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米蘭大教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米蘭大教堂是意大利著名的天主教堂,又稱「杜莫主教堂」、多魔大教堂,位於意大利米蘭市,是米蘭的主座教堂,也是世界五大教堂之一,規模居世界第二。於公元1386年開工建造,1500年完成拱頂,1774年中央塔上的鍍金聖母瑪麗亞雕像就位。1965年完工,歷時五個世紀。不僅是米蘭的象徵,也是米蘭市的中心。拿破崙曾於1805年在米蘭大教堂舉行加冕儀式。

教堂規模

  1. 米蘭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築,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之一,規模雄踞世界第二,是僅次於梵蒂岡聖彼得教堂,也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教堂之一。坐落於米蘭市中心的大教堂廣場,教堂長158米,最寬處93米。塔尖最高處達108.5米。總面積11700平方米,可容納35000人。米蘭大教堂在宗教界的地位極其重要,著名的《米蘭赦令》就從這裡頒布,使得基督教合法化,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在這裡達芬奇·布拉曼特曾為他畫過無數設計草稿,為使得大教堂更加壯麗。拿破崙曾在這裡加冕,達芬奇為這座建築發明了電梯。米蘭大教堂也是世界上雕塑最多的建築和尖塔最多的建築,被譽為 大理石山。米蘭大教堂也是天主教米蘭總教區的主教堂,米蘭教區則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區。米蘭大教堂不僅僅是一個教堂,一棟建築,他更是米蘭的精神象徵和標誌,也是世界建築史和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蹟。[1]
  2. 意大利米蘭大教堂是歐洲中世紀最大的教堂,可供4萬人舉行宗教活動。它始建於公元1386年,到公元1485年才完成。這座教堂全由白色大理石築成,大廳寬達59米,長130米,中間拱頂最高45米。教堂的特點在它的外形。尖拱、壁柱、花窗欞,有135個尖塔,像濃密的塔林刺向天空,並且在每個塔尖上有神的雕像。教堂的外部總共有2000多個雕像,甚為奇特。如果連內部雕像總共有6000多個雕像,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因此教堂建築格外顯得華麗熱鬧,具有世俗氣氛。這個教堂有一個高達107米的尖塔,出於公元15世紀意大利建築巨匠伯魯諾列斯基之手。塔頂上有聖母瑪利亞雕像,金色,在陽光下顯得光輝奪目,神奇而又壯麗。

歷史沿革

  1. 米蘭始建於公元前4世紀,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到公元395年,成為西羅馬帝國的教城。
  2. 米蘭是中世紀早期意大利境內興起的獨立的城市共和國之一.公元1158年和1162年在同神聖羅馬帝國的兩次戰爭中,整個米蘭城幾乎全部毀壞,斷垣殘壁,滿目瘡痍。到了14世紀後半葉,米蘭又成了米蘭國的首都。公元1796年,米蘭城被拿破崙占領,次年被建為米蘭共和國的都城,一直到公元1861年併入意大利王國。
  3. 米蘭是意大利的第一大都會,倫巴第大區的首府,米蘭省的省會,全國最重要的經濟中心,有「經濟首都」之稱,也是藝術的搖籃和許多天才人物的故鄉,更是一種意大利特有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故鄉,因此被認為是意大利最重要的城市。市區面積200平方公里,人口約235萬,海拔122米,大都會區人口755萬,建成區面積2000多平方公里,是歐洲最大的都會之一。處於阿爾卑斯山前的波河平原,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4. 據記載,高盧人於公元前六百年左右來到這裡,建立居民中心,後成為凱爾特人首府。
  1. 羅馬人對這一中心很感興趣,於公元234年占領了米蘭並駐紮軍隊,米蘭在軍事、政治和經濟上迅速發展,成為[[西羅馬帝國科西米亞諾皇帝的宮廷所在地。公元313年,君士坦丁皇帝在此頒布赦令,使基督教會合法話,這一著名的《米蘭赦令》在基督教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羅馬帝國滅亡之後,米蘭被外族占領,直到公元十二世紀才獲得自治權,此後被維斯孔蒂等家族統治多年。文藝復興時期,這一家族請來了達·芬奇等著名人文主義者,使這裡的藝術、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米蘭成為重要藝術中心。約十六世紀中期之後,米蘭又被法國和西班牙、奧地利等占領,拿破崙就是於1805年5月26日在米蘭加冕的。米蘭人民進行了長期艱苦的反抗外國占領的鬥爭,與1847年底起義,1848年3月19日至23日進行了激烈的戰鬥,趕跑了奧地利統治者,成立了臨時政府,後於1859年加入意大利王國。二戰中,米蘭一度被德國占領,1945年4月25日,以米蘭為首的意大利北方一百多個城市同時起義,趕跑了德國占領軍,米蘭重新回到人民手中。
  2. 戰後,米蘭在意大利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工業發展迅速,與都靈、熱那亞一起組成「工業三角地帶」,帶動了全國的經濟發展。米蘭的工業門類齊全,有汽車、飛機、摩托車、電器、鐵路器材、金屬製造、紡織服裝、化工、醫藥、食品等,商業、金融業也十分發達,是意大利最重要的金融中心。有全國最大的批發市場和證券交易所。米蘭也是意大利北方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公路四通八達,鐵路連接26條路線。這裡也是全國的重要文化中心,有聖心天主教大學、國立米蘭大學、博科尼商業大學、米蘭工學院、音樂學院以及費米核研究院等研究機構。有很多博物館、圖書館、擋案館、影劇院、體育館和體育賽場的文化體育設施。很多大公司的總部也設在米蘭。

教堂歷史

  1. 米蘭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築,有「米蘭的象徵」之美稱。主教堂始建於1386年,由米蘭望族吉安·維斯孔蒂主持奠基。1500年完成拱頂,1774年中央塔上的鍍金聖母瑪麗亞雕像就位。1813年教堂的大部分建築完工。1897年最後完工,歷時五個世紀。1805年拿破崙曾在米蘭大教堂舉行加冕儀式。至1965年教堂正面最後一座銅門被安裝,才算全部竣工。
  2. 1386年,在米蘭的第一位公爵吉安·加萊亞佐·維斯孔蒂(Galeazzo Visconti Ⅲ)慫恿下,這座教堂開始興建,各國工程師紛紛設計方案。吉安·加萊亞佐·維斯孔蒂希望這一舉措能感動上帝.賜他一個男性繼承人。上帝施恩於他,可就在15世紀早期,維斯孔蒂的後代——殘暴的喬瓦尼·馬里亞在上台後不久就遭暗殺。
  3. 這一建築工程持續了約5個世紀,完工前的裝飾潤色是於1809年根據拿破崙的命令完成的。1577年完成了初步的建築,開始供信奉天主教人士參拜。
  4. 1897年最後完工,歷時五個世紀。
  5. 米蘭大教堂雖經多人之手,但始終保持了「裝飾性哥特式」的風格。教堂建成後,內部又陸續增建了不少附屬物,直到19世紀末才最後定型。不久,維修工程也開始進行,1935年進行了大規模維修,二戰後對1943年遭受轟炸的損毀處進行了修建,此後又更換了地板,維修了堂內的12根大型直柱。20世紀80年代中期最後完成維修工程。

建築風格

  1. 米蘭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歷經六個世紀才完工,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建築師先後參與主教堂設計,匯集了多種民族的建築藝術風格。十二到十五世紀,哥特式建築風格在歐洲正流行,所以奠定了這座建築的哥特式風格基調,在內部裝飾上,由於十七、十八世紀巴洛克風格在歐洲的興起,因此也融入了巴洛克風格。因此,它的建築風格包含了哥特式、新古典式、新哥特式(又稱巴洛克式),米蘭大教堂雖經多人之手,但始終保持了「裝飾性哥特式」的風格。
  2. 教堂的建築風格十分獨特,上半部分是哥特式的尖塔,下半部分是典型的巴洛克式(Baroque)風格,從上而下滿飾雕塑,極盡繁複精美,是文藝復興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築物。
  3. 米蘭大教堂在裝飾及設計方面,顯得相當細膩,極富藝術色彩,整個教堂本身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藝術品。
  4. 雕刻和尖塔是哥特式建築的特點之一,米蘭大教堂可以說是把這個特點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了。外部的扶壁、塔、牆面都是垂直向上的垂直劃分,全部局部和細節頂部為尖頂,整個外形充滿着向天空的升騰感,這些都是哥特式建築的典型外部特徵。教堂內外牆等處均點綴着聖人、聖女雕像,共有6000多座,僅教堂外就有3159尊之多。教堂頂聳立着135個尖塔,每個尖塔上都有精緻的人物雕刻。

建築外觀

  1. 米蘭大教堂整個外觀極盡華美,主教堂用白色大理石砌成,是歐洲最大的大理石建築,有「大理石山」之稱,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稱之為「大理石的詩」。 整個建築呈拉丁十字形,長度大於寬度。
  2. 米蘭大教堂也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整座教堂共有大理石雕像6000多座,3159座位於建築外部,其中2245尊是外側雕刻,雕像的主題多為聖經故事等宗教題材,各種雕像千姿百態。教堂外部還有96個怪獸形排水口,每個轉角處的怪獸都各不相同。整個建築外部分布着雕刻精美的窗花格,全長約半英里(1公里)。
  3. 教堂正面被6個巨大方柱分隔出五扇銅門,完成於1896年至1965年,每座銅門上分有許多方格,每個方格內雕刻着教堂歷史、神話與聖經故事。左邊第一個銅門於1948年完成,表現的是君士坦丁皇帝的法令;第二個銅門是1950年所作,講述的是聖·安布羅吉奧的生平。第三個最大的銅門位於正中,是1906年完成,重37噸,描繪的是聖母瑪麗亞的一生。第四個銅門是在1950年完成的,講的是從德國皇帝菲德烈二世滅亡到萊尼亞諾戰役期間米蘭的歷史。第五個銅門1965年完成,表現的是從聖·卡羅·波羅梅奧時代以來大教堂的歷史。 正面的方石柱上刻有幾十幅大型浮雕和上百個人物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