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世變之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論世變之亟 |
《論世變之亟》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嚴復所作的文章,發表於1895年。該年2月至5月間,嚴復在天津《直報》上接連發表了4篇文章,《論世變之亟》是其中的1篇。本文大旨在於闡述近代中國變化之快、之多,有尊民貶軍,尊今叛古等內涵。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 論世變之亟
創作年代; 1895年
作品出處; 論世變之亟--嚴復集
文學體裁; 議論性散文
作者; 嚴復
作品正文
嗚呼!觀今日之世變,蓋自秦以來未有若斯之亟也。夫世之變也,莫知其所由然,強而名之曰運會。運會既成,雖聖人無所為力,蓋聖人亦運會中之一物。既為其中之一物,謂能取運會而轉移之,無是理也。彼聖人者,特知運會之所由趨,而逆睹其流極。唯知其所由趨,故後天而奉天時;唯逆睹其流極,故先天而天不違。於是裁成輔相,而置天下於至安。後之人從而觀其成功,遂若聖人真能轉移運會也者,而不知聖人之初無有事也。即如今日中倭之構難,究所由來,夫豈一朝一夕之故也哉!
嘗謂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斷乎不可合者,莫大於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勝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亂、一盛一衰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進無疆,既盛不可復衰,既治不可復亂,為學術政化之極則。蓋我中國聖人之意,以為吾非不知宇宙之為無盡藏,而人心之靈,苟日開瀹焉,其機巧智能,可以馴致於不測也。而吾獨置之而不以為務者,蓋生民之道,期於相安相養而已。夫天地之物產有限,而生民之嗜欲無窮,孳乳浸多,鐫鑱日廣,此終不足之勢也。物不足則必爭,而爭者人道之大患也。故寧以止足為教,使各安於樸鄙顓蒙,耕鑿焉以事其長上,是故春秋大一統。一統者,平爭之大局也。秦之銷兵焚書,其作用蓋亦猶是。降而至於宋以來之制科,其防爭尤為深且遠。取人人尊信之書,使其反覆沉潛,而其道常在若遠若近、有用無用之際。懸格為抬矣,而上智有不必得之憂,下愚有或可得之慶。於是舉天下之聖智豪傑,至凡有思慮之倫,吾頓八紘之網以收之,即或漏吞舟之魚,而已曝腮斷鰭,頹然老矣,尚何能為推波助瀾之事也哉! 嗟乎! 此真聖人牢籠天下,平爭泯亂之至術,而民智因之以日窳,民力因之以日衰,其究也,至不能與外國爭一旦之命,則聖人計慮之所不及者也。雖然,使至於今,吾為吾治,而跨海之汽舟不來,縮地之飛車不至,則神州之眾,老死不與異族相往來。富者常享其富,貧者常安其貧。明天澤之義,則冠履之分嚴;崇柔讓之教,則囂凌之氛泯。偏災雖繁,有補苴之術;萑苻雖夥,有剿絕之方。此縱難言郅治乎,亦用相安而已。而孰意患常出於所慮之外,乃有何物泰西其人者,蓋自高顙深目之倫,雜處此結衽編發之中,則我四千年文物聲明,已渙然有不終日之慮。逮今日而始知其危,何異齊桓公以見痛之日,為受病之始也哉!
夫與華人言西治,常苦於難言其真。存彼我之見者,弗察事實,輒言中國為禮義之區,而東西朔南,凡吾王靈所弗屆者,舉為犬羊夷狄,此一蔽也。明識之士,欲一國曉然於彼此之情實,其議論自不得不存是非善否之公。而淺人怙私,常詈其譽仇而背本,此又一蔽也。而不知徒塞一己之聰明以自欺,而常受他族之侵侮,而莫與誰何。忠愛之道,固如是乎? 周孔之教,又如是乎? 公等念之,今之夷狄,非猶古之夷狄也。今之稱西人者,曰彼善會計而已,又曰彼擅機巧而已。不知吾今茲之所見所聞,如汽機兵械之倫,皆其形下之粗跡,即所謂天算格致之最精,亦其能事之見端,而非命脈之所在。其命脈云何?苟扼要而談,不外於學術則黜偽而崇真,於刑政則屈私以為公而已。斯二者,與中國理道初無異也。顧彼行之而常通,吾行之而常病者,則自由不自由異耳。
夫自由一言,真中國曆古聖賢之所深畏,而從未嘗立以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曰: 惟天生民,各具賦畀,得自由者乃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國國各得自由,第務令毋相侵損而已。侵人自由者,斯為逆天理,賊人道。其殺人傷人及盜蝕人財物,皆侵人自由之極致也。故侵人自由,雖國君不能。而其刑禁章條,要皆為此設耳。中國理道與西法自由最相似者,曰恕,曰絜矩。然謂之相似則可,謂之真同,則大不可也。何則? 中國恕與絜矩,專以待人及物而言。而西人自由,則於及物之中,而實寓所以存我者也。自由既異,於是群異叢然以生。粗舉一二言之: 則如中國最重三綱,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國親親,而西人尚賢;中國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國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國貴一道而同風,而西人喜黨居而州處;中國多忌諱,而西人眾譏評。其於財用也,中國重節流,而西人重開源;中國追淳樸,而西人求歡虞。其接物也,中國美謙屈,而西人務發舒;中國尚節文,而西人樂簡易。其於為學也,中國夸多識,而西人尊新知。其於禍災也,中國委天數,而西人恃人力。若斯之倫,舉有與中國之理相抗,以並存於兩間,而吾實未敢遽分其優絀也。
自勝代末造,西旅已通,迨及國朝,梯航日廣,馬嘉尼之請不行,東印度之師繼至。道咸以降,持驅夷之論者,亦自知其必不可行,群喙稍息,於是不得已而連有廿三口之開。此郭侍郎《罪言》所謂:"天地氣機一發不可復遏。士大夫自怙其私,求抑遏天地已發之機,未有能勝者也。"自蒙觀之,夫豈獨不能勝之而已,蓋未有不反其禍者也,惟其遏之愈深,故其禍之發也愈烈。不見夫激水乎? 其抑之不下,則其激也不高。不見夫火藥乎? 其塞之也不嚴,則其震也不迅。三十年來,禍患頻仍,何莫非此欲遏其機者階之厲乎? 且其禍不止此。究吾黨之所為,蓋不至於滅四千年之文物,而馴致於瓦解土崩,一渙而不可復收不止也。此真泯泯者智慮所萬不及知,而聞斯之言,未有不指為奸人之言,助夷狄恫喝,而扇其焰者也。夫為中國之人民,謂其有自滅同種之為,所論毋乃太過? 雖然,待鄙言之。方西人之初來也,持不義害人之物,而與我構難,此不獨有識所同疾,即彼都人士,亦至今引為大詬者也。且中國蒙累朝列聖之庥,幅員之廣遠,文治之休明,度越前古。游其宇者,自以謂橫目冒耏之倫,莫我貴也。乃一旦有數萬里外之荒服島夷,鳥言夔面,飄然戾止,叩關求通。所請不得,遂而突我海疆,虜我官宰,甚而至焚毀宮闕,震驚乘輿。當是之時,所不食其肉而寢其皮者,力不足耳。謂有人焉,伈伈俔俔,低首下心,講其事而咨其術,此非病狂無恥之民,不為是也。是故道咸之間,斥洋務之污,求驅夷之策者,智雖囿於不知,術或操其已促。然其人謂非忠孝節義者徒,殆不可也。然至於今之時,則大異矣。何以言之? 蓋謀國之方,莫善於轉禍而為福;而人臣之罪,莫大於苟利而自私。夫士生今日,不睹西洋富強之效者,無目者也。謂不講富強,而中國自可以安;謂不用西洋之術,而富強自可致;謂用西洋之術,無俟於通達時務之真人才,皆非狂易喪心之人不為此。然則印纍綬若之徒,其必矯尾厲角,而與天地之機為難者,其用心蓋可見矣。善夫姚郎中之言曰:"世固有寧視其國之危亡,不以易其一身一瞬之富貴。"故推鄙夫之心,固若曰:危亡危亡,尚不可知;即或危亡,天下共之。吾奈何令若輩志得而自退處無權勢之地乎! 孔子曰:"苟患失之,無所不至。"故其端起於士大夫之怙私,而其禍可至於亡國滅種,四分五裂,而不可收拾。由是觀之,仆之前言,過乎否耶? 噫! 今日倭禍特肇端耳。俄法英德,旁午調集,此何為者? 此其事尚待深言也哉? 尚忍深言也哉! 《詩》曰:"其何能淑,載胥及溺。"又曰:"瞻烏靡止。"心搖意郁,聊復云云,知我罪我,聽之閱報諸公。
白話譯文
看如今的世事變況,大概自秦代以來沒有像這樣迅速的了。這世事的變況啊,人們不知道它的緣由,強行將其定義為時勢。時勢已然形成,即使是聖人也無能為力,大概是因為原本聖人也是時勢中的一部分。既然是其中的一部分,說他能謀取時勢並改變它,沒有這樣的道理。那些聖人,不過是知道時勢的趨向,而預見它的去處。只因知道時勢的趨向,所以才能承繼遵循它變化的規律;只因預見時勢的去處,所以才能重視時勢而不與它違背。然後對時勢加以調節掌控,使天下歸於安定。後世的人因而看到聖人成就的功業,就像聖人確實能改變時勢,而不知道聖人實際上從最初開始就未能改變它。就像是如今中日兩國的結仇交戰,探究它的緣由,這豈會是一朝一夕的緣故呢?
曾指出中西方之間的處理事物的方式,其中最不同而完全無法相合的一點,莫過於中國人尚古而忽視當下時勢,而西方人則力求以當下超越古時。中國人把太平盛世與亂世相隔,國家興盛衰敗交替當作是上天主宰的自然的循環,而西方人把每天無窮盡地進步,國家興盛後不會再衰敗,社會太平昌盛後不會再動亂,作為學術研究、政治教化的最高準則。大概我們中國聖人的心意,是說:"我不是不知道宇宙是無盡的寶藏,人心的靈慧如果每一天都能開導它,在機巧之術和智能方面就可以逐漸達到無法測量估計(的地步)。但我卻將其放在一邊,不把它當作一回事,那是因為百姓的生存在於相安相養罷了。"天地之間的物產有限,但是百姓的貪慾是無窮盡的,人只會越來越多,對物產的發掘每一天都在擴大,這終究會走向物資不足的趨勢。物產不足則必定會起紛爭,而紛爭則是社會穩定的一大禍患。所以寧可將知止知足作為教育感化(的內容),使人民安居於鄙俗愚昧之中。勞動人民尊長敬上,所以便有了"春秋大一統"的主張。春秋大一統,就是全面平定紛爭的局面。大秦銷毀兵器焚毀書籍,它的作用大概也就是這樣了吧。順延而下到了宋朝以來的科舉考試,它防止紛爭就更為深遠了。拿人人都尊崇信奉的典籍,讓人反覆深入研讀他們,而典籍的道理又常常介乎於似遠似近,似有用又似沒用之間。制定標準來招攬這些讀書人,使得最聰明的人也有不一定能成功之憂,最愚昧的人也有偶爾成功之慶。然後對全天下中智慧傑出的人和稍有想法的人,張開八股文的大網捕捉他們。即便間或遺漏幾隻能吞沒船的大魚(指有能力的人才),他們已經遭受挫折,頹然老去了,還怎麼去做推波助瀾等事呢?可悲啊!這還真是聖人禁錮天下人,平定紛爭消除禍亂的最高明的方式啊,然而人民的智謀就因此日漸低劣,人民的力量也因此而日漸衰弱。到頭來,繼而發展到了不能與外國人爭奪一天生命的地步,這是聖人所沒能考慮到的啊。即使這樣,到現在這種局面,我們仍然閉門造車,如果跨海的輪船無法到來,能遁地的飛車沒有途徑過來,那麼中國的百姓,與異族便老死不相往來了。富貴的人一直享受他們的財富,貧困的人一直安於他們的貧窮。通曉福澤青天的道義,就能做到秩序分明;推崇柔和謙讓的教化,就能止息紛爭。偏遠的災難雖然頻繁,有彌補的方法;盜賊雖然多,有圍剿滅絕的辦法。這樣雖然說不上是大治之世,但起碼百姓也可以相互生活安定了。而誰能想到禍患常出現在考慮之外,繼而西方人忽然出現,進入了我們的社會之中,於是我四千年歷史典章制度,便有了渙散不能終日的擔憂了。到了今日才開始知道它的弊病,和齊桓公感受到疼痛之時才接受治療有什麼不同呢!
和中國人談論西方的治理,常常苦於難以說明它的本質。存在對中西方彼此成見的人,不明察事實,就說中國是講究禮法道義的地方,而東南西北,凡是我王朝的威靈不能到達的地方,都是邊遠異族。這是第一大蔽塞。明理有見識的人,想要全國人民都客觀清楚地看到中西方彼此的實情,他的評議是不能不體現出是非好壞的公道評判。然而膚淺的人堅持私利,常常責罵(有識之士)美化仇家而背棄本宗,這又是一大蔽塞。卻不知道只是滿足於自欺欺人的小聰明之中,卻使得常受他族的侵擾侮辱而無能為力。忠誠仁愛的道義,本來是這樣子的嗎?周公和孔子的教化,又是這樣的嗎?各位思考一下,如今的夷狄,不是古時候的夷狄了。如今人們看待這些(被稱作夷狄的)西方人,以為他們只是善於計算,又擅長技巧之術罷了。而不知我現在所見聞的,比如製造蒸汽機和兵器這一類東西,都不過是西方文明的支末,就是所謂的最精通於天文歷算和自然科學,這只是他們擅長的事的端倪,而不是其中(西方興盛的)關鍵所在。那關鍵是什麼呢?我抓重點說,不外乎就是在學術研究上崇尚科學,在刑法和政令上公大於私罷了。這兩者,和中國最初的理政之道是沒有區別的。只不過,之所以他們運用起來常常成功,而我們常常失敗,那只是因為自由而不自由的區別罷了。
自由,實在是被中國歷代聖賢所深深畏懼,並且從未被確立為教育內容的東西。那些西方人的理論說:上天生下了人,使他們各自擁有天賦予的權利,得到自由的人才是完整的。所以人人各自得到他們的自由,各個國家各自得到它們的自由,只管致力於不讓它們互相侵略損害罷了。侵犯別人自由,這是違逆自然法則,且違背人倫道德的。那些殺人傷人偷竊他人(的行為),都是侵犯人的自由到了極致(的表現)。所以侵犯人的自由,即使是一國之君也不可以,而那些法律禁令章程條例,大體上都是為了這件事而設立的。中國的倫理道德(觀念)和西方的自由(觀念)最相似的地方,是寬恕和法度(並用)。然而說他們相似可以,說他們確實相同,就大大不可了。為什麼呢?中國的寬恕與法度(並用),是專門針對待人接物來說的。而西方人的自由,則既指待人接物的方式,但實際指的是一種人的本質。對自由的理解不同,便造就了中西方相當多地方的差別。我大致地舉出一兩件(異處)來討論:就比如中國人最看重三綱五常,而西方人則首先強調平等;中國人親近親人,而西方人崇尚賢者;中國人依靠孝道來治理天下,而西方人以公正治理天下;中國人尊崇君主,而西方人則尊崇民權;中國人看重政令一致,風俗趨同,西方人則喜歡結成群體來聚居,各為其政;中國人大多避忌隱諱,而西方人多諷刺批評。對於錢財的使用來說,中國人重視減少支出,而西方人重視增加收入;中國人追求敦重樸實,而西方人追求現世的歡愉。對接物待人來說,中國人讚美謙恭含蓄,而西方人則主張直接;中國人崇尚繁複的禮儀,而西方人(在這方面)則較為簡易。在致學方面,中國人誇耀博學之士,西方人尊崇創新的人。對於災難禍患,中國人將其託付給上天命數來解決,西方人則依靠人的力量解決。像這一類的例子,所列舉的有和中國道德倫理相違背的,在這二者之間,我實在不敢倉促地分出它們的優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