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资治通鉴·唐纪·中宗复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资治通鉴·唐纪·中宗复辟出自《资治通鉴》,武则天在唐高宗去世之后掌握了政权,最后改国号为周,从太后变成了皇帝。随着年纪增长,武则天开始考虑身后事,心目中的继承者在儿子李显和武氏诸侄中摇摆不定。经过朝臣的劝说,她立李显为嗣,将他召回京师。但是又担心李氏家族和武家的矛盾尖锐,在自己身后会互不相容,所以让他们发誓和好。当时朝中大臣大多支持太子李显,武氏家族也拥有相当的实力,而武则天又非常宠爱张易之兄弟,这几种力量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矛盾重重。

原文

(圣历二年)太后①春秋高,虑身后太子与诸武不相容。壬寅,命太子、相王、太平公主与武攸暨等为誓文,告天地于明堂,铭之铁券②,藏于史馆。

(太后)政事多委张易之兄弟①;邵王重润②与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窃议其事。易之诉于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逼令自杀。

(神龙元年正月)太后疾甚,麟台监张易之、春官侍郎①张昌宗居中用事,张柬之、崔玄与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②桓彦范、相王府司马袁恕己谋诛之。柬之谓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③曰:“将军今日富贵,谁所致也?”多祚泣曰:“大帝也④。”柬之曰:“今大帝之子为二竖⑤所危,将军不思报大帝之德乎?”多祚曰:“苟利国家,惟相公处分,不敢顾身及妻子!”因指天地以自誓,遂与定谋。

初,柬之与荆府长史乡①杨元琰相代,同泛江,至中流,语及太后革命事,元琰慨然有匡复之志。及柬之为相,引元琰为右羽林将军,谓曰:“君颇记江中之言乎?今日非轻授也。”柬之又用彦范、晖及右散骑侍郎李湛皆为左、右羽林将军,委以禁兵。易之等疑惧,乃更以其党武攸宜为右羽林大将军,易之等乃安。

俄而姚元之自灵武①至,柬之、彦范相谓曰:“事济矣!”遂以其谋告之。彦范以事白其母,母曰:“忠孝不两全,先国后家可也。”时太子于北门起居,彦范、晖谒见,密陈其策,太子许之。[1]

癸卯,柬之、玄、彦范与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帅左右羽林兵五百余人至玄武门,遣多祚、湛及内直郎、驸马都尉安阳王同皎诣东宫迎太子。太子疑,不出,同皎曰:“先帝以神器付殿下,横遭幽废,人神同愤,二十三年矣!今天诱其衷,北门、南牙①,同心协力,以今日诛凶竖,复李氏社稷,愿殿下暂至玄武门,以副众望。”太子曰:“凶竖诚当夷灭,然上体不安,得无惊怛②!诸公更为后图。”李湛曰:“诸将相不顾家族以徇社稷③,殿下奈何欲纳之鼎镬乎④!请殿下自出止之。”太子乃出。

同皎扶抱太子上马,从至玄武门,斩关①而入。太后在迎仙宫,柬之等斩易之、昌宗于庑②下,进至太后所寝长生殿,环绕侍卫。太后惊起,问曰:“乱者谁邪?”对曰:“张易之、昌宗谋反,臣等奉太子令诛之,恐有漏泄,故不敢以闻。称兵宫禁,罪当万死!”太后见太子曰:“乃汝邪?小子既诛,可还东宫!”彦范进曰:“太子安得更归!昔天皇以爱子托陛下,今年齿已长,久居东宫,天意人心,久思李氏。群臣不忘太宗、天皇③之德,故奉太子诛贼臣。愿陛下传位太子,以顺天人之望!”李湛,义府之子也。太后见之,谓曰:“汝亦为诛易之将军邪?我于汝父子不薄,乃有今日!”湛惭不能对。又谓崔玄曰:“他人皆因人以进,惟卿朕所自擢,亦在此邪?”对曰:“此乃所以报陛下之大德。”

注释

①太后:武则天,唐初工部尚书武士镬的女儿,唐高宗李治的皇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通鉴》中称“太后”,实际上当时武则天是称帝的。

②铁券: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

①张易之兄弟:都是武则天的男宠。太平公主推荐张昌宗入侍禁中,张昌宗又推荐了其兄易之。武则天晚年,朝政多由张氏兄弟把持。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重,大臣张柬之等起兵迎中宗李显复位,张氏兄弟被杀。

②邵王重润:太子李显(即唐中宗)之子李重润。

①麟台监:武周时官名,秘书监。春官侍郎:武周时官名,礼部侍郎。

②:(wěi)。司刑少卿:掌管刑法的大理寺官员。

③右羽林卫大将军:禁军大将。

④大帝:指唐高宗。

⑤大帝之子:指太子李显。二竖:指二张。

①(mín)乡:今河南灵宝。

①灵武:今宁夏灵武。

①北门、南牙:北门指禁军,南牙指宰相和廷臣。

②惊怛(dá):惊恐。

③徇(xùn)社稷:为社稷牺牲。

④鼎镬(dǐnɡ huò):古代酷刑,用鼎镬烹人。鼎镬,都是烹饪用具。 ①斩关:砍断门闩,泛指攻破城门。

②庑(wǔ):廊。

③天皇:指唐高宗。

译文

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年事已高,担心死后太子李显与武氏诸人不相容。壬寅,命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与武攸暨等一起作誓文,到明堂祭告天地,将誓言记入铁券,藏于史馆。

武则天经常将政事交付给张易之兄弟;邵王李重润和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私下议论这件事。张易之知道以后告诉了太后,九月壬申,太后逼邵王等人自杀。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太后病重,麟台监张易之、春官侍郎张昌宗在宫中把持大权。张柬之、崔玄与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相王府司马袁恕己商量着要除掉二张。张柬之对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说:“将军今日富贵是谁赐予的?”李多祚流泪说道:“高宗皇帝。”张柬之说:“如今高宗皇帝的儿子受到二张的迫害,将军就不想报大帝知遇之恩吗?”李多祚说:“只要有利于国家,愿听相公差遣,我不敢只考虑自身和家族利益。”并指天地发誓,于是就与张柬之定下了计谋。

起先荆府长史乡杨元琰接任张柬之官职时,一同渡江,到江中时,谈到太后革唐为周的事,杨元琰慨然有匡复唐室的志向。等到张柬之为相,用杨元琰为右羽林将军,对他说:“你还记得江中所说的话吗?今日的任命可不是随随便便的任命。”张柬之又用桓彦范、敬晖和右散骑侍郎李湛为左、右羽林将军,掌管禁兵。张易之等怀疑是要对付他们,于是张柬之就换为二张党羽武攸宜为右羽林大将军,张易之等才放心。

不久姚元之自灵武回到洛阳。张柬之、桓彦范商量:“事情可以成了。”就把谋划告诉了姚元之。桓彦范将此事告诉了母亲,他的母亲说:“忠孝不能两全之时就先国后家好了。”当时太子居住在玄武门,桓彦范、敬晖谒见太子,密陈除去二张的计划,太子答应了。

癸卯,张柬之、崔玄、桓彦范和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率左右羽林兵五百余人到玄武门,派李多祚、李湛和内直郎、驸马都尉安阳王同皎到东宫迎太子。太子疑虑,不肯出宫,王同皎说:“先帝将国家交付给殿下,结果殿下横遭幽废,这是人神共愤的事,到如今已经二十三年了。如今上天赐予了这样的机会,北门禁军和南牙廷臣同心协力,要在今日诛除奸佞小人,恢复李唐社稷,请殿下暂至玄武门,以顺应民心。”太子说:“奸佞小人确实应当诛灭,但圣上身体不适,如此必定受到惊扰。诸公还是以后再作打算吧。”李湛说:“诸将相不顾身家性命和家族安危而扶保社稷,殿下怎么能就此放弃,置众人于死地呢!如果殿下要阻止大家,请您自己出去跟大家说。”太子这才出了东宫。

王同皎扶抱太子上马,大家跟随至玄武门,破门而入。当时太后在迎仙宫,张柬之等在廊下斩杀了张易之、张昌宗,闯入太后休息的长生殿,以侍卫包围寝殿。太后惊起,问:“是谁在叛乱?”众人回答道:“张易之、张昌宗谋反,臣等奉太子令诛杀了他们,怕事情会泄露,所以不敢事先奏知陛下。在宫中动用军队武器,罪该万死!”太后看见了太子,说:“是你吗?既然奸人已经杀掉了,你可以回东宫去了。”桓彦范上前进奏:“太子怎么可以再回去?当年高宗皇帝将爱子托付给陛下,如今太子年岁已长,久居东宫,天意人心,都一直在想念李唐。群臣不忘太宗皇帝和高宗皇帝的恩德,因此推奉太子诛除贼臣。请陛下传位给太子,以顺天意和人心。”李湛是李义府之子。太后见到他说:“你也参与了杀张易之将军吗?我待你们父子不薄,想不到也有今天!”李湛惭愧不能对答。太后又对崔玄说:“别人都是由他人举荐的,只有你是朕亲自提拔的,你也参与了这件事?”崔玄答道:“这正是臣回报陛下的大恩德。”

评析

武则天在唐高宗去世之后掌握了政权,最后改国号为周,从太后变成了皇帝。随着年纪增长,武则天开始考虑身后事,心目中的继承者在儿子李显和武氏诸侄中摇摆不定。经过朝臣的劝说,她立李显为嗣,将他召回京师。但是又担心李氏家族和武家的矛盾尖锐,在自己身后会互不相容,所以让他们发誓和好。当时朝中大臣大多支持太子李显,武氏家族也拥有相当的实力,而武则天又非常宠爱张易之兄弟,这几种力量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矛盾重重。[1]

作品出处

《资治通鉴》(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资治通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2]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聪慧,七岁时,以石破瓮抢救落水儿童,传为佳话。1071年(熙宁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阳,筑独乐园,专意编著《资治通鉴》。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召还主国政,将新法废除殆尽。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是年九月,卒于位,当政仅一年多。赠温国公,谥文正。[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