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蚁驮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蚁驮菌(Termitaria)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寄生主为台湾家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台湾家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时常会被这种蚁驮菌所侵扰,这种真菌就像皮肤病般附著于家白蚁身上,在白蚁背部呈现一块肉眼可见的明显灰色斑块,整个斑块即为真菌的结构,但此菌并不会使白蚁身上出现任何坏疽。在台湾,不同科的白蚁身上都能发现这类的真菌,但他们彼此间的亲缘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1]

演化

蚁驮菌属名“Termitaria”意思是“白蚁巢”,可见这类真菌和白蚁息息相关。这一类寄生在白蚁外骨骼的真菌最初在1920年发现,全世界目前已知仅有六个物种。然而此菌至今尚无任何中文名称可用来描述,因为包括中国台湾都仍未有此菌的相关研究报导,暂且称之为“蚁驮菌”,代表“背负”在蚁背上的真菌。蚁驮菌与白蚁间具有非常紧密且历史久远的共同演化关系:白蚁的祖先身上即带有蚁驮菌,当白蚁随著演化发生物种变异,其身上的蚁驮菌同时也发生变异。也就是说,蚁驮菌与受其感染的白蚁会共同演化并且延续数个世代,使得不同种蚁驮菌会感染不同的白蚁种类。澳洲家白蚁(Coptotermes lacteus)与台湾家白蚁为同属的白蚁,澳洲家白蚁身上的蚁驮菌为Termitaria longiphialidis,可能与感染台湾家白蚁的蚁驮菌属于同种,亦可能是分化出的另一物种。由于蚁驮菌除了生长在台湾家白蚁身上,无法经由人工培养,蚁驮菌在白蚁身上的圆盘状结构为真菌的无性繁殖构造,此圆盘状构造是由栅状排列的产孢菌丝所构成,亦称为分生孢子褥(sporodochium);每一条产孢菌丝如同长长的管子,管子内部可以源源不绝产生椭圆形孢子。无性繁殖所产生的孢子是所有动物或植物病原真菌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不需经过繁复的有性配对,即可直接在动植物身上繁衍大量后代。蚁驮菌的感染特性完全迥异于其他感染人或动物的真菌,此菌会直接在受感染的活体白蚁上产生可传播孢子(其他真菌感染动物时,几乎都不会在活体上产生孢子),且似乎不会杀死寄主细胞,所以蚁驮菌与白蚁间的交互作用,无疑是探讨病原与寄主关系之绝佳材料。[2]

白蚁控制真菌感染的策略

蚁驮菌属于绝对寄生真菌,亦即此类真菌除了寄生于特定寄主上,无法腐生在其他自然基质、或寄生于其他生物之上。所以白蚁是蚁驮菌生存的唯一依靠,也因为如此,若蚁驮菌“毒性”太强而杀死了所有白蚁族群,最终会让自己无立足之地。长期演化下来,蚁驮菌并不会造成白蚁显著危害,虽然根据其他研究,受到感染的白蚁活动力略为下降、存活能力也有所影响,然而实际观察时看不出受感染与健康白蚁有何显著差异。中兴大学昆虫学系曾调查家白蚁族群中受到感染的比率,发现有些族群完全不受感染;而受感染族群的感染率约为5%,说明了蚁驮菌的病害会在白蚁族群中受到适当控制,不致爆发大流行。白蚁控制病原真菌感染的策略,据信是利用个体间相互清洁舔舐的社会行为,剔除附著在体表的真菌孢子;我们知道白蚁没有眼睛,无法看见真菌孢子,却能以我们所未知的方法,侦测出孢子的位置、并剔除于体表之外。

用菌体控制蚁害

家白蚁对木造建材造成许多侵害,生物学家正不断尝试利用白蚁的生物克星例如白僵菌黑僵菌绿僵菌,希望能控制家白蚁的危害。而蚁驮菌是否也可做为有效防治家白蚁的另一种方式呢?答案可能要令人失望了,因为蚁驮菌的感染速率慢、毒力又弱,无法灭除白蚁族群,所以并无法应用在生物防治上。

参考文献

  1. 蚁驮菌 地球上的外太空-蚁客世界
  2. 白蚁背上共演化 ─ 蚁驮菌 科学人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