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神經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脊神經根連接於脊髓,分布在軀幹、腹側面和四肢的肌肉中,主管頸部以下的感覺和運動。脊神經由脊髓發出,主要支配身體和四肢的感覺、運動和反射。每對脊神經[1]節前根ventral root和後根dorsal root 與脊髓相連。前、後根均由許多神經纖維束組成的根絲所構成,前根屬運動性,後根屬感覺性,後根較前根略粗,二者在椎間孔處合成一條脊神經干,感覺和運動纖維在干中混合。
後根在椎間孔附近有橢圓形膨大,稱脊神經節sumal ganglia。31對脊神經中包括8對頸神經cervical nerves,12對胸神經thoracic nerves,5對腰神經lumbar nerves,5對骶神經sacral nerves,一對尾神經coccygeal nerve。第1頸神經干通過寰椎與枕骨之間出椎管,第2~7頸神經干都通過同序數頸椎上方的椎間孔穿出椎管,第8頸神經干通過第7頸椎下方的椎間孔穿出,12對胸神經干和5對腰神經干都通過同序數椎骨下方的椎間孔穿出,第1~4骶神經通過同序數的骶前、後孔穿出,第5骶神經和尾神經由骶管裂孔穿出。由於脊髓短而椎管長,所以各節段的脊神經根在椎管內走行的方向和長短不同。頸神經根較短,行程近水平,胸部的斜行向下,而腰骶部的神經根則較長.在椎管內近乎垂直下行,並形成馬尾cauda equina。在椎間孔內,脊神經有重要的毗鄰關係,其前方是椎間盤和椎體,後方是椎間關節及黃韌帶。因此脊柱的病變,如椎間盤脫出和椎骨骨折等常可累及脊神經,出現感覺和運動障礙。
脊神經是混合性神經,其感覺纖維始於脊神經節的假單極神經元。假單極神經元的中樞突組成後根入脊髓;周圍突加入脊神經,分布於皮膚、肌、關節以及內臟的感受器等,將軀體與內臟的感覺衝動傳向中樞。運動纖維由脊髓灰質的前角、胸腰部側角和骶副交感核運動神經元的軸突組成,分布於橫紋肌、平滑肌和腺體。因此,根據脊神經的分布和功能,可將其組成的纖維成份分為四類:脊神經干很短,出椎間孔後立即分為前支、後支、脊膜支和交通支:meningeal branch 細小,經椎間孔返回椎管,分布於脊髓的被膜和脊柱。 communlcatlnu brancn 為連於脊神經與交感干之間的細支。其中發自脊神經連至交感乾的叫白交通支;而來自交感干連於每條脊神經的叫灰交通支(點擊內臟神經了解)。posterior branch較細,是混合性的,經相鄰椎骨橫突之間向後行走(骶部的出骶後孔),都有肌支和皮支分布於項、背及腰骰部深層的肌和枕、項、背、腰、臀部的皮膚,其分布有明顯的節段性。其中,第2頸神經後支的皮支粗大,稱枕大神經,穿斜方肌腱至皮下,分布於枕和項部的皮膚。腰神經後支分為內側支和外側支。內側支細小,經橫突下方向後,分布於腰椎棘突附近的短肌與長肌。在腰椎骨質增生病人,可因橫突附近軟組織骨化,壓迫此支而引起腰痛。第1-3腰神經後支的外側支較粗大,分布於臀上區的皮膚,稱臀上皮神經。第l~3骶神經後支的皮支分布於臀中區的皮膚稱臀中皮神經。anterior branch 粗大,是混合性的,分布於軀幹前外側和四肢的肌和皮膚。在人類,胸神經前支保持着明顯的節段性,其餘的前支分別交織成叢,由叢再分支分布於相應的區域。脊神經前支形成的叢計有:頸叢、腰叢和骶叢等脊神經共31對,計有頸神經8對,胸神經12對,腰神經5對,骶神經5對,尾神經1對。
感覺性神經節
1.脊神經由與脊髓相連的前根anteriorroot和後根posterior root在椎間孔合併而成。前根屬運動性,由位於脊髓灰質前角和側角(側角位一C8-L3節段)及骶髓副交感核(S2-4)的運動神經元軸突組成。後根屬感覺性,由脊神經節內假單極神經元的中樞突組成。脊神經節是後根在椎間孔處的膨大部,為感覺性神經節,主要由假單極神經元胞體組成。脊神經出椎間孔後立即分為前支和後支,此外,脊神經還分出一支很細小的脊膜返支,經椎間孔返入椎管,分布於脊髓膜。脊神經後支一般都較細小,按節段地分布於項、背、腰、骶部深層肌肉及皮膚。脊神經前支粗大,分布於軀幹前外側部和四肢的皮膚及肌肉。在人類除胸神經前支保持着明顯的節段性外,其餘脊神經的前支則交織成叢,然後再分支分布。脊神經前支形成的叢計有頸叢、臂叢、腰叢和骶叢。
2.頸叢cervical plexus由第1-4頸神經前支組成。它發出皮支和肌支。皮支分布到頸前部皮膚;肌支分布於頸部部分肌肉(頸部深肌)、舌骨下肌群和肩胛提肌;其中最主要的是膈神經phrenicnerve,為混合性神經,它由第3-5頸神經前支發出,下列穿經胸腔至膈肌,主要支配膈肌的運動以及心包、部分胸膜和腹膜的感覺。
3.臂叢brachial plexus由第5-8頸神經前支和第1胸神經前支的大部分組成。先位於頸根部,後伴鎖骨下動脈經斜角肌間隙和鎖骨後方進入腋窩。其間幾經相互編織,可分為根、干、股、束四段,並發出許多分支,在腋窩臂叢形成三個束,即外側束、內側束和後束,包繞腋動脈。
臂叢的分支很多,其主要分支如下:(一)肌皮神經musculocutaneous nerve自外側束髮出,支配着臂前群肌和前臂外側的皮膚。(二)正中神經median nerve由內側束和外側束各發出一根合成,支配前臂前群肌的大部分,手魚際肌及手掌面橈側三個半指的皮膚。(三)尺神經ulnar nerve由內側束髮出、支配前臂前群肌的靠尺側的小部分肌肉、手小魚際肌和手肌中間群的大部分以及手掌面尺側一個半指和手背面尺側二個半指的皮膚。(四)橈神經radial nerve發自後束,支配臂及前臂後群肌、臂及前臂背側麵皮膚和手背面橈側二個半指的皮膚。(五)腋神經axillary nerve由後束髮出,支配三角肌、小圓肌及三角肌區和臂外側面的皮膚。
4.胸神經前支共12對,其中第1-11對胸神經前支位於相應的肋間隙中,稱肋間神經intercostalnerve;第12對胸神經前支位於第12肋下緣,叫肋下神經subcostal nerve。下6對胸神經前支除支配相應的肋間肌及皮膚外,還支配腹前、外側壁的肌肉和皮膚。
5.腰叢lumbar plexus由第12胸神經前支的一部分,第1-3腰神經前支和第4腰神經前支的一部分組成。位於腰椎兩側,腰大肌的深面,其主要分支有:(一)股神經femoral nerve經腹股溝韌帶深面下行至股部、支配股前群肌和肌前部、小腿內側部和足內側緣的皮膚。(二)閉孔神經obturator nerve經小骨盆穿閉膜管至股內側部,支配股內收肌群及股內側面的皮膚。
6.骶叢sacral plexus由第4腰神經前支的一部分與第5腰神經前支合成的腰骶干以及骶、尾神經的前支編織而成,位於骶骨和梨狀肌前面,分支分布於會陰部、臀部、股後部、小腿和足的肌肉與皮膚。[1]
脊神經根受損容易與哪些症狀混淆?
1.頸椎病:症狀與頸胸神經根炎較相似。但一般多見於中老年人。可有眩暈或脊髓受累表現。叩擊頭頂或自頭頂向頸部加壓時。可引起上肢疼痛加重(Spurling征)。頸髓X線攝片或CT檢查可見頸椎骨質增生。椎間孔狹窄或骨刺伸入其內。椎間盤變性等改變。頸椎牽引等治療可使症狀減輕。
2.頸段脊髓腫瘤:起病緩慢。進行性加重。早期體徵常較局限。根性症狀更為突出。腰椎穿刺可顯示蛛網膜下腔梗阻。腦脊液蛋白定量增高。細胞數常正常。脊髓造影見病變部位造影劑流通受阻及充盈缺損。
3.臂叢神經炎:多見於成年人。呈急性或亞急性起病。疼痛部位常在一側的鎖骨上窩或肩部。逐漸擴展至同側上臂。前臂及手部。尺側較甚。臂叢神經干(鎖骨上窩處)有壓痛。牽拉上肢時可誘發或加重疼痛。
4.胸腔出口綜合徵:主要由頸肋。前中斜角肌病變及肋骨或鎖骨畸形。局部腫塊壓迫等引起。表現為上肢神經和血管的受壓症狀。神經受壓出現患肢的放射性疼痛。鎖骨下動脈受壓出現手部皮膚蒼白。發涼。甚至有雷諾現象。患肢過伸及外展時。橈動脈搏動減弱甚至消失。起病可急可緩。常有感染。中毒。營養代謝障礙。脊椎疾病。椎旁肌肉外傷及炎症。橫突外傷等病史。在受損神經根後根支配範圍內有放射性麻木。疼痛。如胸神經根炎引起肋間神經痛,頸胸神經根炎有肩頸部至上肢尺側或(和)橈側疼痛;腰骶神經根炎表現為腰骶部至下肢內側或(和)外側及足部疼痛等。常因受涼。咳嗽。排便等誘發或使症狀加重。在受累神經根前根分布區域內。呈現不同程度的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肌力減退。肌肉萎縮。腱反射減退或消失等。如頸胸神經根炎症狀多發生於肩胛帶和上肢,腰骶神經根炎症狀則見於下肢。骶神經根損害較重時尚有失張力性膀胱和性功能障礙。病變累及蛛網膜時稱脊膜-神經根炎。如同時累及脊髓則稱脊髓-脊膜-神經根炎。可產生脊髓蛛網膜炎症狀。有原發病病因的症狀和體徵。
=脊神經根受損的外在表現=-
脊神經根受損,先是在人體內部的,然後才通過一些外在特徵表現出來,通常是通過一些疾病表現出來的,那都是哪些疾病才是脊神經根受損的表現呢?下面我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也讓大家有一個防範。
1.頸椎病:症狀與頸胸神經根炎較相似。但一般多見於中老年人。可有眩暈或脊髓受累表現。叩擊頭頂或自頭頂向頸部加壓時。可引起上肢疼痛加重(Spurling征)。 頸髓X線攝片或CT檢查可見頸椎骨質增生。椎間孔狹窄或骨刺伸入其內。椎間盤變性等改變。頸椎牽引等治療可使症狀減輕。
2.頸段脊髓腫瘤:起病緩慢。進行性加重。早期體徵常較局限。根性症狀更為突出。腰椎穿刺可顯示蛛網膜下腔梗阻。腦脊液蛋白定量增高。細胞數常正常。脊髓造影見病變部位造影劑流通受阻及充盈缺損。
3.臂叢神經炎:多見於成年人。呈急性或亞急性起病。疼痛部位常在一側的鎖骨上窩或肩部。逐漸擴展至同側上臂。前臂及手部。尺側較甚。臂叢神經干(鎖骨上窩處)有壓痛。牽拉上肢時可誘發或加重疼痛。
4.胸腔出口綜合徵:主要由頸肋。前中斜角肌病變及肋骨或鎖骨畸形。局部腫塊壓迫等引起。表現為上肢神經和血管的受壓症狀。神經受壓出現患肢的放射性疼痛。鎖骨下動脈受壓出現手部皮膚蒼白。發涼。甚至有雷諾現象。患肢過伸及外展時。橈動脈搏動減弱甚至消失。這麼多的疾病都是脊神經根受損的外在表現,所以我們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這樣的疾病,就可以大體推斷一下是不是脊神經根受損了,因為脊神經根受損也是從輕微到嚴重的,所以需要提早的發現和治療。[2]
如何預防與治療?
1、積極治療引發本病的各種疾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預防,宜少食多餐。低鹽,低糖飲食,避免過飽,過度疲勞,劇烈運動,受寒等誘因因素,對頻繁發作頻繁者,可以選用碳酸酐酶抑制劑乙酰唑胺或是安體舒通進治療,對有甲亢,應積極治療甲亢,預防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