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约瑟夫海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约瑟夫·海勒
约瑟夫·海勒
原图链接 来自360网
出生 (1923-05-01) 1923年5月1日(101岁)
纽约市布鲁克林
逝世 1999年12月12日(1999-12-12)(76岁)
国籍 美国
职业 作家
知名作品 《第二十二条军规》
《出了毛病》

约瑟夫·海勒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1923年5月1日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的科尼岛区,父母是俄国犹太移民。1961年发表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令他一举成名,这部小说被视为黑色幽默的经典名著,对20世纪世界文坛有着巨大的影响。

人物简介

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1923年5月1 日-1999年12月12日)美国黑色幽默派代表作家,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一个犹太移民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空军中尉。战后进大学学习,1948年毕业于纽约大学。194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曾任《时代》和《展望》等杂志编辑。1958年开始在那鲁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小说和戏剧创作。1961年,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问世,一举成名,当年即放弃职务,专门从事写作。除《第二十二条军规》外,海勒还发表过长篇小说两部:《出了毛病》(1974年)和《象戈尔德一样好》(1979年)。前者通过对美国中产阶级日常生活的描写,反映了60年代弥漫于美国社会的精神崩溃和信仰危机;后者把家庭中的勾心斗角和政府中的权力争夺交织起来描写,表明现代社会的政治权力怎样愚弄一个自视甚高的犹太知识分子,使他产生了飞黄腾达的美梦,荒谬得滑稽可笑。海勒还著有剧本《我们轰炸了纽黑文》(1967年)和《克莱文杰的审判》(1974年),但影响不大。海勒是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在黑色幽默文学中影响最大,成为这一流派的支柱。他的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注意挖掘社会重大主题,揭示现代社会中使人受到推残和折磨的异己力量,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他的创作方法往往是从超现实而不是从写实的角度出发,经常以夸张的手法把生活漫画化,表现了一种和写实性质的真实完全不同的真实。

个人经历

约瑟夫·海勒于1923年5月1日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的科尼岛区,父母是俄国犹太移民。5岁时,父亲去世,他和哥哥、母亲只好自谋生路艰难度日。批评家认为,海勒独具特点的玩世不恭、街头式的机智幽默就是童年在布鲁克林的科尼岛的火热生活中形成的。1941年海勒于亚伯拉罕·林肯高中毕业,1942年10月参加美国空军第12军团,驻防科西嘉,并作为侧翼投弹手执行轰炸任务共60次。1945年海勒作为空军上尉退役;同年9月3日与雪莉·海尔德结婚,并按美国兵役法就读于南卡罗莱纳大学,不久转入纽约大学,1948年获英语学士学位。1949年又于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并作为1949-1950年度的富布莱特学者赴牛津大学访学。此后,他曾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耶鲁大学和纽约市大学任教,当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成员。在他的交往圈子中,过从甚密者是马里奥·普佐和库特·冯尼格。

约瑟夫·海勒于1999年12月12日在纽约东汉普敦的家里由于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享年76岁。他的逝世给美国乃至世界文坛留下了不易填补的一个空缺。

个人成就

《第22条军规》产生于海勒参加二战的亲身经历。它与其他反战小说(如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对这种文类本身的超越,不仅仅是对战争和军事官僚制度的批判,而且是对生活本身日趋恶化的荒诞性的批判。

"第22条军规"一词现在已经是英语语言中的一个常用词,按《美国新世界辞典》的解释,该词的意思是"法律、规则或实践上的一个悖论,不管你做什么,你都会成为其条款的牺牲品"。这一定义具有深远的生存内涵,意指人类困境是模糊的、迂回的、不可名状的。因此,当小说主人公尤索林假装精神失常以逃避飞行任务时,他被告知他要求停飞这种企图本身就证明他是清醒正常的,因此,他的要求被拒绝。如一位批评家所说,"第22条军规"的荒诞性似乎既适于人的法律,也适于上帝的法律。小说最终假定"非理性的服从"与"理性的叛逆"之间存在着无法解决的冲突:理性的叛逆是惟一能够证实自身真实的可行途径,同时又必须承认,在压倒一切的、无所不包的一种荒诞性中,这种叛逆是注定失败的。

《第22条军规》在创作上深受赛利纳、纳博科夫和卡夫卡等文学创新大师的影响,在结构上一反传统的常规。事件的脱节,时间的零碎化,对话和叙述的不合逻辑性,叙事顺序的内在性(不按实际的编年顺序),故事总体的二律背反,以及其公认的超现实主义、黑色幽默和模仿史诗的特征,都证明该小说在类别上无疑属于本世纪中期以来盛产的实验小说。海勒促进了这种小说的发展,对当时和续后的后现代主义小说都发生了相当的影响。

一般认为,海勒始终关注的主题是死亡,这在《第22条军规》中已经显见:其情节力度就在于尤索林在生与死之间的选择。然而,海勒著作中也不乏其他的关怀。在1975年的一次访谈中,他谈到对"理性与非理性的相近性和现实的定位"问题。实际上,这种关怀是海勒全部作品的主要特征,具体体现在他对语言的滑稽运用上。语言的矛盾性和悖谬揭示了这种语言所描写的世界: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与其表象相违背,荒谬的错置和非理性的混乱是它的准则。使用这种语言的目的在于向既定的现实观提出挑战。海勒所描写的是一个堕落的世界,其显著特征就是普遍流行的权力滥用。在这个世界上,语言不但成为堕落的工具,而且本身也堕落了,也服从于非道德的权宜之计了。因此,真与假、对与错、现实与非现实已无从分辨。海勒的作品和他本人一样在困惑的蔑视与愤怒的尊严之间如履薄冰。在这个意义上,他的作品就是对一整个思维和话语模式的控诉,他的"黑色幽默"所表达的就是在"有组织的混乱"和"制度化的疯狂"之下的一种荒诞的绝望。

读者对海勒后期作品毁誉参半。《出了毛病》被公认为他的第二佳作,而《最后时光》则被视作《第22条军规》的续集。他的最后一部小说《一位老人艺术家的肖像》原计划于明年秋天问世,如果这位"老人"还未与世长辞的话。海勒是犹太后裔,具有犹太人随机敏捷的幽默感,但他并不信奉那个民族的宗教。他自称是美国犹太人,而从未写过真正的犹太民族的经历。他的惟一一部涉及犹太人的作品《像戈尔德一样好》描写的是住在科尼岛的东欧犹太人,而与德国犹太人丝毫无关。海勒描写死亡,但他不惧怕死亡。他经历了60次死的考验。1981年当长达35年之久的第一次婚姻破裂时他得了一种叫计兰-巴尔(Guillain-Barre)的综合症,落得个全身瘫痪,胳臂不能抬起,甚至连饭食都难以下咽,但是,"我没有想到死",而且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尽管不是康复如初。他追逐女性,对此他毫不隐讳;他倔强自私,甚至对孩子们都小心谨防,但那正是他的特色,布鲁克林哺育出来的特色。他身材高大,曾有过健壮的体格,但稍有些古怪的一副脸庞和冠顶的一头白发,一双小而机警且深凹的褐色眼睛,使你越发感到那背后岁月的风霜。他喜欢和感激造就了他并为他保持声望的那部小说,但"我从未说过我是美国最伟大的作家"。

海勒的秘诀是,你在特定的一天里的感受就是你确实得到的一切。

第22条军规

内容概要

这里面只有一个圈套……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个美国空军中队驻扎在地中海的皮亚诺扎岛。当时的欧洲战场,战火纷飞,炮声隆隆,这里却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中队指挥官卡思卡特上校是个"官迷",一心想爬到将军的高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一次次随意增加部下的飞行轰炸任务,企图用部下的生命来换取自己的升迁。在他看来,这就是部下的义务,为他服务即等于为国负责。于是,引起了部下对他的怨恨。有人觉得"最痛快的事情就是有一天能看到这个畜生碰上飞机失事,跌得粉身碎骨";有人干脆想一枪打死他,因为"你不干掉他,他就要干掉你"。

卡思卡特上校麾下,最引人注目的有这样三个人物:

一个是一本正经且野心勃勃的斯克斯考夫中尉。他毕业于预备军官训练队,平素不苟言谈,道貌岸然,要是他偶尔微笑一下的话,那一定是因为,与他竞争的军官得了重病。大战爆发,使他心花怒放,因为战争让他有机会每天穿上军官制服,用清脆威严的嗓音对那些就要送死的小伙子大喊口令,而他本人由于视力不佳,且有瘘管病,所以没有上前线的危险。他为了得宠上级,飞黄腾达,就发疯似地专心训练自己的士兵,为了使士兵在行进中手臂摆动一致,他竟然想出用铜丝把飞行人员的手腕固定在跨骨上的"绝招",终于以不甩手的行军步伐,夺得了阅兵比赛的锦标。这一成功使他崭露头角,以后他一路高升,居然荣任指挥全军的中将司令官。

另一个"才能超群"的人物是伙食管理员米洛。战争为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发财良机。与斯克斯考夫中尉不同,他的成功之路是包办部队的伙食,驾车去西西里、马耳他等地采购食品。他把各地市场行情摸得一清二楚,从而事事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他不但贱买贵卖,中饱私囊,而且还一手操纵了附近地区的食品价格。就这样,年仅27岁的米洛竟然办起了规模巨大,资金雄厚的跨国公司,连德国政府也来入股。跨国公司一面和美军当局订立合同,包炸德军桥梁,轰炸费由美军负担,外加6%的利润;一面又和德军当局订立合同,包打美国飞机,高射炮火费由德军自己负担,利润也是6%。另外说定每击落美机一架,发奖金1000美元。米洛甚至建议,战争应由私人企业向交战各方政府承包,如此,政府既不必费事,企业又可以赚钱,岂不公私两利,随着跨国公司的飞机在世界各地的通行无阻。米洛也成了国际上的头面人物,他当上了巴勒莫的市长,奥兰的王储,巴格达的哈里发,大马士革的教长和阿拉伯的酋长,总之,米洛活动到哪里,哪里就繁荣昌盛。有一次,米洛乘飞机到开罗,顺便把埃及市场的原棉统统收购下来,他垄断了棉花市场,一下子囤积这么多,简宜使他到了濒于破产的境地。可他灵机一动,遂和德国政府签了一个新合同;接受德军的金钱,调美国飞机把美军自己的驻地炸个稀巴烂,造成严重伤亡,结果从德国政府那里获取了暴利。这笔钱除了包赔轰炸造成的损失,弥补了他投机失利的债务之外,仍绰绰有余。

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即本书主人公上尉飞行员尤索林。他本是一个正直诚实的爱国青年,满怀着拯救正义的热忱,投入战争,立下了许多战功。后来,他在和周围凶险环境的冲突中,亲眼目睹了种种虚妄、荒诞、疯狂、残酷的现象。醒悟到自己受骗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抬头一看,就只看见人们拼命捞钱。我看不见上帝,看不见圣人,也看不见天使。我只看见人们利用每一种正直的冲动,利用每一出人类的悲剧,拼命地捞钱"。由于这个发现,尤索林才感到,替这些人升官发财而卖命是毫无意义的,是愚蠢的。于是他千方百计地来保全自己的性命,变成一个典型的怕死鬼,他生活的目的就是活下去,活下去就是一切,活下去就是胜利。看到同伴们一批批地死去,他内心感到十分恐惧,在他看来,周围的人都在想暗算他,置他于死地。他断定,上级命令他执行任务和敌军高射炮的射击都是谋杀他的阴谋的一部分。他怀疑同事会给他的食物下毒,甚至觉得自己身上的全部器官都成了制造不治之症的兵工厂。在这重重危险中,尤索林凭冲动而不是凭智谋苦苦挣扎着。他力图置身一切之外,进而获得生的权利,但这使他显得更加孤立无援。他在失望之余,疑心整个世界都疯了,可是大家却认定是他自己疯了。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既然是疯子就可以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不过,第二十二条军规同时又规定,凡能意识到飞行有危险而提出免飞申请的,属头脑清醒者,应继续执行飞行任务。第二十二条军舰还规定,飞满三十二驾次的人可以不再执行任务,当尤索林满怀期望地飞满三十二架次时,卡思卡特上校又把规定任务改为四十次,五十次……你还必须服从,否则就不准回国。最后,尤索林终于明白了,第二十二条军规原来是一个永远摆脱不掉的圈套,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整个世界都由这个可以随意解释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统治着,就象天罗地网一样,把你牢牢罩住,后来,尤索林在一些同伴的鼓励下,不顾一切地逃到瑞典去了。

作品赏析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也是著名犹太小说家约瑟夫·海勒的成名作。黑色幽默出现于60年代,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这一流派的作家侧重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他们用放大镜和哈哈镜把这种荒谬和压迫加以放大、扭曲、变形,使之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现实的无可奈何的悲观心情。

《第二十二条军规》虽然以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空军的一个飞行中队为题材,但实际上并没有具体描述战争。本书的要旨正如作者自己说过的那样,"在《第二十二条军规》里,我并不对战争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官僚权力结构中的个人关系"。所谓"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个并不存且又无所不在的东西,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象浮云一样漂浮不定,象梦幻一样瞬息万变,一会儿命令这个,一会儿又限制那个。它有无数项内容,它对一切领域都生效。很明显,这样一条具有无上权力和任意性的军规是官僚统治集团制定出来的,是一种"有组织的混乱"和"制度化了的疯狂"的象征,集中表现了军事官僚体制灭绝人性的本质。它总是在设法整人,你无论怎样挣扎也逃不出它的手心;它总是有理,你总是无理,你必须放弃那想要问个明白的念头,你得时刻准备承受它的打击。第二十二条军规就是如此滑稽,如此可怕。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人物众多,但大多根据作者的意思突出其性格的某一侧面,甚至夸大到漫画式、动画式的程度,还有的则是象征式的。如卡思卡特着重表现了官僚体制的专制无理,米洛着重表现了资产阶级视财如命,唯利是图的本质,而斯克斯考夫则着重表现了军事机器对人的个性的摧残和扼杀。至于本书的主人公尤索林,重点描写的是他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作为一个浸透着存在主义意识的当代"反英雄"形象,尤索林在疯狂的与现实的两个世界之间游移,他同时被社会问题与个人问题所搅挠,他身上兼有批判现实的积极因素和取消斗争的消极因素,他的心在哭泣,却对世界发出神经质的笑声。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充分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以及这个社会中人的价值的危机。

《第二十二条军规》之所以能一鸣惊人,成为当代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作者在艺术技巧上的创新。在这部作品中,海勒摒弃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创作手法,一方面采用了"反小说"的叙事结构,即一种类似戏剧的"人像展览式"的结构,只用叙述、谈话、回忆来组接事件、情节和人物,另一方面又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使事件和人物极度变形,一件件,一个个都是那样荒诞不经,滑稽可笑,以此来博得读者的凄然一笑,并且让人们在哭笑中,不得不去回味,去思索。作者还充分运用象征手段来表达自己对世界,对人生,对事物的看法,其中寓有深刻的哲理思考,正如有的评论者所指出,这部作品其实是一部晦涩离奇的当代寓言,"看来胡搅蛮缠,其实充满哲理,因为只有高度理性的人才能充分注意到事物中隐含的非理性成份"。本书的语言也极有风采,充分显示了黑色幽默文学的语言特点,用故作庄重的语调描述滑稽怪诞的事物,用插科打诨的文字表达严肃深邃的哲理,用幽默嘲讽的语言诉说沉重绝望的境遇,用冷漠戏谑的口气讲述悲惨痛苦的事件。当然,本书也存在寻求噱头和繁复冗长的缺点。

《第二十二条军规》自问世以来已成为美国社会压迫制度。专制势力的象征,它无孔不入,无处不在,人们痛恨它,企图推翻它、消灭它。在这一点上,作者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因而使小说受到热烈的欢迎。"第二十二条军规"这一新词,今天也已进入美国语言,被人们广泛地加以使用。

黑色幽默

简要介绍

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兴起的小说流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西方文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早在1939年法国超现实主义作家布勒东就发表了名为《黑色幽默文选》的作品的但在当时这个名称还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编辑了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入十二位作家的作品,取名《黑色的幽默》,该派名称由此流传开来。那么,什么是"黑色幽默"呢?美国作家尼克曾举了一个例子,通俗地解释了这种幽默的性质。某个被判绞弄的人,在临上绞架前,指着绞刑架故作轻松地询问刽子手:"你肯定这玩艺结实吗?"于是引起轰笑。因此黑色幽默又被称为"绞刑架下的幽默",也可意译为"大难临头的幽默"。此外,它还被称为"病态幽默"、"黑色喜剧"、"绝望喜剧"等。"黑色"含有绝望、痛苦、恐怖和残酷告的意思。"黑色幽默"与传统正常的幽默区别很大:传统幽默的思想基础是乐观主义的,人们相信善最终能战胜恶,引发轻松、欢快、明朗的笑;黑色幽默的思想基础却是悲观主义的,既然面对的是死亡、是荒诞,那只能痛极而笑,化痛为笑,只能不以为然地拿痛苦开玩笑,以喜剧的方式去表现悲剧的内涵,从而酿就了苦涩阴郁的笑。

主要内容

黑色幽默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它的主要内容在于表现世界的荒谬。所不同的是黑色幽默作家更加消极悲观,他们否定个人选择积极行动的可能性。面对荒诞,唯一可做的事仅仅是玩世不恭地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以便暂时舒缓一下痛苦不堪的心情。正因为他们以幽默的人生态度与惨淡的现实拉开了距离,所以一改以往荒诞文学作家的惊愕、困惑、愤闷的心态,而是把荒诞当做一种合理的存在,然后进行从容地描绘,在绝境中保持心理平衡。

黑色幽默素有"荒诞小说"之称,也是采用荒诞的形式去表现荒诞的内容。作家抛弃了传统小说的叙事原则,打破一般语法规则,采用夸张、悖论、反讽的手法和克制性冷漠的叙述进行创作。场景奇异超常、情节散乱怪诞、人物滑稽可笑、语言睿智尖刻。以喜写悲,成就蜚然。

作家作品

黑色幽默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海勒(Joseph_Heller)的《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出了毛病》(1974)、《像高尔基一样好》(1979),库尔特·冯尼古特的《猫的摇篮》(1963)、《第五号屠场》(1969)、《顶呱呱的早餐》(1973),托马斯·品钦的《V》(1963)、《万有引力之虹》(1973),约翰·巴思的《烟草经纪人》(1960)、《牧羊童贾尔斯》(1966),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1967)、《亡父》(1975)。此外,法国作家博里斯·维昂里也被认为是黑色的幽默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回忆》运用幽默的笔调描写主人公的跳楼自杀。一个弃世轻生的人轻盈得像只鸟儿飞离耸入云端的大厦顶层,"空气在他耳畔欢唱"。作家荒诞地极大延长了他的坠楼时间,插入了意识流式的回忆。此君美哉悠哉,飘飘欲仙,每下降一层就尽情欣赏玻璃窗内或公开、或隐蔽的、妙不可言的情景,他还和一妙龄美女共饮美酒。他回忆完了一生,淡忘了死亡,最后坠落街头,摔成了一个"红色的美杜萨"。作者以调侃的态度人死亡中找到幽默,是以喜写悲的典型。

《猫的摇篮》

冯内古特的《猫的摇篮》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之一。其背景是个虚构的岛国"山洛伦佐"。此国的统治者是宗教领袖博克侬和政治领袖、暴君麦克凯布,他们两人表面上势不两立,实际上互相利用,根本目的是要把社会推入巨大的恐怖之中。书中到处都有自相矛盾、违反学理的幽默,如博克侬填写表格时,在"业余活动"一栏里填写的是"活着",而在"主要职业"下面填写的却是"死亡"。再如书中的一个人物卡尔斯,在回忆他的父亲、一位为人类造福的科学家时,这样写道:"父亲在工作的时候通宵不睡,我们唯一能做的事就是能找到一个活人治疗一下,可是走过一张床又一张床,我们年到的都是死人。于是父亲咯咯地笑起来了,当他用电筒上上下下地照着外面堆的那些死人时,他越发咯咯地笑个不停。"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最大的笑声是建筑在最大的失望和最大的恐惧之上"的最好的注脚。小说还表露出作者对科学进步的否定的态度,最伟大的发明"九号冰"却成为毁灭人类的祸首。

《V》

品钦的小说《V》中有两个场景:一是地面上的"海员酒吧",这里充斥着醉生梦死的海员和放浪形骸的妓女;另一个场景是肮脏的下水道,一位牧师怀着虔诚的心情钻到这里给老鼠布道,一个中年人穿过下水道,寻找母亲和自己的生活道路。地面酒吧本是人类正常的活动场所,但人们却在里面干着乌七八糟、非正常的勾当;人不可能钻到下水道里生活,但人们却在地下寻找上帝、寻找自我、寻找正常的生活。作者运用标准的结构上的反讽手法,来发掘荒诞之中的幽默。

《万有引力之虹》

《万有引力之虹》是品钦的另一部力作。题目是以虹来描状导弹动运行的轨迹。德军用V-2导弹袭击伦敦,它油落的地点总是同一美军情报官发生性行为的地方相吻合;后该军官被派往德国调查导弹的秘密,发现主持制造导弹的德国军官是个性变态者,他把情欲铸进了导弹,情欲与科学一起造成了人类的毁灭,两者都意味着死亡。品钦对科学也是持否定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