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蘇區洪廟(張兆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老蘇區洪廟》是中國當代作家張兆仁的散文。
作品欣賞
老蘇區洪廟
通往老蘇區洪廟的路上,奔走着一支大軍,裡面沒有青壯年,全是古鎮上的老少婦女孩子,全都提着簍子、扛着鋤頭。蕭瑟的秋風摘下幾片枯萎的樹葉拋給這支部隊,卻被雜亂的腳步踢進路邊的溝渠。不再火熱的陽光被寒塘冰冷了。邵嘎湖裡不見白鶴覓魚,陳嘎竹林子裡難聞斑鳩的鳴叫,爬上天子山,不遠處,一個老頭牽着一頭水牛在牧霜草。
稻穀都收割了,留下谷蔸子。一片一片枯黃的谷蔸子無語地蹲在板結的田中,仰望霜天,回憶收割。青春已去,收割不再,唯剩滿眼的荒蕪。真的荒蕪了麼?飢餓的人們搖搖頭。不,這些荒蕪的地下還藏有寶貝:野荸薺!
荸薺,清脆可口,小時候,古鎮的石板街兩邊,常常有店家將荸薺削好,用篾簽穿它幾個,一串珍珠似的荸薺水靈靈、白淨淨、亮晶晶誘惑得過往的行人垂涎三尺,孩子們最喜歡買一串舉起,在石板街上和小夥伴瘋趕。南方人贊之為「地下雪梨」,北方人夸其「江南人參」。魯迅愛吃它,常於藏書室的窗子外邊掛一筐風乾的荸薺。
魯迅風乾的是家荸薺,不是野荸薺。家荸薺是有娘的孩子,所以被人養得那麼嬌貴。「鳧茈小甄飲,丹柿青篾絡」「仙溪剩得紫琅缺,風味仍同荔子看」,野荸薺是沒娘的孩子,沒人養,所以個兒小得可憐,不起眼,總是被人忽略,更別想得到詩人的吟誦。只有到了饑荒之年,才被人們想起。世上之人和物,命運各異,有的天生富貴,有的天生貧賤。然而,「天生我材必有用!」大自然既然讓其延續不絕,必有可用之處,必有可用之時。被人忘記,是因為還沒到用你的時候。野荸薺是稻田裡的惡性雜草,必除之,扯秧草時,伸出兩指順其植株插入泥中一拔,挽成把子,任爾淚珠漣漣,拋往田堤枯死。可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野荸薺終於等到了有用之時。古鎮上的人們成群結隊的來挖掘,一鋤一鋤地挖,一塊一塊地掘,一坨一坨地掰,滿手的泥土,滿腳的泥土,褲腳沾着泥巴,鼻子上也沾着泥巴,如沙裡淘金,挖呀,找呀,找那比指頭還小的野荸薺,找那嚼在嘴裡如木渣的野荸薺。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田堤邊,挺着幾根野荸薺的青莖,向人們炫示它們旺盛的生命力。不遠處是綠林山,這些殘存的野荸薺的青翠的細稈稈,似乎是當年起義軍射落的利箭。而那些泥土中的野荸薺,更似老蘇區赤衛隊員射出的銃籽籽,那不是銹跡斑斑的球狀物,而是鐵血浸透的微型舍利子。
傍晚,挖野荸薺的大軍撤出洪廟,卻撤不出記憶。當年挖野荸薺,簍子沒蓋底,卻挖出一種情懷:對歷史的心酸,對現實的憂慮。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吃飯不要錢,仿佛進入共產主義社會。誰知一年的浪費招致三年的飢餓。如今的浪費遠勝那年,那個年月的飢餓會不會再次降臨?富不過三代,盛世盛不過幾代?當今的社會釀出多少不同的感悟?「杞人憂天」,洪廟的稻田裡,又悄悄地生長野荸薺,不知為誰準備着
通往老蘇區洪廟的路上,奔走着一支大軍,裡面沒有青壯年,全是古鎮上的老少婦女孩子,全都提着簍子、扛着鋤頭。蕭瑟的秋風摘下幾片枯萎的樹葉拋給這支部隊,卻被雜亂的腳步踢進路邊的溝渠。不再火熱的陽光被寒塘冰冷了。邵嘎湖裡不見白鶴覓魚,陳嘎竹林子裡難聞斑鳩的鳴叫,爬上天子山,不遠處,一個老頭牽着一頭水牛在牧霜草。
稻穀都收割了,留下谷蔸子。一片一片枯黃的谷蔸子無語地蹲在板結的田中,仰望霜天,回憶收割。青春已去,收割不再,唯剩滿眼的荒蕪。真的荒蕪了麼?飢餓的人們搖搖頭。不,這些荒蕪的地下還藏有寶貝:野荸薺!
荸薺,清脆可口,小時候,古鎮的石板街兩邊,常常有店家將荸薺削好,用篾簽穿它幾個,一串珍珠似的荸薺水靈靈、白淨淨、亮晶晶誘惑得過往的行人垂涎三尺,孩子們最喜歡買一串舉起,在石板街上和小夥伴瘋趕。南方人贊之為「地下雪梨」,北方人夸其「江南人參」。魯迅愛吃它,常於藏書室的窗子外邊掛一筐風乾的荸薺。
魯迅風乾的是家荸薺,不是野荸薺。家荸薺是有娘的孩子,所以被人養得那麼嬌貴。「鳧茈小甄飲,丹柿青篾絡」「仙溪剩得紫琅缺,風味仍同荔子看」,野荸薺是沒娘的孩子,沒人養,所以個兒小得可憐,不起眼,總是被人忽略,更別想得到詩人的吟誦。只有到了饑荒之年,才被人們想起。世上之人和物,命運各異,有的天生富貴,有的天生貧賤。然而,「天生我材必有用!」大自然既然讓其延續不絕,必有可用之處,必有可用之時。被人忘記,是因為還沒到用你的時候。野荸薺是稻田裡的惡性雜草,必除之,扯秧草時,伸出兩指順其植株插入泥中一拔,挽成把子,任爾淚珠漣漣,拋往田堤枯死。可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野荸薺終於等到了有用之時。古鎮上的人們成群結隊的來挖掘,一鋤一鋤地挖,一塊一塊地掘,一坨一坨地掰,滿手的泥土,滿腳的泥土,褲腳沾着泥巴,鼻子上也沾着泥巴,如沙裡淘金,挖呀,找呀,找那比指頭還小的野荸薺,找那嚼在嘴裡如木渣的野荸薺。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田堤邊,挺着幾根野荸薺的青莖,向人們炫示它們旺盛的生命力。不遠處是綠林山,這些殘存的野荸薺的青翠的細稈稈,似乎是當年起義軍射落的利箭。而那些泥土中的野荸薺,更似老蘇區赤衛隊員射出的銃籽籽,那不是銹跡斑斑的球狀物,而是鐵血浸透的微型舍利子。
傍晚,挖野荸薺的大軍撤出洪廟,卻撤不出記憶。當年挖野荸薺,簍子沒蓋底,卻挖出一種情懷:對歷史的心酸,對現實的憂慮。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吃飯不要錢,仿佛進入共產主義社會。誰知一年的浪費招致三年的飢餓。如今的浪費遠勝那年,那個年月的飢餓會不會再次降臨?富不過三代,盛世盛不過幾代?當今的社會釀出多少不同的感悟?「杞人憂天」,洪廟的稻田裡,又悄悄地生長野荸薺,不知為誰準備着
作者簡介
張兆仁,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