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芋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芋粿(台語發音:ōo-kué/ōo-ké)[1]芋粿,又稱芋粿巧(閩南語)、芋粄(客家語),是廣東潮汕地區、福建福州以及閩南地區的傳統小吃。

先以糯米研磨之米漿壓乾後,再和芋頭去皮切成絲及油蔥香料攪拌,再細分約巴掌大小一塊一塊壓平後放置於弓蕉葉上,再放入籠床後置於灶上大鼎以熱水炊熟。主要是在中元普渡時之米製食品。[2]

美食由來

「芋」與閩南語中的「路」和「護」諧音,故閩南語中有一句諺語:「食米粉芋,有好頭路(好工作)」。此外,芋頭的繁衍方式通常是由一顆「芋母」生出一窩的「芋子」,所以芋頭也帶有「子孫滿堂」的吉祥寓意。農曆七月正值芋頭盛產期,又適逢中元節,狀似神杯的芋粿巧因此成為必備的「好兄弟」祭品,而長輩也透過祭拜鬼神,祈求孫兒平安。[3]

食材

蔡季芳老師-芋粿巧

  • 材料:芋頭1/2個、蝦米2大匙、香菇2朵、紅蔥肉燥2大匙、蓬來米粉1又1/2杯、糯米粉1又1/2杯、水適量
  • 調味料:醬油1大匙、鹽1/2小匙、二砂糖2-3大匙、五香粉1/4小匙、白胡椒粉1/2小匙
  • 作法:

1.芋頭切小丁、香菇切絲,蝦米泡軟切末備用 2.起鍋冷油,放入蝦米爆香,再放入香菇炒香後熄火,再加入醬油、芋頭丁拌勻後離火 3.再加入蓬萊米粉、糯米粉、糖、五香粉、白胡椒粉、鹽、紅蔥肉燥用手拌勻,再慢慢加入適量的水揉成糰備用 4.取適量粉糰揉成小彎月狀,放在光滑面向上的粽葉上,再移入蒸鍋中蒸25分鐘取出即可

  • 廚師叮嚀:芋粿巧食用時可常溫品嚐,或回蒸加熱,亦可以少量油煎香

習俗

台灣地區,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會準備一桌豐盛的料理 農曆七月俗稱鬼月,在七月十五日這天,各地都會舉行中元普渡的祭祀儀式來款待「好兄弟」,而這個活動,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之為盂蘭盆節,其背後還有救母的感人故事。「盂蘭盆節」一詞,來自佛經中的目蓮救母故事。據《佛說盂蘭盆經》記載,「盂蘭盆(ullambana)」是梵文Ulambana的譯,「盂蘭」意思為「倒懸」;「盆」的意思是「救器」,「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意為,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4]

視頻

芋粿巧 部分 1
芋粿巧 部分2

參考文獻

  1. 芋粿,iTaigi愛台語
  2. 芋粿,cmlab.csie.ntu.edu.
  3. [http://bankofculture.com/archives/3790 【歲碎平安】「芋」香護子孫,細細咀嚼出三代的細水長流 ],bankofculture.com
  4. 中元普渡/中元節由來 背後典故有洋蔥,NOWnews,2016-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