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豆炭疽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菜豆炭疽病
菜豆炭疽病是由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以菌丝体在种皮下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借风雨、昆虫传播。
基本信息
中文名:菜豆炭疽病
主要危害作物:豆类蔬菜
主要为害部位:叶、茎、豆荚
传播途径:风雨、昆虫传播
简介
疽病是菜豆的重要病害,各地都有发生,尤以潮湿地区危害较重。幼苗时就可发病。幼苗染病时子叶上生红褐色至黑色圆形斑,凹陷成溃疡状。成株发病,叶片上病斑多发生在叶背的叶脉上,常沿叶脉扩展成多角形小条斑,初为红褐色,后变为黑褐色。叶柄染病后全部萎蔫。豆荚染病病斑明显,初时为发白的水浸小晕斑•扩展后病斑变暗褐色,边缘深红色,凹陷、圆形,大小4-6mm。湿度大时病斑中部有粉红色黏液分泌出来。接近成熟的豆荚病斑色泽较淡,边缘隆起,中央凹陷加深,以至穿透豆荚皮面扩展到种子上。种子受害,产生不规则的大小不一的黄褐色或褐色溃疡斑,病种子表面皱缩。
病菌主要以休眠菌丝在种皮下或病残体内越冬,其存活力一般为2年。当菜豆播种后,首先,危害子叶与幼茎,引起初侵染,后在病部表面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逐渐扩大病害。分生孢子在田间借风、雨、昆虫传播。由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潜伏期一般4-7天。在温度17-20℃,相对湿度100%时发病最重。低于13℃或高于27℃,相对湿度低于92%时很少发病。因此,炭疽病多在温凉多湿或多雨、多露、多雾地区发生重。此外,地势低洼、窝风,连作种植过密,土质黏重,都能加重发病。矮生与蔓生抗病性不同,一般蔓生较抗病。我国的东北种及朝鲜种抗病性较强,而欧洲种抗病性较弱。[1]
为害症状
幼苗期即开始发病,全生育期都能发生。为害叶片、茎蔓及豆荚。(1)子叶:子叶受害后出现红褐色近圆形病斑。(2)叶片:叶片发病从叶背开始,发病初期叶脉初呈红褐色,之后渐成为黑褐色,并扩展为多角形网状斑。(3)叶柄:叶柄发病呈褐锈色细条形斑,全叶萎蔫。(4)茎部:茎部发病形成条状锈色斑,凹陷并龟裂,常使幼苗茎折断。(5)豆荚:豆荚发病时产生褐色小点,渐扩大为长圆形病斑,中心凹陷黑褐色,边缘为粉红色,数个病斑能融合为大病斑;潮湿时病斑常产生粉红色粘稠物。(6)种子:种子上的病斑为黑褐色或红褐色及黄褐色,形状不规则,大小也不确定,种子容易腐烂。[2]
病原物
(1)形态:分生孢子圆形,无色单胞,两端较圆,大小(6~12)μm×(1~3)μm。(2)特性:生长发育适温21~23℃,最高30℃,最低6℃。
侵染循环
病原以潜伏在种子内和附在种子上的菌丝体越冬。带菌种子播种后会引起幼苗发病,发病幼苗上产生的病原借助雨水、昆虫等传播。病原也可在病残体内越冬,通过雨水飞溅传播到植株上,并从表皮侵入,成形初侵染,病原经4~7天潜育后出现发病症状,病株上的病原可以形成再侵染。
发病规律
1、病菌在种子上可存活2年以上,土壤中越冬病菌存活较短。
2、病菌靠风、雨水、昆虫传播,气温在22~27℃利于发病,高于30℃或低于15℃病害受到抑制。相对湿度接近100%时适于发病。
3、气温较低、湿度高、地势低洼、通风不良、栽培过密、土壤粘重、氮肥过量等因素会加重病情。[3]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①选用抗病品种。
②与十字花科、百合科、茄科、伞形花科蔬菜实行2~3年的轮作,或与非豆科粮食作物轮作2年。
③建立无病留种田。④深翻土壤,施入的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并增施磷钾肥。⑤清沟沥水,高畦栽培,防止大水漫灌。⑥棚室栽培要加强通风,降低湿度。发病后要及时摘除病叶病荚。
物理防治
播前用45℃温水烫种10分钟后,洗净晾干再播种。(3)药剂防治:①用种子重量0.4%的50%多菌灵WP,或0.4%的50%福美双WP拌种。②用40%多硫SC600倍液,或60%多菌灵超微粉600倍液浸种30分钟,洗净晾干后播种。③棚室栽培时对旧架材要用50%代森铵AS800倍液进行消毒。④5%百菌清DP,或0.5%甲霉灵DP,或8%克炭灵DP15kg/hm2,于傍晚喷。⑤发病初开始喷药或75%百菌清WP600倍液2%抗霉菌素AS2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WP500倍液,或30%绿叶丹WP8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WP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WP800倍液加75%百菌清WP8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