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葛宝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葛宝丰
中国工程院院士
出生 1919年12月26日
河北省乐亭县
逝世 2014年7月10日
国籍 中国
职业 骨科专家
知名作品 《矫形外科学》、《创伤外科学》、《腰腿痛》

葛宝丰,男,河北省乐亭县人。骨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我国西北地区骨科专业的开拓者[2]中国人民解放军骨科专业组奠基人之一[3]。在1951年即在我国成功地开展了带血管骨移植,引进了髓管内穿针术。对四肢、脊柱和骨盆骨折的发生机制、骨牵引、内外固定、促进骨愈合、修复骨缺损、合并症的防治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发明创新20余项。出版专著7部,发表论文300余篇[4]。现任兰州军区总医院骨科研究所所长、博士后研究生导师。

2014年7月10日15时20分,新中国骨科医学奠基人之一,西北地区骨科专业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全军著名骨科专家、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专家组名誉组长葛宝丰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兰州与世长辞,享年95岁[5]

人物简介

葛宝丰,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为骨外科学,河北省乐亭县人。1945年毕业于国立中正医学院。是我国西北地区骨科专业的开拓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骨科专业组奠基人之一。1998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军区总医院骨科研究所所长、博士后研究生导师。曾任兰州军区总医院全军骨科中心主任、专家组组长,兰州军区医学专家组组长,全军骨科专业组组长。国家和全军医学成果评委会会员,全军医学科学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顾问,中华医学会甘肃分会副会长,国际骨科组织和华盛顿骨科学会名誉会员。

从事骨科专业50余年,早在50年代初即在国内开展了带血循环的骨移植,引进了髓管内穿针内固定术。对四肢和脊柱骨折,自发生机制、内外固定、促进骨愈合以至合并症的预防进行了系列研究,发明创造20余项。1989年首先将异种骨形成蛋白应用于临床修复骨缺损,确定了其单独应用的成骨性能。2004年在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中,确定了西北地区居民骨密度峰值,澄清了藏民的峰值骨量。先后获国家发明、进步奖和部队省级二等奖以上2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共千万余言。

人物经历

葛宝丰,世业农,7岁入乡塾。1944年霍乱流行,全村94户,病死104 人。家中二嫂亦罹病,县中延来"名医",到后手抓食盐一把,放入菜碗中,以沸水溶解后注入血管,俄顷病人死。当时居民对霍乱传染途径一无所知,病人粪便随地抛弃,苍蝇成群,官方无人过问。两年后其母患重病,延医求治,未明诊断,卧床半年而终。为偿还药债,卖去仅有的薄田数亩,此后父兄完全以耕种租田度日。葛宝丰在悲痛之余,遂立志学医,冀使他人之母和全国贫穷人有病都得到治疗。1936 年毕业于昌黎汇文中学后,以特考奖学金人燕京大学医预系。在校期间,经济来源主要靠"工读"和奖学金。一年后七七事变,与同学数人伪装成学徒经上海、香港、海防流亡昆明,以全国统考第一名入中正医学院,适逢我国医学教育家王子玕,偕师生数百人,由赣迁此,依山傍水,建茅屋数百间于白龙潭畔,一时名师俱至,众生咸集,与上海医学院联合办学。抗日国军节节败退,昆明告急,学校经滇、黔、闽、赣数度搬迁,每至一地,即利用庙宇祠堂,开校授课,学业未受到严重的影响。抗日胜利,学校迁返南昌,遇师E.J.萨飞(Sypher),骨科名专家,原籍加拿大,由救济总署派我国工作。1947年萨飞回国,乃只身来到兰州中央医院,投师张查理,从事骨科专业,兼任兰州大学讲师、副教授,开设了骨科专科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任队长,在西安、兰州等地办战伤和骨科训练班数期,培训学员300余名,遍布于西北各地,成为专业技术骨干。1953~1954年从师方先之和杨克勤教授。在军区总医院建立了骨科专业,1982年成为全军骨科中心,1993年建立了创伤外科研究所。

葛院士工作兢兢业业,勇于创新,遍走丝绸之路,海拔数千米,五同军营地,送医农牧家,50年如一日,在诸多方面,做出了重要成就。

葛宝丰
院士葛宝丰

治学为人

葛院士学识渊博,基础理论扎实,经过多年的勤奋苦练,学得一手出血少、创伤小、显露清晰、下刀稳准的手术操作方法,代代相传。他在每次手术前都对手术步骤思考一遍,术后总是亲自包扎伤口,用手托住手术部位,放在推床上,送入病房,把肢体或脊背垫好才放心,正如他在诗文中所写"病房勤巡视,心系伤病员,每逢手术日,临床遇危难,如履薄冰上,如临深渊间,直至病情稳,心中始得安"。由于工作认真,医疗中很少发生问题。对发生的问题能很好地总结教训,在他的诗文中有这样的语句:"昔在南昌时,我为住院医,袁家有幼儿,右膝患痨疾,久治不能愈,为其截肢体,不知除病骨,关节融为一,其姊守床旁,无语常哭泣"。"村女下肢痛,胫骨新生物,病理做活检,诊断骨肉瘤,瘤生胫骨干,边缘甚清晰,骨膜无反应,周围未波及,多为良性灶,不做细分析,只凭显微镜,截去一肢体"。"为此二三事,郁郁数十年,一上我心头,彻夜不入眠,良医如良相,庸医致疾残,终生引为憾,心灵受责遣,教学带徒弟,术业贵以专,德才相并重,两者须得兼"。一个医生的责任感,老知识分子的拳拳之心跃然纸上。科研工作选题总是以根据临床需要为目的,从不因为取得某项资料而在病人身上进行不必要的、增加痛苦的检查或治疗。1957年一农民因炸伤致右股总动脉连同股动脉和股深动脉缺损14厘米,当地医院要行截肢手术,于伤后36小时入院,下肢循环断绝,肢体已趋于不救,葛院士大胆取出其在酒精中存贮了半年的一段相应部位三叉形同种异体血管,修复了缺损,取得成功,使面临截肢的肢体恢复了正常功能。一年后将病人请来做随访,见病人已完全恢复了正常劳动力,本拟进行血管造影检查,但考虑到肢体已完全恢复正常,如果进行造影穿刺,不仅会增加病人痛苦,而且万一出现并发症,岂不是又会造成不良后果。葛院士考虑再三,决定放弃取得这一资料的机会,并为病人负担了往返路费。

葛院士治学严谨,以身作则,对下级医生要求严格,但当他们掌握了一项技术后,即使其充当术者,而自己充当助手,或在手术台前注视指导,做到放手而不放任。病例讨论会、读书报告会不曾间断,甘当人梯,使骨科专业后继有人,一代胜似一代。

1985年,葛宝丰应国际骨科组织(HealthyOrthopaedics Overseas)邀请赴美访问,在七所院校进行了学术交流,讲题为"丝绸之路上的骨医学",在国外讲台上,验证了他的骨科理论水平,在华盛顿骨科学会报告后,当场被该会主席宣布为该会荣誉会员。1987年受该组织委托,在兰州召开了国际骨科讨论会,有康布尔医学院教授,国际权威性著作《康布尔骨科手术学》第六版主编A.S.埃德门森(Edmonson)博士等十余名国际著名骨科专家参加,使我国丝绸之路上的骨医学,得以知名国外。又一年后,在加拿大召开的一次国际骨科会议上,有人在大会上说东方没有像样的骨科,美国著名脊柱外科专家G.F.雷朴(Rapp)马上晃着手反驳说:"我去过兰州,在古丝绸之路上有一所像样的骨科中心,无论是科研或临床都很有成就。"1992年被国际骨科组织吸收为荣誉会员。1997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一位教授来兰州讲学时,对当年葛老访美时所做报告内容记忆犹新,盛赞丝绸之路上的骨医学。

医学成就

修复大段战伤骨缺损

早在1950年,即在国内首先开展了带血管骨移植,成功地修复了下颌大段战伤骨缺损。1951年首先引进了髓管内穿针术,并研制了"v"形钉和梅花形髓管内针,研制发明了梯形加压钢板,有效地解决了在骨科领域所存在的股骨严重粉碎性骨折的内固定问题。1988年获国家医疗成果发明奖;和同志们一起研制了内固定钢板和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复位器等,填补了国内空白;接活了热缺血59小时的断指和49小时的下肢,打破了所见国内外断肢(指)再植缺血时限最长的记录;在断指再生后淋巴管的再生实验中,首先发现了淋巴管的再生时间,并将再生淋巴管分为乱麻、麦穗和念珠三个类型。其中,有6项成果属全国首创,4项成果属世界独创。"十五"期间首先在国内外将异种骨形态形成蛋白应用临床修复骨缺损,确定了其单独应用的成骨性能,该成果于2005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6]

进行了"动与静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动物实验",提出骨折端的牢靠固定,使肢体能在早期运动而不影响骨折端的复位和制动,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在此原则指导下,葛院士将国内外沿用了百余年,Hansman于1886所发明的,容易折断和拔钉的单钢板,改进为有双臂和数道横梁的梯形接骨板。用于横断骨折和短斜形股骨干骨折,术后不需用石膏或夹板等做外固定,一周后下地运动。对于严重的股骨干和上下端粉碎性骨折,国内外迄今无满意的疗法。所用传统单钢板、大而厚的接骨板、双钢板、髓管内针加钢丝缠绑和内锁性髓管针等,也只适用于横断性和短斜形等稳定性骨折以及Ⅰ-Ⅲ度的股骨干粉碎骨折,而对Ⅲ度以上的粉碎性骨折,国内外公认为尚未解决的问题。关键在于所有这些内固定物都不能使散碎的骨折片获得复位和保持固定。历经20余年的钻研,经过力学分析、抗弯、抗扭转等试验所发明的梯形钢板,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可使散碎而有用的骨折片,紧密地环绕于半笼状钢板之中,几乎达到解剖复位,直至骨愈合。于1997年获得了国家发明三等奖,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权,生产许可证和国际科学信息中心的国际推广应用证书。1986 年研制了空心加压小螺钉,1997年为了防止髓内针转动,改进了下端分叶型髓内针。在促进骨愈合方面,于1993年研制了微型全植入脉冲电流刺激器,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简化了骨形态形成蛋白(BMP)的提纯程序,首先将BMP应用于临床,对进一步确定其成骨性能,取得了临床依据。研制了BMP人造骨、纤维蛋白复合载体,并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已使骨髓干细胞转化为成骨细胞,加入复合载体中,用于修复骨缺损。在防治骨折合并症中,创用了带血管神经的腓肠肌内侧头游离移植代替前臂屈肌,治疗迄今尚无满意疗效的缺血性挛缩。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对骨盆骨折,针对其不同部位、不同形状的特点,研制了一系列内固定钢板和手术器械,填补了国内空白。对骨盆骨折内出血,开展了髂内动脉栓塞疗法,临床应用185例,无一例死亡。

对外伤性截瘫的探索

早在1964年,葛宝丰即开始对脊髓伤进行实验和临床研究,与常文忠,张生和聂敏清等人,成立了研究小组和实验室。重复了Allen百余年前的重锤悬吊冲击脊髓实验,并在7只狗中进行了将脊髓切断后再缝合实验,结果3只狗在术后3个月即可摇尾,但一个月后摇尾动作完全消失。1只狗,术后6个月可以摇尾和用后足站立和行走。适值"文化大革命"失去随访,运动过后,1只狗于下水道中寻得。经过对2只狗的病理检查,启示脊髓横断后神经纤维和细胞可以再生,但再生纤维杂乱,不能进入远端复杂的束道,而且数周后即被断面增殖的瘢痕组织所挤压而失去作用。脊髓横断是一个比癌瘤还难以攻破的难题,研究工作不能一蹴而就,葛宝丰又在临床进行了肋间神经转位与腰神经根吻合手术6例,结果4例无效,2例术后发生顽固的下肢痛,病人痛苦万分,多次来函求治。后来1例疼痛渐渐消失,1例葛宝丰准备去辽宁探望或寄路费来兰,未果,断绝了联系。在他的动物实验中,数只狗只显露和剥离了脊髓,因麻醉和出血多未能进行脊髓切断手术,遂关闭了伤口,但术后有3只狗也发放生了不完全性截瘫,1只经半年而未能恢复。鉴于已断裂的脊髓神经,在实验中经修复而无效,并可产生顽固性下肢痛,有的狗只经截除椎板和剥离脊髓的干扰,也可发生截瘫。因此他在经验总结中提出,对于脊髓损伤病人,不可轻易地进行脊髓手术,一是因为对已断的或受到严重挫伤的脊髓组织手术无效,二是更可造成对脊髓的进一步人为的干扰和损伤。临床上未断裂而仅仅受到压迫的脊髓,多可经骨折复位解除压迫而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故他著书立说,发表论文,主张对外伤性脊髓损伤,除有手术适应证如因血肿压迫而使症状继续加重者外,只可及时用非手术疗法整复骨折和脱位,维持脊柱稳定,或仅仅进行脊椎复位内固定,不必切除椎板探查脊髓。1976年唐山地震后,他曾去河北和陕西一带巡回治疗,1978年参加了在石家庄召开的唐山地震外伤性截瘫全国讨论会,在大会上报告了以上自己的观点,在南京等地也作了报告。对有手术适应证的脊柱脊髓伤,只进行脊椎复位内固定而不切除椎板探查脊髓,已为不少学者所共同采用的治疗原则。

断肢再植

1965年,继上海陈中伟之后,和同志们一起接活完全离断的上臂,为全国第二例。1988、1990年断手54小时和断指59小时再植成功,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接活热缺血59小时的断指和49小时的下肢,打破了所见国内外断肢(指)再植缺血时限最长的记录。1973年进行了断肢再植后淋巴管再生的动物实验,在淋巴管造影中,首先发现淋巴管的再生时间为术后第六天,并将再生淋巴管分为乱麻、麦穗和念珠三个类型。发现在再植手术中,将皮肤等软组织仔细对位缝合者,新生淋巴管为多串念珠型,瓣膜清晰可见,术后肿胀消退早,功能恢复好。只注意了血管神经的吻合,而对皮肤和肌肉等缝合粗糙者,则新生淋巴管为麦穗或乱麻型,术后再植肢体肿胀明显,有的动物一年后仍有足下垂,甚至形成慢性溃疡,足底烂去大半,肢体虽已成活,但几乎完全丧失了功能。用此实验结果指导临床,提出在再植手术中,不但要注意吻合血管和神经,对皮肤、肌肉和其他软组织也要对端仔细缝合,以利于断肢的成活和功能恢复。1985年,对1例因乳腺彻底手术而并发上肢淋巴肿的病人,成功地进行了淋巴管静脉吻合术。

医学建议

用中医正骨技术:救治灾区创伤骨折。葛宝丰院士四项建议如下:一.创伤骨折处理:除有手术适应征的开放性骨折以及合并大血管、神经损伤的四肢骨折,或挤压综合征,或合并脊髓损伤的脊柱骨折等外,其余的骨折均可采用中医正骨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或石膏外固定或结合骨牵引(下肢),悬吊复位(脊柱)等中医疗法。二。准备充足的祛腐生肌散及生肌膏应对开放创伤术后感染、溃疡问题。三。准备接骨膏及中药内治应对骨折手术后骨折迟缓愈合或骨不连的临床问题。四。发挥针灸推拿技术及内外用药技术,应对脊髓损伤并瘫痪的康复问题。

感人事迹

悉心栽培学生

一位女性患者住到了骨科,需要实施淋巴管静脉吻合术。 这个手术机会,葛宝丰已整整等了15年。葛宝丰在中国率先完成淋巴管再生研究。这个手术做成功了,将填补中国淋巴管显微外科技术的空白。可是,刘兴炎医生说啥也没想到,葛宝丰把这个手术机会让给了他。这一年,葛宝丰57岁,刘兴炎27岁。 就是这个在医学界产生轰动效应的手术,奠定了刘兴炎攀登医学高峰的第一块基石。如今,他已经是"全军科技重大贡献奖"和"中国首届百名优秀医生奖 "获得者。关键时候把年轻人推上手术台,在葛宝丰身上还有许多佳话。一位左手完全离断的女孩被送进医院,断手已经与身体分离54小时。葛宝丰和其他专家仔细会诊,认为完全可以再植,又一项值得载入史册的医学创举即将诞生。 谁有把握做这个手术?首推葛宝丰。早在1950年,葛宝丰就在中国首次进行了带血循环的骨移植手术。此后,他的断肢再植技术一直走在中国前列。葛宝丰带领手术组详细制定了手术预案,可临上手术台,葛宝丰却让学生苏增贵这个手术你来主刀,自己当助手。葛宝丰干事业最糟糕的,不是没有科研成果,而是后继无人。对于青年人来说,给他们成功的机会,比什么都重要。77岁的葛宝丰已带出了500余名骨科骨干和研究生,其中产生了一大批知名骨科专家。

葛宝丰
葛宝丰在工作中

患者高于一切

55年从医路,葛宝丰先后有6项成果属中国首创,4项成果属世界独创。但他那项未能"成功"的研究,更令人肃然起敬。一位甘肃籍农民大腿负重伤,总动脉血管下的股动脉彻底断开。葛宝丰望着这位农民兄弟的伤口,心里发颤:一个农民,不能没有这条腿。为了尽力挽回这条腿,葛宝丰用异体血管,连接这位农民兄弟断裂的血管。谁知,这条血管竟奇迹般地"成活"了,一条无望行走的腿恢复了功能。葛宝丰很高兴,决心把这项课题继续研究下去。他开始收集资料,跟踪调查,并建立了专项研究档案。渐渐地,这项研究课题"开花结果"的时机成熟了。最后一步,要对这位农民进行动脉穿刺,提取有关数据。那位朴实的农民兄弟一口答应,然而葛宝丰的心却变沉重了:这位农民兄弟年事已高,穿刺一旦发生意外,很可能因动脉穿刺失败使他再归残疾人的行列。最终,葛宝丰毅然放弃了这项极有希望获得大奖的研究。 提起这"功亏一篑"的研究,医学研究是为了更好地给人治病。脱离了这个前提,研究成果再多,也不是一名称职的医生。

主要论著

1 葛宝丰.下颌骨骨质缺损之复杂管状植骨术.中华新医学报,1950,1(6):448~452.

2 陶甫,葛宝丰,张天泽.髓管内穿针术.中华医学杂志,1951,37(1):29~34.

3 葛宝丰.脊髓前外侧束切断术对脊柱战伤后遗顽固性疼痛的治疗.中华医学杂志,1952,38(1):23~27.

4 葛宝丰.脊椎离解和脊椎滑脱症.中华外科杂志,1962,234~236.

5 葛宝丰,刘明华.落马骨折.人民军医杂志,1963,9:14~17.

6 葛宝丰,张继增,李芹等.动与静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医学资料选编,兰州军区医学科学委员会,1964,4:50~53.

7 葛宝丰,李芹,朱玉恩.梯形钢板内固定的力学分析和临床应用.医学资料选编,兰州军区医学科学委员会,1964,4:45~50.

8 葛宝丰,骺生骨软骨瘤,天津医学杂志骨科附刊,1964,8(1):57~58.

9 葛宝丰.髋关节坐骨直肠窝脱位.中华外科杂志,1981,19 (10):617~619.

10 葛宝丰,刘淑贤,断肢再植后静脉和淋巴管再生的实验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73,6:353~354.

11 Ge Baofen, Wang Yong, Chang Wenzhong, A screw-springTractionApparatus for Fracture of the shaft of Femur, Chin Med J 1980, 93 (4): 275~278.

12 葛宝丰,刘扣有,王虎.梯形加压钢板的设计和临床应用.解放军医学杂志,1983,3(5):287~288.

13 张功林,葛宝丰,丘跃元等.59小时断指再植成功一例报告.中华骨科杂志,1988,8(5):369~370.

14 陈东安,葛宝丰,微动疲劳的生物力学机理与试验方法振动与冲击,1996;(5):37~43.

15 Ge Baofeng, Liu Keyu, Zhang Gonglin, A Trapezoid compression Plate for Treatment of Fractures of Femoral shaft, China's New Achievements in Orthopaedic Surgery, First Edition, 1993,95~103, New World Press.

16 白孟海,葛宝丰,杨超.牛骨形态形成蛋白复合物的临床应用.中华骨科杂志,1995,15(1):20~21.

17 刘兴炎,葛宝丰,文益民.半环状梯形加压钢板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中华骨科杂志,1996,16(9):544~546.

18 Wen Yimin, Ge Baofeng, Liu Xingyan, ANewerPlate SystemforInternalFixationofunstablepelvicFrxaetures, InternationalSurgery,1997, 761 : 1.

19 葛宝丰,杜东鹏.腰椎的疲劳骨折与疲劳性质.腰腿痛杂志,1997,18(1):3~5.

20 张功林,葛宝丰.新型脊柱滑脱固定器械的研制与应用.中国骨伤,2000,13(3):133~135.

21 葛宝丰.矫形外科学.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组,1953.

22 葛宝丰译.椎间盘与椎间组织损害.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

23 葛宝丰.腰腿痛.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6.

24 过帮辅,凌历立,葛宝丰.骨与关节肿瘤.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25 葛宝丰主编.创伤外科学.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

26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主编.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

27 葛宝丰,卢世壁主编.手术学全集矫形外科卷.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

28 葛宝丰主编.现代创伤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

出版专著

《矫形外科学》、《创伤外科学》、《腰腿痛》、《骨与关节肿瘤》、《实用骨科学》等7部,约千余万字。其中《实用骨科学》代表着中国骨科医学的高水平,已再版6次。所主编《手术学全集·矫形外科卷》获国家图书二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译著有《椎间盘与椎间盘组织损害》等。

人物逝世

2014年7月10日15时20分,新中国骨科医学奠基人之一,西北地区骨科专业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全军著名骨科专家、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专家组名誉组长葛宝丰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兰州与世长辞,享年95岁。

葛宝丰院士是河北乐亭人,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级。1919年12月出生,1949年8月参加工作,1956年9月入伍,1978年9月入党,历任西北军区第一陆军医院主治医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创伤骨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专家组组长、专家组名誉组长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3次荣立三等功,1987年出席了全军第二次英模大会,1989年被表彰为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7] ,并参加建国40周年国庆观礼,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葛宝丰院士从医近70年来,累计救治患者17万余人。1951年,他在国内探索开展淋巴管外研究;1965年,他指导学生接活冷缺血54小时断掌和59小时断指,成为建国60年来最重要的60项医学成果之一;1997年,他成功完成的十指断指再植手术,成为亚洲第一例成功手术病例;1998年,他发明的内固定半环式梯形加压钢板大大提高了粉碎性骨折的治愈率,被人民群众誉为"百年良医"。

葛宝丰院士以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破解骨科医学难题,先后自主创新完成57项重大医学成果,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研奖励20项,其中6项国内首创,4项属世界独创,先后编著《实用骨科学》、《创伤外科学》、《矫形外科学》等8部论著,发表论文近500篇,被称为"古丝绸之路上的'医学大树'"。

人物评价

葛宝丰至今发表医学论文300篇,著书立说7部,总计1000余万字。葛宝丰的专著获过大奖。他的《实用骨科学》已6次再版,一位医学界权威人士称这部专著" 代表当代中国骨科医学最高水平"。但是,葛宝丰不为著书而著书,不为名利而著书,不为时髦而著书。一家出版社希望他总结一生从医经验,为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树碑立传"。葛宝丰说,书可以出,但这部书不是那种"大部头",而是能随身携带的"袖珍小册子" 。在葛宝丰的眼里,"自己做了某一方面的工作,客观总结经验非常必要,但首先是实用性,没有实用性的东西就没有价值。" 为了编这本小册子,葛宝丰倾注了全部心血。为了核对一个数据,他搬出几十年前的病例档案,戴着老花镜逐页逐行查找;为了集中精力,他甚至谢绝了国际骨科会议的邀请。有人劝他说编这本小册子,交给研究生干就行了,最后你审稿把关。葛宝坚持自己干过的事,还是自己给自己把关比较妥当。 书稿呈人们面前,大家被深深地感动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院士、中国骨科的"学术泰斗",在总结自己一生成就的时候,没有向世人展示自己傲立医学巅峰的雄厚资本,而是为后人留下了自己跋涉时的清晰足迹。

视频

百年良医 葛宝丰

说乐亭 | 葛宝丰:医者仁心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