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谓公冶长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论语
《论语》以一个人物,即孔子为中心描绘各种人物形象,这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是个首创。这些人物来自十分广泛的社会阶层,包括执政者、贵族、各种等级的官吏、军队首领、学者、隐士等。书中写得最多的是同孔子关系最密切的弟子。
原文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解读
公冶长和南容都是孔子学生。公冶长因懂鸟语而蒙冤入狱,孔子知道不是他有罪,仍将女儿嫁他。南容更是品正而明智,君子当道时他会被任用,小子得势时则能免难,故将侄女嫁给他。
孔子择婿,重在人品,不在一时顺逆,于此章可知。
或以为孔子对侄女更厚爱,似有特别考虑。程颐批评作避嫌的理解,因为不知二女婚配的背景,文本重心仍在讲人品。不过,平心而论,孔子因兄逝而尽叔职,对侄女的婚嫁要比女儿考虑得更稳妥,似亦在情理之中。[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