目

赣南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多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主,有《南山耕田》《打猪草》《九龙山摘茶》《妹子》《同年》《钓》《上广东》《卖花线》《大劝夫》《四姐反情》《补皮鞋》《补缸》等代表性剧目。新中国成立以后,又涌现出一批优秀剧目,其中《茶童戏主》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片在全国放映,新编现代采茶戏《怎么谈不拢》《风雨姐妹花》也先后被搬上银幕 。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赣南一带是客家人的聚居区,客家先民落户当地后以采茶为生,采茶戏作为当地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地方戏,已成为凝聚客家民心、团结客家乡亲的艺术纽带,是研究客家语言、艺术及民俗文化的重要材料 。[2]

传承人物

陈宾茂,男,1946年10月出生。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西省赣州市申报。申报项目:采茶戏(赣南采茶戏) 。

保护措施

2013年1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发文,同意在江西赣州市设立国家级"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在赣州设立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于增强赣南客家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传承力,推动地域文化传承繁荣,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也对赣南采茶戏的传承起到了更好的保护作用 。

社会影响

重要演出 2016年10月9日至12日,汤显祖戏剧奖·地方戏曲经典传统小戏、折子戏大赛复赛在汤显祖故里江西抚州举行,赣南采茶戏在其中北展示 。

2018年4月23日至4月27日,由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南昌市文化馆(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承办的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级研修班在南昌举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赣南采茶戏等在舞台上竞相展现 。

相关视频

赣南采茶戏《钓拐》

赣南采茶戏演唱

参考资料

  1. 赣南采茶戏的发展 , 快资讯 2019-04-07
  2. 难得一见的赣南采茶戏现场视频 , 搜狐 2017-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