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袁中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袁中平
袁中平
英文名 ZhongPing Yuan
出生 1959年
台北
国籍 中国
职业 古琴演奏家
知名作品 《琴的回响》
《胡笳十八拍》等

袁中平

1959年生于台北,纽约琴社创办人。启蒙琴学于台北孙毓芹,受业琴学于苏州吴兆基,并拜纽约张隆延学习书法。从事作曲创作,曾获台湾最佳作曲金鼎奖。目前定居纽约市东村,创立纽约琴社和指禅艺术中心。袁中平携琴走天涯 墨里弦间琴德合一 。

人物简介

袁中平1959年生于台北,纽约琴社创办人。古琴演奏家。任教于“指禅养身术”,以书法太极拳气功为主,并教授古琴于台湾南华大学和中国山东青岛大学。
袁中平携琴走天涯墨里弦间琴德合一 文/曾慧燕 2007年04月06日,星期五 《世界周刊》,2007年3月25日

追求琴德合一的古琴家袁中平,近年穿一袭“汉服”携琴走天下,拜名 师于吴门,访高士于山林,乐琴棋于洞府,清奇而脱俗,遗世而独立。 当年他青春不留白,如今踏遍青山人未老,青海高原,戈壁滩上,庐山 脚下,仙人洞内,黄河边,玉门关……,处处留下他的踪影和琴声。而 在滚滚红尘的纽约,他则是大隐于市的古琴演奏家。

自从纽约中华新闻文化中心“台北艺廊”于2002年成为历史后,数年不 见袁中平,再次见面,他摇身一变成了“得道高僧”,一身道士服装打 扮,蓄须留发,长袖舒展,颇添几分仙风道骨。

袁中平一脸严肃地对记者说:“我这身打扮,不是现在为了接受访问刻 意穿给你看的,我平时外出就是这样穿着的。”

问他何故要以“奇装异服”示人?他说这是中国正式的“汉服”,最初 他用于古琴演奏服装,近年他过着一种闲云野鹤、云游四海的生活,干脆还“本来面目”。

校园名歌手 青春不留白 原职纽约“台北艺廊”的袁中平,目前任中国山东青岛大学古琴研究室 主任及教授,并兼任台湾南华大学古琴副教授。这位深得“吴门”真传 的古琴演奏家表示,古琴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乐器,自古以来深 受知识分子与世外高人的尊崇与喜爱。于他而言,古琴不仅仅是一种乐 器,更是一把开启宇宙奥秘之门的钥匙。

袁中平祖籍江西,世代中医,堂号“生茂堂”。抗日战争年代,父亲和 叔叔为了保家卫国,双双投笔从戎,黄埔军校第十三期毕业。父亲既是 军人又是文人,诗文俱佳,兼且擅吹笛。在台湾出生的袁中平,小时候 最喜欢看父亲挥毫写书法。每到过年的时候,更可欣赏到父亲美观实用 的春联。他说:“也许是我喜欢看父亲书法的关系,少年的我已喜欢使 用毛笔,临摹百寿字。”

青少年时代的袁中平,在台湾是个家喻户晓的校园名歌手。他与著名音 乐人童安格、邱岳原为复兴商工美工科的同班同学,三人都喜欢音乐艺 术。袁中平是学校合唱团团长兼指挥,1978年三人组建合唱团“旅行者” ,风靡万千歌迷。当时袁中平是“旅行者”中最受女孩包围和着迷的人 物。

台湾海山唱片股份有限公司曾为他们出版发行富民谣风格的《旅行者三 重唱》唱片,整张唱片浪漫而富有情调,充满怀旧情怀。
袁中平年纪轻轻就已成名,走在街上经常被歌迷认出要求签名。他说, 那时台湾的男丁都面临服兵役的问题,他因左眼弱视,免除兵役。在最 当红之际,他毅然急流勇退,1983年来美留学。
1989年,袁中平凭《逍遥游》唱片专辑,夺得台湾行政院新闻局主办的 最佳作曲金鼎奖。

“那时在台湾,我对所谓的琴、棋、书、画一窍不通。来到纽约后,从 一卷录音带中听到了古琴的声音,真是太美了!它深深吸引我,像多年 不见的老友,似熟悉,又陌生。”

袁中平先是着迷于古琴的声音,然后开始着魔似的研究古琴的历史。他 说以前在台湾,从没想到要“寻根”;反而来到纽约这个世界舞台,才 特别渴望寻觅自己的文化源头和构筑精神家园。

听说波士顿哈佛大学的燕京图书馆,收藏了颇多中国古代图书,他专程 从纽约赴哈佛寻觅琴谱。令他惊喜的是,燕京图书馆馆藏的古琴琴谱还 真不少,他要求复印,好不容易经馆方同意,影印了松风格、枯木禅等 两大箱琴谱,高高兴兴运回纽约。

虽然有了琴谱,却还没有琴,他以谱中所载指法一勾一抹慢慢练习。琴 谱中没有记载节奏、拍子及速度的符号,必须以演奏者的修养和器度, 在复杂的指法中安排解释不同的琴曲,显各人情志。“因此,弹奏古琴, 有奇趣又极难表现。可以说古琴不仅是个乐器而已,更是个道器。” 意外获名琴 清明作斋号

他托一位即将来美的旧同学从香港给他买琴。信是有缘,同学给他买的生 平第一张古琴,竟是琴家徐文镜修过的明代古琴,龙凤之象,古人之形, 造型古朴,音色纯净幽雅。他清楚记得当天正值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在毛毛细雨中,他去甘乃迪国际机场接同学飞机,于是以“清明” 两字为他的斋号。另一层意义则是为了纪念他的父亲。袁中平出国前夕, 戎马一生的儒将父亲赠他八字“清明在躬,志气如神”。

“那段日子以谱为师,一点一滴的摸索,夜里甚至抱琴在床,拨弦而眠, 贴耳倾听,琴身中传来像遥远的山谷中才有的松涛声,自有一个天地世界。 但是,真正深远博大的古琴世界,还未入门。”

袁中平决定寻访名师,辗转打听到台湾有位古琴家孙毓芹,便拜在他门下。 孙毓芹修习禅宗多年,琴风苍劲。一天,孙毓芹播放一卷古琴演奏录音带作 教材,内有古琴大师吴兆基弹奏的“梅花三弄”。

“孙公对我说,吴师此曲节奏特殊,风格迥异,得意于音外。”从孙毓芹 口中,袁中平第一次得知吴兆基的名字。1987年台湾解严开放大陆探亲, 因久仰吴兆基大名,加上从小父亲就向他们兄弟灌输祖国神州的观念,希 望不要数典忘祖。人在纽约的袁中平,没有知会父亲,凭着一股热情和冲 动,第一站飞到中国上海,希望觅得名师指点练琴。

一代宗师吴兆基,自幼得其父亲、儒派琴家吴兰荪传授。及长,因参与怡 园琴会,得拜集各派之长的古琴大家吴浸阳为师,并得太极名家秘传,创 出太极拳、气功及道家思想合而为一的特殊琴道。

万里寻名师 得吴门真传 听说吴兆基住在苏州,袁中平从上海乘火车到苏州,苦于没有具体住址, 茫茫人海,如何寻找?晚饭后他闲步十全街,逛骨董店,一眼看到一幅 古画,画中一位高士正在弹古琴,他借机询问店主,是否知道此地有位 琴家吴兆基?店主回答:“听说过!你到隔壁问问。”原来隔壁乃苏州 大学工艺美术社。

推门进店,几位长者正在下棋,为首的问明他的来意后,即唤店前一女 孩去吴兆基家通报。他们请他坐下,聊天喝茶,得知吴兆基曾任苏州大 学数学系教授。30分钟后,女孩回来告知,吴府说今日已晚,明早可去。 他心中非常高兴,万里寻访,终有眉目。

天刚亮,那个女孩已在店前等他,一路行来,桥畔垂杨,日暖花香,不 知不觉已到吴府门前。袁中平忆述,“进得门来,室内陈置清雅,时值 隆冬,旧式的暖气炉上,热水的蒸气冒出,像山间腾起的云雾。藏青的 长袍,衬托胸前雪白的长须,眼神英爽,令人肃然起敬。语气温和,使 人备感亲近。待得坐定,一抹温煦的阳光,自他身后的窗户射来,好像 是由他指挥着射向何处,看不透他微笑的皱纹里人生的经历,只觉得隐 隐于市尘,自然而然心中生起莫名的向往。壁上悬着数床苍古的七弦, 隐隐泛出宝气光华。”

两人交谈过后,袁中平请求吴兆基弹奏一曲。“眼前见到一代琴家的演 奏,指、音、琴、人合为一体,……速而为疾,留而不滞,虽然阳光大 亮,在他奏出的琴音里,一会儿如冬夜肃清,一会如朗月垂光,清风江 上,不知所起,不知所止。曲终,我的精神不知所在,琴音却在耳内缕 缕不散。我当下请求先生纳我于门下,他说:‘如果有缘,将来总会见 面的。’在他微笑中,我若有所悟。”

拜师未成,袁中平自杭州往南京。在南京中山陵,他坐在台阶上,严肃 思考生命的意义,问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他不甘心就此打道回府,跳 上火车折返苏州,已是夜晚。白墙黑瓦,小桥流水,映着月色,如此静 谧,他觉得自己开始爱上这城市,另有一种亲近可依。

他踩在青石路上,担心吴兆基再拒绝他拜师怎么办?“这时,我发现迷 路了。适一女子经过,求指路,她好心带我到吴府门前,悄然离去。正 如上次来时景象,莫非冥冥中有神助。再度求见先生,硬着头皮,跨进 大门,看到他如电的眼神,我颤抖的声音表明诚心接轩辕之遗音,愿先 生能成全心愿。”

吴兆基若有所思,打量了他一会儿,让他坐下弹琴给他听。大师当前, 手触宋琴,他知道这是充分表现的时候,能否拜师,在此一弹间。“谁 知一下指,如生荆棘;一抹弦,如听闷雷,又僵又硬,不能成曲。脸红 颊热,背心发痒,变成呆子,枯坐针毡。他好像为了我的窘状,开始指 点那儿须轻重,那儿须延长,指法如何用,姿势怎么做。也不知他从我 身上看到了什么?只见他一手伏在琴弦上,一手摸着长须说:‘这也是 你我有缘,万里之外飞来相会。’我含泪的眼中,见到微笑的先生,就 在他的跟前三叩首,完成拜师礼。”

从1987年至1996年,袁中平每年来往于苏州、纽约之间,转眼九年,直 到吴兆基病逝。一首首琴曲在吴兆基教导下,更上层楼,他是吴兆基最 后一名入室弟子,学到了吴门特有的琴风,也知道如何以太极拳、气功 融合于古琴之中。

书道与琴道修身兼养性 袁中平长居美国,生活在物质文明的国度里,更需要心灵寄托,中华文化便是他的依归。除古琴外,他也喜爱中国文学和书法,发现琴曲乐句 的连接转承,与文学有相似的关系。与书法中回锋顿挫,淹留飞白等笔 法,也有共通性。他请朋友用陶瓷制作仿古琴砖,也曾用大理石板置于 琴桌上,探讨不同的音效。

袁中平跟书法家张隆延习书法,颇有心得,曾在海峡两岸及美国举办 《墨里弦间─袁中平书法展暨古琴演奏》。他认为,书法与古琴艺术历 来代表中国人文的最高表现,两者间所蕴含的美学与哲学的文化意义及 精神层次,深刻影响中华文化。自古以来书道与琴道就被奉为君子修身 养性的方式。

吴兆基曾对袁中平说,琴音有次声波,穿透力强。琴音波是与脑音波有 共震的,无怪乎袁中平每次听到琴的声音,心中便感平和安定。他也尝 试在高山深林,平湖庭院,阴阳寒暑,风间水旁,弹奏古琴,借此体验 大自然与古琴的关系。

“我常思索,同样的琴,同样的指,同样的曲,同样的人,为何因着年 纪经历而有不同的琴韵。我想是速度节奏指法的掌握有所差别,也是性 情的变化,更是对人生不同的体会。”

他感叹现今一般人大多不了解古琴,中华文化中有如此美好的艺术,却 面临失传的危机。如何让更多华人欣赏学习,将是一代琴人最大的课题。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 对古琴的伤害,导致古琴几乎濒于灭绝状 态,期间老琴人纷纷故去,名琴纷纷毁坏,包括丝弦的制作也几乎失传。 令人稍感安慰的是,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古琴为第二 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各地对古琴文化掀起了学习高潮。 袁中平说,琴的音乐内容包含了古代各个时期的各种传统音乐,早期琴是 由巫人与天地沟通的法器,后来琴是祭祀中的礼乐之器。随着封建制度形 成,琴渐渐脱离出仅为仪式合奏的形态,成为上自天子下及平民各阶层都 能享用的乐器,尤其以琴做为修身养性之器,修道人也以琴为修道之器, 历代文人雅士专业琴人留下很多宝贵资料,从中窥见琴在音乐、文学、 历史、社会、艺术、美学、哲学、宗教等各种关系,并探求以琴达到自 我修练的最终目的。

游名山大川 访僧道高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瑰宝,并赋予人们许多处世 的哲学与智慧,古琴就具有这样的功用。它的声音藏着天地间无穷的 奥秘,小自怡情养性,大至悟道忘机。它被列为“琴、棋、书、画” 四艺之首,除了演奏外,更具修身养性、教化天下、通神明之德、合 天地之和等意义。因此成为古代文人修身养性的必修乐器,并引出对 “琴德”与“琴道”的探究。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古琴的乐器本身 就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比如,它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 琴面是弧形,代表着天,琴底为平面,象征大地。

白虎通上记载:“琴者,禁也。”古琴是含天地之醇和,吸日月之休 光而制成,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琴道合乎易卦之理,同阴阳之道, 以古琴作为艺术的表现,人格的修养或是道佛之成化,导养神气,宣 和情志。合易卦;得阴阳。演奏者浸润愈久,愈臻妙境,乃至无音、 无耳、无指、无法、无相、无我、同与大道,成为至人的境界。
袁中平喜爱古琴,与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一段千古传诵的佳 话也有关系,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家,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他年轻时聪颖 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一定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 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 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

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 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 彷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 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 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会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 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拍手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 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 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 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 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 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这个樵夫就是锺子期,从此两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后来子期早亡,俞伯牙知悉后,在锺子期的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 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的美 妙乐曲至今还萦绕在人们的心底耳边,而那种知音难觅,知己难寻的故 事仍世世代代上演。

袁中平提及两年前在青岛崂山的一段奇遇。崂山区北宅镇毕家村西有个 华楼宫,东边有叠石似楼故名,该宫由道人刘志坚创建于元泰定二年 (1325),奉道教全真华山派,现住持冷智慧。袁中平近年任职青岛大学 古琴研究室主任及教授,忙中偷闲到被列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 华楼宫一游。没想到甫步入宫内,住持冷智慧扑通就下跪,口称“弟子 叩见师傅”。

原来,冷智慧10年前得一古琴,却苦于无人教授,近日卜得一卦,得知 老师将至……。

袁中平闻言虽然觉得难以置信,但对照拜师习琴的种种经过,总觉得冥 冥中有某种神秘力量指引自己以琴声传道。所以无论走到哪里,一张古 琴都与他形影不离。

在著名的阳关──玉门关,袁中平在戈壁滩演奏《阳关三叠》:“清和 节当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 关无故人。……”说来奇怪,正当他自弹自唱之际,一会儿功夫,居然 天降毛毛细雨,雨点滴在琴身上,而这儿可是久旱的沙漠地带。

他收藏历代名琴,目前珍爱的藏品有宋代朱熹、名为“冰磬”的古琴, 琴身漆黑发亮闪耀宝光,似乎在诉说岁月的沧桑,背部刻有“中和且平”、“晦翁自铭”等题字,其中的“中和且平”,与袁中平的名字非常巧合。 “彷佛这张琴就是为我制作的”。他拥有的名琴还有明、清、民国等历 代名琴,都是机缘凑巧得来。

近年袁中平较多追求生命的意义。他戏称自己是“四无”阶级──无房子、车子、妻子、儿子,两袖清风,了无牵挂。自“台北艺廊”走入历史后,他不再另觅他职,决心为自己的追求而活,于是打起包袱携琴走天下,踏遍名山大川,遍访僧道高士。久而久之,自己也沾染了不少“仙气”。他身负弘扬古琴文化、以琴载道的使命,甘于过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他在台北与大陆创立中道琴社,取其中庸以扬琴道之意,希望古琴艺术薪火相传,传统乐器再现风华。他年轻时暴得大名,回首前尘往事,为自己“青春不留白”颇感欣慰。他与童安格、邱岳《旅行者三重唱》的唱片专辑,封套上的照片春青气息扑面而来,令人觉得“青春就是活力”。不过,无论如何浪迹天涯,四海为家,他说纽约始终是他人生的安乐窝。

《袁中平小档案》

袁中平:纽约琴社创办人。生于台北,启蒙琴学于台北孙毓芹,受业琴学于苏州吴兆基,并拜纽约张隆延学习书法。从事作曲创作,曾获中华民国最佳作曲金鼎奖。

视频

绝美 袁中平古琴演奏 吟诵《长亭怨慢》 姜夔高清

参考文献

《袁中平携琴走天涯墨里弦间琴德合一》文/曾慧燕, 2007年04月06日,星期五 《世界周刊》,2007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