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背影(王国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背影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背影中国当代作家王国栋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朱自清在《背影》中描述父亲的句子,其中最传神的是两脚上缩、身子向左微倾的动作,隔着文字我们也能感觉到父亲攀爬的艰难。要知道,《背影》是朱自清先生隔了两年后写下的回忆文章,可是父亲攀爬月台的一系列动作却历历在目,好像昨天刚刚发生的样子。

《背影》之所以能成为名篇,不在于文采,而在于真情。这份真情是在儿子对于父亲背影的注视下一点点爆发出来的。身为子女,总有那么一刻,你近乎怜悯地注视过父母的脸庞或者背影,从他们一些细微的表情或动作中,你读懂了父母的不易,读到了人生的悲欢。

我的父亲留给我最后的背影是悲凉。那时的他爬楼梯已经显得吃力,抓着扶手往上爬,爬一段,得歇一歇。那个能挑水担柴、能挑稻谷、能扛石头的父亲已经不见了,他依然走在我前面,只是走得步履蹒跚,不能再教我生活的道理;我也依然跟在他身后,只是不能再从他身上获取生活的力量,而是换做我默默地守护着他,生怕他走着走着就翻下身来。父亲的背影瘦弱而轻飘,人生的无奈、无助、无望都写在上面。

电影《你好,李焕英》中有一个母女雪地告别的镜头:李焕英在送走女儿后,偷偷退掉了汽车票,选择了徒步回家。刚刚还欢天喜地与女儿话别的母亲,一转身就全是孤独,全是落寞,但是,她又走得无比坚定。那场冰天雪地里的行走,导演给的是长长的一个镜头,母亲的脆弱和坚强在那个长镜头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就凭这个镜头,我知道贾玲是真的懂得她母亲的。

我记忆中母亲的背影不像电影中李焕英那么坚定,母亲送别我的背影是踟蹰的——确切地说,每次离乡我看到的都不是母亲的背影,而是她正面的身影。站在村口送别,她想转身回家却又不甘,似乎坚持再多看几眼,她的儿子就会转身回来。她就那样欲走不走地踯躅在村口,直至她的身影在我的视线中慢慢变得模糊。母亲的身影如今再不会出现在我的汽车后视镜中了,而我永远无法忘记的母亲的身影,不是她年轻时的样子,而是她生命中最后两年历经风霜的容颜。

年轻时,我们很难读懂父母的背影。从这点上来讲,我想,初中生读《背影》也许太早了点。

也不是说所有的少年都读不懂父母的背影。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中的韦一航是一个患癌男孩,敏感、孤僻、冷漠。为了减轻孩子的焦虑感,父母尽量在孩子面前表现得轻松愉快。父亲明明下班后兼职开专车,却硬要装作公司高管在加班开会。有一天儿子发现了这个秘密。他没有揭穿谎言,而是烧了一碗面等父亲回家,谎称这碗面本来是给他自己烧的,刚烧完就没有胃口了,留给父亲吃。饥肠辘辘的父亲也没有多想,拿起筷子就吃。儿子走出厨房,倚在门上默默地看了会儿父亲,他看到的正是坐在饭桌上狼吞虎咽的父亲的背影。这个场景导演给的也是长镜头,镜头中父亲的背影坚强而辛酸。这个长镜头抵得上一段最精彩的独白,那目光中有对父亲的怜悯、疼爱,也有拖累父母的愧疚。父亲的背影写满了人生的各种滋味,观众也从儿子深情的注视中看到了两个字:懂了。

每一个父母的背影都可能隐藏着一段感人肺腑的告白,每一次子女的注视都可能是一次醍醐灌顶的领悟。人世间的亲情并没有那么复杂,子女对父母的谅解也没那么复杂,很多时候,就是一个背影、一段目光。[1]

作者简介

王国栋,文字爱好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