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关雎乐而不淫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论语
《论语》以一个人物,即孔子为中心描绘各种人物形象,这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是个首创。这些人物来自十分广泛的社会阶层,包括执政者、贵族、各种等级的官吏、军队首领、学者、隐士等。书中写得最多的是同孔子关系最密切的弟子。
原文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解读
孔子评鉴《关雎》抒发的情感,恰到好处。这成为后来中国艺术的正统标准。西方虽也有这样的创作与论说,如莱辛对希腊雕塑拉奥孔的分析,但似乎不受此限。西方有悲喜剧,中国虽有,却悲与喜都不追求极致。
这也是传统医家养生的要求。人是情感之物,也应富有情感,否则气血凝滞,形神枯槁。只是七情交替,不足虽乏味,但害处可能不大,尚且还可培植;若过头,则有害,轻则伤生,重则自戕性命。
儒家将性情之正归于义理,佛与老各不同。[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