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豆炭疽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菜豆炭疽病
菜豆炭疽病是由半知菌亞門、刺盤孢屬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以菌絲體在種皮下或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條件適宜時借風雨、昆蟲傳播。
基本信息
中文名:菜豆炭疽病
主要危害作物:豆類蔬菜
主要為害部位:葉、莖、豆莢
傳播途徑:風雨、昆蟲傳播
簡介
疽病是菜豆的重要病害,各地都有發生,尤以潮濕地區危害較重。幼苗時就可發病。幼苗染病時子葉上生紅褐色至黑色圓形斑,凹陷成潰瘍狀。成株發病,葉片上病斑多發生在葉背的葉脈上,常沿葉脈擴展成多角形小條斑,初為紅褐色,後變為黑褐色。葉柄染病後全部萎蔫。豆莢染病病斑明顯,初時為發白的水浸小暈斑•擴展後病斑變暗褐色,邊緣深紅色,凹陷、圓形,大小4-6mm。濕度大時病斑中部有粉紅色黏液分泌出來。接近成熟的豆莢病斑色澤較淡,邊緣隆起,中央凹陷加深,以至穿透豆莢皮面擴展到種子上。種子受害,產生不規則的大小不一的黃褐色或褐色潰瘍斑,病種子表面皺縮。
病菌主要以休眠菌絲在種皮下或病殘體內越冬,其存活力一般為2年。當菜豆播種後,首先,危害子葉與幼莖,引起初侵染,後在病部表面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逐漸擴大病害。分生孢子在田間借風、雨、昆蟲傳播。由傷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潛伏期一般4-7天。在溫度17-20℃,相對濕度100%時發病最重。低於13℃或高於27℃,相對濕度低於92%時很少發病。因此,炭疽病多在溫涼多濕或多雨、多露、多霧地區發生重。此外,地勢低洼、窩風,連作種植過密,土質黏重,都能加重發病。矮生與蔓生抗病性不同,一般蔓生較抗病。我國的東北種及朝鮮種抗病性較強,而歐洲種抗病性較弱。[1]
為害症狀
幼苗期即開始發病,全生育期都能發生。為害葉片、莖蔓及豆莢。(1)子葉:子葉受害後出現紅褐色近圓形病斑。(2)葉片:葉片發病從葉背開始,發病初期葉脈初呈紅褐色,之後漸成為黑褐色,並擴展為多角形網狀斑。(3)葉柄:葉柄發病呈褐銹色細條形斑,全葉萎蔫。(4)莖部:莖部發病形成條狀銹色斑,凹陷並龜裂,常使幼苗莖折斷。(5)豆莢:豆莢發病時產生褐色小點,漸擴大為長圓形病斑,中心凹陷黑褐色,邊緣為粉紅色,數個病斑能融合為大病斑;潮濕時病斑常產生粉紅色粘稠物。(6)種子:種子上的病斑為黑褐色或紅褐色及黃褐色,形狀不規則,大小也不確定,種子容易腐爛。[2]
病原物
(1)形態:分生孢子圓形,無色單胞,兩端較圓,大小(6~12)μm×(1~3)μm。(2)特性:生長發育適溫21~23℃,最高30℃,最低6℃。
侵染循環
病原以潛伏在種子內和附在種子上的菌絲體越冬。帶菌種子播種後會引起幼苗發病,發病幼苗上產生的病原藉助雨水、昆蟲等傳播。病原也可在病殘體內越冬,通過雨水飛濺傳播到植株上,並從表皮侵入,成形初侵染,病原經4~7天潛育後出現發病症狀,病株上的病原可以形成再侵染。
發病規律
1、病菌在種子上可存活2年以上,土壤中越冬病菌存活較短。
2、病菌靠風、雨水、昆蟲傳播,氣溫在22~27℃利於發病,高於30℃或低於15℃病害受到抑制。相對濕度接近100%時適於發病。
3、氣溫較低、濕度高、地勢低洼、通風不良、栽培過密、土壤粘重、氮肥過量等因素會加重病情。[3]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①選用抗病品種。
②與十字花科、百合科、茄科、傘形花科蔬菜實行2~3年的輪作,或與非豆科糧食作物輪作2年。
③建立無病留種田。④深翻土壤,施入的有機肥要充分腐熟,並增施磷鉀肥。⑤清溝瀝水,高畦栽培,防止大水漫灌。⑥棚室栽培要加強通風,降低濕度。發病後要及時摘除病葉病莢。
物理防治
播前用45℃溫水燙種10分鐘後,洗淨晾乾再播種。(3)藥劑防治:①用種子重量0.4%的50%多菌靈WP,或0.4%的50%福美雙WP拌種。②用40%多硫SC600倍液,或60%多菌靈超微粉600倍液浸種30分鐘,洗淨晾乾後播種。③棚室栽培時對舊架材要用50%代森銨AS800倍液進行消毒。④5%百菌清DP,或0.5%甲霉靈DP,或8%克炭靈DP15kg/hm2,於傍晚噴。⑤發病初開始噴藥或75%百菌清WP600倍液2%抗黴菌素AS2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WP500倍液,或30%綠葉丹WP8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WP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WP800倍液加75%百菌清WP800倍液。隔7~10天噴1次,連續2~3次。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