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谈谈我对诗歌阅读和创作的一点体会(余仕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谈谈我对诗歌阅读和创作的一点体会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谈谈我对诗歌阅读和创作的一点体会》中国当代作家余仕田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谈谈我对诗歌阅读和创作的一点体会

我的阅读生涯大概始于十二三岁。那时正在上初中,算起来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不知是缘于一种什么样的动力——那些时光,我广泛地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在阅读过程中,我对唐诗宋词和一些新体诗,却又情有独钟——买到和借到一本好的诗歌读本,可以说我是爱不释手,读得废寢忘食……回想起来,偶有几个共同爱好者聚在一起,分享各自的心得,那种感觉真是其乐无穷、妙趣横生……阅读之余,我尚作了大量的读书笔记,至今还一直保存和收藏着。并且,从十八岁开始,我尝试着进行了诗歌创作。笔耕不辍这一习惯,也一直坚持到现在。通过阅读和诗歌创作的尝试,的确丰富和充实了我的生活。同时,也提高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想境界……

下面,我仅就诗歌的阅读和创作,谈一点我个人的体会和感悟。

〈一〉关于新诗

阅读和创作新诗,就是跟着感觉走——读诗和写诗,其实也就是流露和体会心中真情实感的一个过程。好诗如弹琴,弦外定有音……

诗贵于质朴而含蓄。读起来,一定要很容易让人想起那些习武之人,在他们那些看似简单的一招一式当中,都隐含着相当强大的内力……真正的新诗创作,就是在有意无意之中,使人能够去感受和体会新诗的一种真正的意境美——但千万要记住,诗歌语言的晦涩,不能称之为含蓄。更不要说,那是所谓的意境美……

文以载道——写出来“不知所云”的东西,绝对不是含蓄。那晦涩难懂的东西,真是害人不浅——自己弄不懂,别人也读不懂。浪费时间,等同于图财害命。当下我们绝对不能提倡这样的文风。这种文风一旦盛行,其后果不亚于瘟疫流行——不但会害惨了我们自己,还会祸害于子孙后代……这种不入流的东西,我读了之后,非常反感,也非常倒胃口。我曾经写了下面这首打油诗来进行批判——

天花乱坠去作诗,

言之无物来说事。

读完不知你写啥,

试问羞耻不羞耻?

诗重于抒情。其叙事和议论是为抒情而服务的。确切地说,叙事和议论是一种铺垫和烘托。抒情才是诗歌创作的真正目的。创作一首诗歌,要表现的或许仅是瞬间的一种真实感受。这种真情实感的流露,把握和表现得好,它就能彰显出诗歌的灵魂和一种真正的意境美。故此,诗题一般不宜过大。否则,写出来的东西词不达意,让人感觉有空洞之嫌……

诗做文章,跟我们平时说话是一样的。那就是表述一定要清楚和明白。试想一下,老师给学生上课,听了之后,学生反映知道老师讲些什么;领导给众人作报告,听者不知道领导在说些什么……这如此种种,难道可以称之为含蓄吗?

新诗的语言结构,也就是语言文字的排列组合。这完全可以灵活自由地进行巧妙搭配。但是,一定要出于自然。这样,创作出来的诗,读起来风格新颖,很容易让人感受到一种造型美和音乐美……其诗情画意也就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并得以充分的凸现。

让人无法读懂的诗,不能称其为诗——新诗是这样,古风亦如此。

(二)何为古风?

古风,是诗歌体裁中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它的句式有别于律诗和绝句——其语言格式和措词较为自由。不像律诗和绝句那样,其平仄对仗,要求极为工整和严格。但就诗的整体意境而言,古风却一点也不逊色于律诗和绝句。古风,也可以带有一些通俗的民歌色彩。就像唐代诗人白居易和刘禹锡的诗,通俗而民歌风味浓厚,却也一直脍炙人口,让人喜闻乐道,流传至今而诗味经久不衰……

今人玩赏古风,多以书法的形式出现——将其喜欢的内容书写在宣纸上,装裱成横幅或条幅。当作一种装饰品,悬挂在室内的墙上,用来点缀房间的高雅……我酷爱古风,不仅将其挂在嘴上,而且也将其时常放在心上。灵感来时,用一种自认为还算舒畅的语言,抒发一下真情实感和反映点滴社会现实。

这便是我心中,一直储存着的我对于古风的些许认识理解

总之,无论是新诗还是古风,最好能够用散文式的语言,用白话来表现。那实在是一件大好事。因为白话和通俗语言,最贴近生活最接近民众——与广大读者和民间大众人群的心灵,最能够相通和产生共鸣……当然,这样的一种语言,一定得有容量和沉载量,绝不能轻描淡写和平铺直叙……即使是借用和套用前人的东西,也必须力求做到有新意和恰到好处,能够很好地去为深化诗歌的主题而服务。否则,诗的灵魂和诗的意境,就很难表现出来。[1]

作者简介

余仕田,54岁,云南省宣威市宝山镇宝山村党总支副书记,文学爱好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