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偶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論文偶記》,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專著。劉大櫆著。最早由無錫秦小峴刻於清嘉慶六年(1796),未幾版毀,很少流傳。1959年11月人民文學出版社以《遜敏堂叢書》本作底本,標點出版(與《初月樓古文緒論》、《春覺齋論文》合刊)。1961年10月再版印刷。
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本書在桐城派方苞等人的理論基礎上,專論散文的藝術形式問題。首先,認為「義理、書卷、經濟者,行文之實;若行文則另是一事。」也就是說,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有密切的關係,思想是屬於首要地位的,但藝術形式本身卻有相對的獨立意義。就行文而言,認為「古人文章可告人者惟法耳」;然文章「無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藝術的深廣含義決不僅僅停留在法度上。即使於義理以求法度,也還只是法度而已。所以說:「專以理為主者,則猶未盡其妙也。」其次,由於這「一定之妙」「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論文着重強調藝術上的體會。拈出神氣作為論文的極致,認為「古人文字最不可攀處,只是文法高妙。」這高妙的文法,正是指以神運氣,以氣行文,不恃法度而不離法度的境界。這樣,雖不言法度,而法度自在其中。再次,為了使神氣之說具體化,又提出以音節求神氣,於字句以求音節。「神氣不可見,於音節見之」。聲音的符號是文字,散文句式結構的特點在於長短相間,錯綜配合以表達作者的語氣和神情;而漢字異音同義的又很多,更充分地提供了調聲以有利的條件,所以說:「音節無可准,以字句准之。」字句、音節、神氣,由表及里,由粗入精,從具體到抽象,這樣,以神氣論文,就不會蹈入玄虛了。這些觀點,在中國古代文論中是很獨特也是很有價值的,它對清代以至現在的文學研究與創作,都有很大啟發性。
作者介紹
劉大櫆(1698—1779),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安徽桐城人。清代桐城派主要作家和理論家,著有《海峰文集》、《海峰詩集》。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為書籍文獻的綜合性、科學性和知識性的工具書[1]。選收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的各個學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以一部著作,或一篇論文、作品為一條詞目;古籍[2]中個別篇章,習慣上認為有特殊意義的,也獨立設目。一部著作一般只在一卷出現。少數著作是幾個學科不可缺少的,在有關各卷互見。互見條目用(參見第 頁)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