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红颈苇鹀指名亚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红颈苇鹀指名亚种

来自 动物界 的图片

中文学名:红颈苇鹀指名亚种

拉丁学名:Emberiza

yessoensis yessoensi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鹀科

属:鹀属

种:红颈苇鹀

亚 种:红颈苇鹀指名亚种

命名者及时间:Swinhoe, 1874

英文名称:Ochre-rumped Bunting

红颈苇鹀指名亚种(学名:Emberiza yessoensis yessoensis )属小型鸣禽。形态和大小与苇鹀近似,其区别处在于头和喉部黑色,颈和翕呈栗红色。一般主食植物种子。喙为圆锥形,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体羽似麻雀,外侧尾羽有较多的白色。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种子、少量米粒、一些豆科植物种子和大量的鳞翅目昆虫幼虫、鞘翅目昆虫及淡水螺为食。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主要分布在日本的中部或南部。 [1]

红颈苇鹀指名亚种外形特征

红颈苇鹀指名亚种 体长约15厘米,是一种体型略小的鹀。繁殖期雄鸟头黑,似芦鹀及苇鹀,但无白色的下髭纹,腰及颈背棕色。繁殖期雌鸟似雄鸟,头部图纹似雌芦鹀但区别为下体较少纵纹且色淡,颈背粉棕色,头顶及耳羽色较深。

非繁殖期雄鸟似雌鸟但喉色深。雌性成鸟夏羽色似雄鸟,但头部黑褐而具锈栗色斑纹;眉纹宽,黄白色;颏和喉黄白色,颧纹黑色。雄性成鸟冬羽,头和上体的栗色羽缘特别发达,部分遮盖头和背面的黑色,使上体呈浅栗色;颏和喉的黑色部分具棕灰色羽缘。

虹膜褐色;嘴黑褐色,雌鸟的上嘴角褐,下嘴肉黄色;脚赤褐色。

红颈苇鹀指名亚种栖息环境

栖于芦苇地及有矮丛的沼泽地以及高地的湿润草甸。越冬在沿海沼泽地带。多生活在长着各种柳丛、小灌丛和水草的沼泽地和附近生长着各种各样草丛的地方,尤喜生活在草甸等处;也见活动于洮儿河北岸长有水蒿、小叶蒿和苔草的月亮泡草甸中。

红颈苇鹀指名亚种生活习性

多成对活动,常见雄雌鸟互相追逐,并常见雄鸟在固定巢区鸣叫。鸣叫时站在柳条或蒿草尖上,以早晨鸣唱最烈。鸣声尖锐,单调而重复,在百米之内均能听到。鸣声为简短的啾啾声常有短促颤音。叫声为短促的tick。飞行时发出bschet叫声,似芦鹀。

性极机警,遇人立即飞出或隐藏于灌丛中。繁殖期食物主要是禾本科植物种子、少量米粒、一些豆科植物种子和大量的鳞翅目昆虫幼虫、鞘翅目昆虫及淡水螺等。

红颈苇鹀指名亚种分布范围

指名亚种产地主要分布在日本的中部或南部(本州的中部或北部,九州),在日本南部和韩国越冬。

红颈苇鹀指名亚种繁殖方式

5月中旬开始筑巢,巢建于塔头草甸的水蒿和苔草基部。巢底部呈半卧地式。巢较隐蔽,如果不遇雌鸟从巢中飞出,很难发现。巢呈碗状,由小叶草干茎或蒿干及马尾构成。

5月下旬至6月上旬产卵。每窝产卵5枚,卵椭圆形,呈石板青色,上具紫褐色点斑和细纹。雌鸟孵卵时,雄鸟在其附近鸣叫。孵卵期约为15天左右。留巢期为16天左右。

红颈苇鹀指名亚种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近危(NT)。

参考来源

  1. 红颈苇鹀指名亚种,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