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椿皮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臭椿皮蛾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28毫米左右,翅展為76毫米左右。頭部和胸部灰褐色,腹部桔黃色,各節背部中央有塊黑斑。前翅狹長,前緣區黑色,其後緣呈弧形,並附以白色,翅其餘部分為赭灰色,翅面上有黑點。後翅大部分為桔黃色,外緣有條藍黑色寬帶。足黃色。卵近圓形,乳白色。幼蟲老熟時體長約48毫米,頭深褐至黑色,前胸背板與臀板褐色,體橙黃色,體背各節有個褐色大斑,各毛瘤上長有白色長毛。蛹扁平,橢圓形,紅褐色。[1]
發生規律
一年發生二代,以在枝幹上、皮縫、傷疤等處結繭代蛹越冬。翌年4月中旬(臭椿樹剛發芽)成蟲開始羽化,成蟲有趨光性,將卵散產在葉片背面,卵期約9天。幼蟲為害期分別為5—6月、8—9月,以第一代幼蟲為害嚴重。幼蟲喜食幼芽、嫩葉,受驚後身體扭曲或彈跳蹦起。老熟幼蟲爬到樹幹上咬樹皮,用絲相連做薄繭化蛹,繭緊貼於表皮。[2]
分布與危害
臭椿皮蛾又名臭椿皮夜蛾、旋皮夜蛾。主要為害臭椿、香椿、紅椿、桃和李等園林觀賞樹木。幼齡幼蟲取食葉肉,殘留表皮,葉片呈紗網狀,大齡幼蟲造成葉片缺刻和孔洞,嚴重時只留粗葉脈和葉柄。
防治方法
1、結合其他養護管理工作,人工刮除蛹繭,消滅蟲源。
3、化學防治:儘量選擇在低齡幼蟲期防治。此時蟲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蟲的抗藥性相對較弱。防治時用45%丙溴辛硫磷(國光依它)1000倍液,或國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樂克(5.7%甲維鹽)2000倍混合液,40%啶蟲.毒(必治)1500-2000倍液噴殺幼蟲,可連用1-2次,間隔7-10天。可輪換用藥,以延緩抗性的產生。
4、點燈誘殺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