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时节又逢君(华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落花时节又逢君》是中国当代作家华之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落花时节又逢君
晚饭后,小女儿在背王维的《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摇头晃脑背完,问我:妈妈,红豆是红色的豆子么。
我说红豆是红豆树的果实,颜色红滴滴的,样子像微扁的豆子,串起来可以做手串,很好看。又从手机上搜了图片让她看。
她凑过脑袋边看边点头说,哦,怪不得此物最相思。
我吃了一惊,赶紧问她,你怎么看出来的。她才二年级,而相思是个老成的词。
她用手指点着图片说,看,本来是一串一串的,大家都挤在一起,分开了不就要想念了吗?
我似乎是在一刹那,理解了王维。
01
那是一个金光闪闪的朝代,那是一些光芒万丈的人。
公元729年8月5日,唐玄宗李隆基四十岁生日,大唐和它的主宰者一起迎来了帝国和人生的巅峰时刻。
繁华的长安城红尘滚滚,紫气升腾,那是万国来贺的车马辚辚的辄响,那是八方朝拜的袍袖荡起的烟尘。
更有无数的诗人、天才、有志青年也纷纷汇聚到唐都长安,他们往来穿梭,笔底生花,尽情讴歌这座伟大的城市,礼赞这个伟大的时代。
岑参挥笔写道:“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刘禹锡意气风发地说:“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
骆宾王则挥毫泼墨,为帝京长安做近景式刻绘:“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复道斜通鳷鹊观,交衢直指凤凰台”。
而此时,身佩长剑的李白,正大步走在江汉平原的大路上,他西望长安,踌躇满志,将要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长啸。
京兆望族的纨绔子弟杜甫尚不满十七岁,还在写着“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的顽皮诗句。
豪纵不羁的少年韦应物才满八岁,他同样不知道,七年之后,长安也将有他的一席之地。他将以三卫郎身份作为唐玄宗近侍,趾高气扬地出入宫闱,扈从游幸。
不仅能诗,兼通书画和音乐的鬼才王维只有二十八岁,他自豪于自己置身的伟大恢宏的时代,不时仰头勾勒想象中飞檐入云红墙碧瓦的长安城,又低下头剔亮灯花,发奋读书。两年后,他的名字也将出现在万人争相围观的大唐状元榜上。
而这一年,大唐王朝的天才音乐家李龟年已过而立之年。在唐玄宗的盛宴上,他是当之无愧的座上客。作为宫廷御用乐工,他经常乘坐豪华的车辇,出入贵族豪门表演。他擅吹筚篥,擅奏羯鼓,擅长作曲,又有一副好嗓子,他用倾世才情娱乐着那个无尽繁华的朝代,也被无数艳羡的目光疯狂追随和仰望。
还有高适,王昌龄,王之涣,孟浩然……这些将会在中国文学长河中熠熠发光的名字,在过去或未来,他们都会络绎不绝地聚集在同一座城市——都城长安,开启他们人生中一段最重要的旅程。
02
王维和李龟年的关系,堪称“知己”。
唐玄宗的弟弟岐王李范,非常喜欢音乐。李龟年作为当时最有名的歌手,经常被邀请到岐王府表演。
王维深谙乐理,弹得一手好琵琶,也是岐王府的常客。
高手之间的倾慕,往往只在心念间。一次,宁王李宪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画为何题。王维见画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
在场的人深为叹服,李龟年也惊呆了,他认定王维是他音乐上的知己。王维当然也是仰慕李龟年的,两人惺惺相惜,但这是灵魂的神交,无关风月。
那时,少年杜甫也曾是歧王的座上宾。在歧王宅,他有幸目睹过李龟年这位大唐巨星的风采,见识过王维娴熟高超的琵琶技艺。但那时他还小,在歧王府来往如云的名流高士中,他还只是角落里一个好奇而沉默的看客,这些缤纷的映像,将成为他后来诗歌里生动的辞章。
公元731年,三十岁的王维迎来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他高中状元,终于得以跻身朝思暮想的都城长安。
王维在宫中得到一个叫太乐丞的职务,这是一个八品小官,负责宫廷音乐和乐舞编排。这个风花雪月的职务,和他胸怀的政治抱负相去甚远,王维略略有些失望。
但好在,李龟年正是宫里的乐工。工作之余,还有友情加持,王维每写了好诗就交给李龟年弹唱,李龟年的演绎又总是恰到好处,贴合人心。两人诗酒唱合,感情日笃,仕途之路虽然不在王维预想的轨道上,却也乐此不疲。
但王维的太乐丞只做了一年,就因太乐署中伶人舞黄狮受到牵累,被贬。分别之际,李龟年依依惜别,万般不舍。王维内心也是五味杂陈,他第一次体会到官场险恶,一个小小的风浪已扑打的他身心俱湿。
王维沉吟半天,才艰难地说了一句:“江湖行且远,随缘惜情罢!”说完,掏出寅夜写好的一首诗相赠,正是这首五言诗《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多相思。
红豆又名相思子,是一种生长在岭南的植物。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把这首诗当做爱情诗来看待,殊不知男人之间的友谊可以坚韧如铸铁,也可以深婉如红豆。
从此,《相思》成了李龟年的心上朱砂,也成了他的压轴曲目,每逢演奏他都要拿出来深情弹唱。这首五言诗言简意赅,情意深长,又经李龟年的完美演绎,很快红遍大江南北,听者无不动容。
03
公元730年,风尘仆仆的李白来到长安,是年也是三十岁。
三十岁,在唐朝人看来,是入仕的最佳年龄。初入长安的李白欣喜若狂,诗情澎湃,腹中酝酿着“幸陪鸾辇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这样的诗句,手抚长剑,衣带当风,穿行在车水马龙的长安街头。可惜,此时的长安,如星河灿烂,云集了世界各地的能人才子,小小一个李白,还只是一个无名之辈。
李白走了所有求仕之人惯常走的老路,写诗干谒权贵,希望得到举荐。他拜见了当朝宰相张说,被冷漠地打发走了。他写赞美的诗给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用尽夸张和恭维的手笔,依然没有得到重视。他又想尽办法拜谒了长安望族,时任长安县尉的崔叔封,也吃了闭门羹。
没有身世,背景,空负才华的李白,像一只没有方向的气球,东飘西荡,四处碰壁,终于慢慢泄尽鼓胀的梦想和力气。在长安城偏僻的街巷,李白混迹走鸡斗狗的五陵少年,打架斗殴,醉生梦死。当然,也结识了不少侠客,饮酒唱歌,行侠仗义。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李白的《侠客行》,写得冷风飕飕,洒脱至极。也许,这正是李白对自己的期许:一半是驰骋江湖的豪侠,一半是高居庙堂的人臣。
现实却四面是墙。两年后,李白念叨着: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怅然离开长安,失意而归。
读书,赋诗,弹琴,饮酒,修道,后来又经历了丧妻,寻常的日子像流水,不经意间,十年过去了,李白在尘世的悲欢里浮浮沉沉。
他已经不写“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样飞入云宵的诗句了,他和好友岑勋、元丹丘经常聚在一起喝酒,酩酊大醉时就高吟:人生得意须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像似一切都看破了,看淡了,可胸中郁结的万古愁绪,还得让儿子牵了五花马换酒来喝,方可稍稍排解。
机会像一个风尘女子,再次轻佻地对李白勾起手指。
在众人的举荐下,玄宗想起李白,一纸诏书,宣李白进宫。四十二岁的李白闻听,立刻欢天喜地地启程了。
临走时,他给续弦的妇人写了一首诗,痛斥愚妇平时对他的轻视:“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写完,扔掉手中淋漓的笔墨,背上行囊,潇洒而去。
李白快马加鞭进入长安。人还没到,就先献上了一首洋洋洒洒的《大猎赋》,赞颂玄宗的开边功绩。玄宗读后,非常高兴,在金銮殿面见时,当面授予李白翰林供奉的官职。自此,李白常常随侍玄宗左右。
牡丹花开遍长安城的暮春,玄宗正携千娇百媚的杨贵妃在兴庆池赏花。听李龟年抚弦唱歌,玄宗皱眉道:赏名花,对杨妃,怎能用旧辞。快叫太白来,给朕写新词。
李白宿醉未醒,摇摇晃晃走了出来,唤来高力士为其脱靴,杨贵妃又亲自为其斟酒。当西域进贡的葡萄酒装入琥珀玉盅,又经贵妃纤纤玉手端至桌前,李白兴奋地一饮而尽,提笔写出传唱千古的《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其一》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其二》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清平调·其三》
兴庆宫里,牡丹花畔,宁王吹玉笛,玄宗打羯鼓,贵妃弹琵琶,张野狐弹箜篌,贺怀智打拍子,谢阿蛮曼舞,李龟年放歌,大诗人李白为贵妃量身定做的《清平调》三首更是春风满纸,花光满眼。歌舞升平,其乐融融,那是怎样一个花团锦簇绝世无双的时代。
玄宗太喜欢李白了,不管赏花、泛舟、打猎,还是泡温泉,玄宗都让李白随侍,这在旁人看来,简直是无上的恩宠。那些见风使舵的官员们,也对李白热络的不得了,极尽巴结奉迎。可李白并不领情,他冷冷地看着这些人谄媚的表演,长身玉立,背影傲岸。十年前在长安的经历,让他愈加感受到世态的畸狂。
李白进宫来,本是想做安国治世的将帅之才,肱骨之臣,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现在却做了玄宗笼里的金丝鸟,只用写一些风花雪月的诗句,唱一些太平盛世的赞歌,就能换取主人的逗弄,美食,华服和俸䘵。每当夜晚来临,李白似乎总能听到长剑在鞘里寂寞地哐啷作响。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晚,当宫中的欢宴终于曲终人散,李白又提着一壶酒,坐在深重的牡丹花影里,独酌复独醉。月光像叹息一样,幽幽铺泻一地。
这红墙高耸的深宫大院里,李白也只有对着天上的明月和地上的花影,诉说着他内心最隐秘的心事。
04
杜甫三十二岁的时候,才想到去长安求官入仕。此前,他一直在各地游历。
杜甫少年成名,七岁开口咏凤凰,九岁名震东都洛阳,十四岁出入翰墨场,曾是歧王李范的座上宾,风头无双。所以,对于万千士子争过独木桥的科考,杜甫其实并没有特别放在心上。他更想像李白一样,被人举荐,进入皇家的视线。
行至洛阳时,杜甫恰好遇到了赐金放还,刚从长安归来的李白。
李白像一棵玫瑰,恣肆,不羁,浑身是刺,在宫里扎了许多人的眼。特别是高力士,脱靴之辱一直如鲠在喉。谗言不知何时就多起来,像雨后的毒蘑菇,在玄宗身边丛生。帝王的恩宠本就如流水,竟渐渐绕开了李白。
骄傲如李白,金丝雀尚做得食不甘味,何况又遭冷遇。他不留恋纯金镂花的笼子,宁愿散发弄扁舟。于时,上书请求还山。
玄宗爽快地答应了,允准,赏金,做了顺水人情。
公元744年,43岁的李白,落寞地离开了长安。
李白不认识杜甫,但是杜甫知道李白,因为天下无人不知李白。大家都在聊李白的秘闻,聊李白如何因玉真公主的举荐,被玄宗赏识,充入翰林院。聊李白如何让高力士为其脱靴,杨贵妃为其斟酒。聊李白醉酒写诗的天才,聊李白不事权贵的洒脱。
杜甫喜欢李白,喜欢到像大人对小孩子一样,事事迁就,虽然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
杜甫常常找借口,约李白出去游玩,跟他痛饮狂歌,聊长安见闻,聊诗歌,聊官场,聊明皇。李白要离开洛阳,到山东寻仙问道,杜甫立刻改变行程,也要跟着李白,长安求仕倒成了其次。杜甫甚至偷空补习道教知识,好和李白保持共同的话题。本来,杜甫从小一直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教育。
去山东的路上,杜甫又结识了高适,陈兼,韩十四等人,并结伴同行,一起前去拜访隐士范十。唐朝真是神仙打架的年代,这一行人的名字,闪亮眼,囊括了唐诗最闪亮的大半边天空。
公元746年,玄宗诏告天下,通一艺者,可到长安应试。杜甫这才依依不舍辞别好友,来到长安,满怀期待地参加了考试。
但此刻,宰相张九龄已被罢相,玄宗身边的红人是李林甫。李林甫只手遮天,他最忌惮有才能的人靠近皇帝,这场考试将由他亲自监考。
结果士子们全部落选,杜甫也在其中。
李林甫无耻地向玄宗道贺:“野无遗贤,民间最好的人才已经在您身边了。”这马屁拍得玄宗心满意足,如此离奇的考试,就这样不了了之。
杜甫在长安困居十年,两次应试,两次都死于李林甫的阴谋。他也和李白一样,违心写一些歌功颂德的诗,四处拜访权贵,干行投卷,同样处处碰壁。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样的诗句,经由少年成名的诗人杜甫写出来,读起来格外辛酸。
但也是这十余年的“北漂”生涯,杜甫清楚地看到了晚年玄宗皇帝的昏庸,奸臣的弄权,战争的残酷和忧伤,百姓的凄惨和哀怨。
而杜甫少年时就怀着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忠君报国梦,终于在帝国的一轮红日渐渐西沉时,变得日渐消瘦而模糊。
四十三岁,杜甫才在高适的举荐下,谋得一个看守兵甲器杖的小官。可是这个官做不到一个月,“安史之乱”就爆发了,长安陷落,玄宗带着杨贵妃出逃,丢下了百姓、臣僚,满宫粉黛,甚至自己的儿子。
在马嵬坡,众将士发动兵变,杨贵妃被赐死,玄宗逃亡蜀川,大唐盛世就此徐徐落下帷幕。
05
安史之乱,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在仓惶中急转弯,向迎风泼出去的一盆水,被甩向不同的轨迹。
玄宗跑了,太子李亨擅自称帝。镇守南方的永王李璘却在这时,向年近六旬的李白伸出橄榄枝,聘他做幕府。当时李璘是山南、江西、岭南、黔中四道的军政节度使,并领江陵大都督一职,是李白心中最大的潜力股。
李白思量后欣然出山,决心再为自己赌一把前程。
如果作为一个诗人,李白是游刃有余的,但做为一个政客,李白就差太远了。高适就曾说:璘必败也。李白下错了赌注,永王李璘很快成为肃宗李亨的镇压对象,李白也跟着倒霉。他写给永王的那些赞美诗,成为反叛的铁证。
肃宗要斩首李白。朝中郭子仪等大臣赶忙求情,大唐最有才华的诗人,才险得流放夜郞的判罚。行至白帝城时,肃宗正式继位大赦天下,李白才得以放还。在这里,李白写下了《早发白帝城》这首千古名篇: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许是激动于重获自由,许是幸福来得太突然,这首诗轻快明亮,居然没有半点委屈和怨怼,倒像是出门疯玩后急于归家的大男孩随口吟出的。
也许从生至死,李白都是一个孩子,只活在自己的飞扬和梦想里,和他的诗一样,仙气飘飘,尘世的污泥和规则一点也不适合他。
李白六十一岁那年,听说李光弼组织军队要与史朝义对决,立刻满腔热情地前往投奔,年少时的梦依然温热,在胸中突突跳动。他要去贡献自己的智慧,拯救水火之中的百姓。
然而,此时的李白再不是那个仗剑四方的侠客了,他须发斑白,腿脚迟缓,行至中途,就因病投奔到朋友家中,郁郁寡欢。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暮年的李白,和所有街巷的老人一样,坐着,看着,回味着,触目皆是回忆,身边却只有无尽的孤独。
王维的仕途还算平顺,安史之乱暴发时,已做到了给事中,是一个正五品的官职。唐玄宗跑的时候,王维还没来得及逃走,就被安禄山抓住,成为俘虏。王维装病,逃跑,又被抓回来。他的名气太大了,所以安禄山派人把他接到洛阳,软禁在菩提寺,硬给他塞了一个职位。无奈之下,王维给安禄山当了下手。
公元757年,唐军相继收复了长安和洛阳,王维成为俘虏,收押在长安的牢狱里。按照法律,王维本该被处死,这一次,一首诗救了他。
王维在被俘时,曾做了一首抒发亡国之痛的诗歌,《闻逆贼凝碧池作乐》: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这首诗在当时万人传诵,大家都相信能创作出这样一首反抗叛军、思念朝廷的诗人,是不会真正屈身于叛军的。加上王维的弟弟王缙跟随肃宗平叛有功,他请求削去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最终,王维没有被处死,而是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来又升迁至太子中庶舍人。
三年后,王维官至尚书右丞,这是他一生中最高的官位,人们又称他为王右丞。
王维虽然因祸得福,但宦海沉浮,仕途崚嶒,早已让他心灰意冷。他已经写不出“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那样任性张扬的诗句了,转而流恋山水之间,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后来,王维的诗里都是这些清幽侘寂的句子,这些诗,也为他赢来“诗佛”的称号。殊不知,每一尊佛里,都曾住过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
杜甫趁乱好不容易从长安逃出来,连忙投奔了肃宗。这一次,他做对了。看着衣衫褴褛却千里追随而来的大诗人,肃宗很感动,就授予杜甫左拾遗的官职。
这是一个八品小官,品级很低,却可以直接向皇帝谏议。肃宗授此职时,还安慰了杜甫,说:“你的才德,朕深知已久。”杜甫听后,感激涕零,这正是他梦想中的君臣关系,他要好好把握。
岑参也从塞外风尘仆仆赶回来了,在杜甫等人的举荐下,岑参被任命为右补阙。
只听名字,就知道左拾遗、右补阙不过是个无足轻重的小官,杜甫却太拿自己当菜。拜官不到半个月,就以火爆的直脾气和不懂变通的谏言,得罪了肃宗。
耳边誓言犹热,皇帝贬职的圣旨已下,这叫杜甫情何以堪。他最后也没弄明白,在高高在上的皇权和尊严面前,忠心其实一文不值。
杜甫就这样凄凄惶惶离开长安,这一去,再也没有回来。
路上,到处都是逃难的流民,逃荒的百姓,破败的山河,遍野的尸骨。杜甫靠朋友接济,饥一顿饱一顿,踉跄赴任。夜晚投宿石壕村,杜甫遇到吏卒深夜捉人,就把夜里所见所闻写成了《石壕吏》。漫漫潼关道上,杜甫看见无数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就写成了《潼关吏》,他最著名的三吏三别,都是在这条被贬路上,蘸着尘灰和血泪写就的。但也正是这种以诗纪史的手法,把杜甫的成就,推向了诗歌的巅峰。
公元763年,随着最后一批叛军被消灭,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但此时,盛唐诗歌圈早已七零八落。
早在三年前,王维已经去世。两年前,李白不堪病痛折磨死在朋友家里。公元765年,照料了杜甫多年的高适逝去。公元770年,曾经一起在大明宫和杜甫唱和的岑参也死了。
杜甫生命的最后两三年,他去朋友家做客,看到李十二娘舞剑器,忽然回想起孩提时,曾经看过公孙大娘舞过剑器舞,就问:“你这是向谁学的艺?”
李十二娘说:“我是公孙大娘的学生。”
杜甫连连点头,高兴地说:“我五岁时,那时候是在河南,看过公孙大娘跳剑器和浑脱舞,她在皇宫内供奉,她的剑器舞在玄宗年间是第一流的,没有人比得上。”据说草圣张旭,就是因为看了公孙大娘的剑舞,茅塞顿开,练成了绝世书法。
杜甫感慨万千,遂一气写下《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但那时的公孙大娘早已隐匿江湖,不知所终。
公元770年,杜甫生命中的最后一年,他流落到江南,遇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当街卖唱,杜甫看着眼熟,仔细上前辨认,竟是故人李龟年。
彼时,杜甫的一只耳朵已经聋掉了,老迈的身体加上疾病,虚弱的像风中的稻草。而李龟年更是发须皆白,垂垂老矣。
只有那首[熟悉]]的《相思》和老人沧桑的歌声,牵动着旧事一暮暮涌上心头。但杜甫没有拉着李龟年叙旧,聊玄宗,聊当年的长安,聊开元盛世,聊天宝旧事。只是用四句诗,简单[描绘了这次相遇: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是啊,这是江南真正的落花时节,一个春天过去了,一个时代翻页了,只有往事如落花,零落在旧年的烟雨里。[1]
作者简介
范江华,女,笔名华之,现就职于渑池县文联,系河南省作协会员,河南文学杂志社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