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托·羅塞里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9年9月17日) |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9月17日) |
羅伯托·羅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i,1906年5月8日-1977年6月3日)是一位義大利導演,也是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重要成員之一。
在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權的贊助下,羅塞里尼拍攝了《The White Ship》(1941)、《A Pilot Returns》(1942)與《The Man with a Cross》(1943)三部作品,日後被稱為羅塞里尼的「法西斯三部曲」(Fascist Trilogy)。1944年,墨索里尼的垮臺導致義大利電影業幾乎崩潰,羅塞里尼便與當時仍然是編劇的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開始了《不設防城市》(Rome, Open City)的劇本創作,企圖反映德軍占領羅馬時的困境[1]。
生平
羅伯托·羅塞里尼出生於羅馬。出身富裕之家,因為身為建築家的父親建蓋羅馬第一間戲院Barberini的緣故,羅塞里尼自年幼便獲得無數次的觀影機會,漸漸對電影產生極大的興趣,在父親去世之後便成為音效師,開始了電影製作生涯。
羅塞里尼曾經與瑞典電影明星英格麗·褒曼有一段令人爭議的戀情,他們在這段期間居住在義大利,並共同合作拍攝許多電影。1977年因為心臟病而去世。
简介
罗伯托·罗西里尼,意大利著名导演,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滥觞的发起人。他拍摄的一系列低成本电影用最大的真实记录了战后意大利的民生,这种关切相比起其中那些手摇镜头、低俯的角度等电影语言更为人们所纪念。
罗伯托·罗西里尼生于罗马,祖父和父亲是著名建筑家。高中毕业,突然对电影十分热衷。于是,放弃升入大学,进入电影界,开始在布景装置方面工作,其后学习摄影技术做摄影师,而后又学习剪接技术。
1934年,他写了一篇灵感来自德彪西的音乐《牧神午后》的电影故事,然后把它拍成电影。因一部分场面过于露骨而未获审查通过,在意大利未曾上映。他从1936年到1940年在一家国营专拍新闻片和纪录片的公司导了几部纪录片,但缺乏资料可查。
处女作《牧神午后的前奏曲》创造性运用新鲜的视觉表现芭蕾的手法,但遭到禁映。罗西里尼并未灰心,百折不挠地投拍第二部电影《鱼的幻想故事》。他在罗马郊外一处别墅建了一个小影棚,希望把自己的梦想变成影象,企图把诗的梦幻拍成影象。在该片中,他描述了两条鱼在日常生活中的遭遇的变化和危机。他还建了一个小水族馆,搜集各种鱼类,并用长头发缚住鱼来控制行动,虽然十分艰难,他仍然贯彻始终,最终使该片于1937年完成,上映十分成功。此后又执导不少短片,到1940年共自资拍摄6部。这些短片手法新颖,尤其《鱼的幻想故事》,获得很高评价。 1938年,罗西里尼应邀撰写描写空军飞行员的战争片剧本。1941年海军司令让他拍摄一部海战纪录片,他前后拍了几千尺胶片的胶片,觉得作为纪录片使用太可惜了,最后决定改为剧情片,也就是他第一部长片,描写一艘医院船里的人际关系,上映后很受赞美。罗西里尼的弟弟伦兹奥协助配乐,并从此开始合作。1942年,他执导由维托里奥·墨索里尼 (执政者的儿子,也是他上部影片的制片人)构想,安东尼奥尼编剧的《飞行员归来》,描述空军飞行员从集中营逃走的故事。1943年导演从军牧师在俄国前线的《带十字架的人》。之后执导一部描写妓女生活的影片,因战火停拍。 二战期间,罗马被德军占领,他在逃亡中决心将这段日子拍成电影。他运用纪录手法拍摄罗马市民的艰苦,使用了过去从未见过的手法,这部影片就是二战影片最大杰作《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同时又是开创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之作。影片在戛纳国际电影节获大奖,该片成为新现实主义的开端。它在国际上的成功使新现实主义电影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 次年他的《游击队》又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此后,他开始导演表现资产阶级精神道德空虚堕落的影片。1948年的《德意志零年》被欧美评论界认为是他的战后三部曲之一,也是一部重要的新现实主义杰作。影片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全盛时代曾引起广泛而激烈的讨论,它在意大利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948年,他与瑞典女明星英格丽•褒曼展开了一段轰动的恋情,当时褒曼被其的名作《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深深感动,并写给他一封信表示期望能与之合作,罗西里尼也为之动容,后来两人于1950年合作《火山边缘之恋》时坠入情网,英格丽•褒曼并怀上了罗西里尼的孩子,当时她还与瑞典医生彼得•林斯特龙保持着婚姻关系,不顾大量誉论的抨击,褒曼很快与林斯特龙离婚,并与罗西里尼结婚。结果两人遭到了以好莱坞为首的电影界的抵制,两人后来合作的电影大都在业内颇有口碑却难以与观众见面。但是这段感情最终在1958年以离婚告终。而罗西里尼又与一印度女郎结婚,数年后又离。 1959年罗西里尼的作品《罗维雷将军》获得了第二十四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这部二战题材的影片同时也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应。60年代的罗西里尼更是自由发挥,导演的作品大都颇富争议性,比如1966年的《路易十四的崛起》就被认为太过沉闷。不过罗西里尼并未理会这些意见,而喜爱这种风格的影迷也大有人在。 这位开创一代门派的电影宗师到最后都有没有离开过电影,1977年5月他担任戛纳电影节评审会主席,影展结束后因心脏麻痹而去世[2]。
得獎紀錄
- 1959 第24屆威尼斯影展 國際影片獎 《羅偉萊將軍》
- 1959 第24屆威尼斯影展 金獅獎 《羅偉萊將軍》
- 1952 第17屆威尼斯影展 國際影評人獎 《Europa '51》
- 1946 第2屆坎城影展 評審獎 《Roma, citta aperta》
作品表
- 2015 - 英格麗褒曼的私語 Ingrid Bergman in Her Own Words
- 1963 - 帕戈羅格 Ro.Go.Pa.G.
- 1963 - 槍兵 The Carabineers
- 1963 - 帕戈羅格 Ro.Go.Pa.G.
- 1954 - 義大利之旅 Voyage to Italy
- 1952 - 歐洲51年 Europa '51
- 1950 - 火山邊緣之戀 Stromboli
- 1950 - 聖方濟各之花 The Flowers of St. Francis
- 1950 - 火山邊緣之戀 Stromboli
- 1950 - 聖方濟各之花 The Flowers of St. Francis
- 1948 - 愛 L'amore
- 1948 - 德國零年 Germany Year Zero (Germania anno zero)
- 1948 - 愛 L'amore
- 1948 - 德國零年 Germany Year Zero (Germania anno zero)
- 1946 - 老鄉 Paisan (Paisa)
- 1945 - 不設防城市 Open City (1945)
- 1941 - 白船 The White Ship
- 路易十四的堀起 The Rise of Louis XIV[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