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肚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臭肚鱼,在西印度洋成群游动。身体呈椭圆形,背鳍和臀鳍是硬刺。这种鱼的颜色是褐色到金色,整个身体带有深色斑纹。[1]
介绍
因腹内有一股藻食鱼特殊的臭味而得名,这也是一般藻食鱼类之共通特性,四季皆可钓得此鱼,而以冬季时所钓获之鱼体较大,臭肚鱼也是最守时的鱼类,日出而食日落而息,早年钓友以面粉加鱼精粉和水揉粒钓之,近年来东北角钓友则以南极虾为主要饵料,每年的暑假开始掀起钓臭肚鱼的序幕,三至五指幅的小臭肚成群在北海岸出现,然后沿著海岸往北向基隆移动,鱼体也越来越大,中秋过后便开始在龙洞出现,并且仍然持续北移,及至成鱼.
钓场环境
钓场方面以生长海藻的海蚀平台最佳,以晴天小浪水清澈为垂钓的理想条件,海水一但混浊,鱼就不再吃饵了.
知名钓场
石沪角,野柳,淡金公路沿线,龙洞,鼻头角,澳底,和平岛,八斗子,莱莱鼻,莺哥石,和美,火炎山,福隆,石城,大里,......
注意事项
由于臭肚的刺不但锋利而且具有毒性,刺到有如蜜蜂螫到般的痛楚,因此抓鱼时要特别小心,最好用脚踏著再解钩,若不慎刺到,可用热水敷,水以不烫伤皮肤为准越热越佳,烫约半小时左右毒性应得以解,这是有道理的,因为热可以破坏毒素,这也是为什么臭肚鱼煮熟后就没有毒了,道理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