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赏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苏轼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本篇选自《彊村丛书》本《东坡乐府》卷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嘉祐进士。历官祠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因反对变法,陷新旧党争而屡遭贬谪,最后出知惠州、儋州,北还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1]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一作“浣纱溪”,又名“小庭花”等。双调,平韵。偶见仄韵之作。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元年苏轼知徐州时。原调下有注:“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这里选第四首。

原文

簌簌衣巾落枣花(1),村南村北响缲车(2),牛衣古柳卖黄瓜(3)。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簌簌:花落貌。此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

缲(sāo)车:抽茧出丝的工具。缲,又作“缫”,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牛衣:供牛御寒的披盖物,如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又,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引宋曾季狸《艇斋诗话》:“东坡在徐州作长短句云:‘半依古柳卖黄瓜。’今印本作‘牛衣古柳卖黄瓜’,非是。予尝见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误也。”

导读

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五首。这第四首描述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生动,明白真切,栩栩传神。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连续不断的影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