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第47屆奧斯卡金像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第47屆奧斯卡金像獎
  奧斯卡獎盃

第47屆奧斯卡金像獎[1]於1975年4月9日在美國加州洛杉磯音樂中心(L.A. County Music Center)舉行。主持人: 約翰尼·卡森(Johnny Carson)。最佳女主角獲得者艾倫·波士汀(Ellen Burstyn)沒有出席頒獎典禮,由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替她領獎。最佳男配角獲得者羅伯特·德尼羅(Robert De Niro)沒有出席頒獎典禮,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替他領獎。

關於奧斯卡金像獎

自第一屆以來,除1930年和1933年以外,奧斯卡金像獎都是每年舉行一次。規定每年3月左右對上一年度的影片和演職員進行評獎。評選和頒發獎由學院組織專門的管理委員會主持。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頒獎儀式始終是美國好萊塢的一個盛大節日。世界好多國家都通過電視台轉播大會盛況。

獎項分布

頒發的獎項有23個,其中除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之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等等。此外,還有給那些在 電影界做出巨大成績的老演員 和老電影工作者的"特別獎"和一定數量的補充獎。 直到1931年,有個新來的學院女秘書看到這尊銅像,驚呼使她想起了叔叔奧斯卡,一位記者立即把她的話報道出去。從此,人們便把這個人像稱為"奧斯卡"。奧斯卡金像獎也因此得名。

獎盃設計

奧斯卡金像由學院早期成員之一賽德里克-吉本斯設計。他在一次宴會上,在桌布上描繪出了金像的草圖,並最終由洛杉磯著名藝術家喬治-斯坦利雕刻而成。第一尊金像於1929年5月16日頒發。每尊金像均為合金鑄成,再鍍以24K純金。金像高13.5英寸(約34.3厘米),重8.5磅(約3.8公斤),造型為一名手拄長劍的武士站在電影膠片盤上,片盤上的五條輪輻象徵着學院最初的五個部分:演員、導演、製作人、技師和劇作者。所有的金像均由芝加哥R.S.歐文斯公司鑄造。奧斯卡獎這個別稱從何而來已無法考證,最普遍的說法是學院圖書館館員、後任學院執行主管的瑪格麗特-哈里克(Margaret)1931年時曾說這尊金像很像她的奧斯卡叔叔,於是記者和學院的成員們開始以這個名字稱呼它。1934年,華特·迪士尼在領獎時引用了這個名字,由此奧斯卡獎這一別稱日漸被人們所熟悉。但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一直到1939年才開始正式使用這個名字。


頒獎會場

柯達劇院(Kodak Theatre)位於好萊塢大道 (Hollywood Blvd.)上,2001年11月9日啟用,是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的舉行地點,在2002年開始成為奧斯卡的永久頒獎地。

柯達劇院,可容納3,400名觀眾,設有全美國一個最大的舞台,有120呎寬,75呎深。舞台後的記者室可容納多達1,500名記者。劇院由柯達公司贊助7500萬美元建成,並獲此冠名權。

劇院現由洛杉磯市擁有,並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向市政府租用,以舉行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柯達劇院的入口擺放有柱裝飾,展示自1928年至今所有奧斯卡金像獎得獎人的名字,亦預留位置予未來的得獎人。

在其他時間,柯達劇院則供舉辦演唱會等表演,及其他種類的頒獎禮。

獲獎及提名名單

獎項 獲獎人 / 獲獎影片 提名名單
最佳影片 《教父II》 《唐人街》、《對話/竊聽大陰謀》、《連尼傳》、《火燒摩天樓/沖天大火災》
最佳男主角 阿爾特·卡尼《老人與貓》 阿爾伯特·芬尼《東方快車謀殺案》、達斯汀·霍夫曼《連尼傳》、傑克·尼科爾森《唐人街》、阿爾·帕西諾《教父II》
最佳女主角 艾倫·波士汀《再見愛麗斯/曾經滄海難為水》 黛漢恩·卡羅爾《克勞丁》、費·唐娜薇《唐人街》、瓦萊麗·珀賴因《連尼傳》、吉娜·羅蘭茲《受影響的女人/權勢下的女人》
最佳男配角 羅伯特·德尼羅《教父II》 李·斯特拉斯伯格《教父II》、邁克爾·V·格佐《教父II》、傑夫·布里奇斯《霹靂炮與飛毛腿》、弗雷德·阿斯泰爾《火燒摩天樓/沖天大火災》
最佳女配角 英格麗·褒曼《東方快車謀殺案》 塔里亞·希雷《教父II》、戴安·拉德《再見愛麗斯/曾經滄海難為水》、馬德琳·卡恩《閃亮的馬鞍》、瓦倫蒂娜·格特斯《日以繼夜/戲中戲》
最佳導演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教父II》 約翰·卡薩維茨《受影響的女人/權勢下的女人》、鮑勃·福斯《連尼傳》、弗朗索瓦·特呂弗《日以繼夜/戲中戲》、羅曼·波蘭斯基《唐人街》
最佳原創劇本 《唐人街》 《老人與貓》、《日以繼夜/戲中戲》、《對話/竊聽大陰謀》、《再見愛麗斯/曾經滄海難為水》
最佳改編劇本 《教父II》 《新科學怪人/年輕的科學怪人》、《東方快車謀殺案》、《連尼傳》、《學徒》
最佳攝影 《火燒摩天樓/沖天大火災》 《東方快車謀殺案》、《連尼傳》、《大地震》、《唐人街》
最佳藝術指導/道具布景 《教父II》 《火燒摩天樓/沖天大火災》、《世界最高的島嶼》、《大地震》、《唐人街》
最佳服裝設計 《了不起的蓋茨比》 《東方快車謀殺案》、《教父II》、《黛絲·米勒》、《唐人街》
最佳音效 《大地震》 《新科學怪人/年輕的科學怪人》、《火燒摩天樓/沖天大火災》、《對話/竊聽大陰謀》、《唐人街》
最佳電影剪輯 《火燒摩天樓/沖天大火災》 《最長的一碼》、《大地震》、《唐人街》、《閃亮的馬鞍》
最佳原創歌曲 「We May Never Love Like This Again」《火燒摩天樓/沖天大火災》 「Wherever Love Takes Me」《鐵金剛猛破黃金黨》、「Little Prince」《小王子》、「Blazing Saddles」《閃亮的馬鞍》、「Benji's Theme (I Feel Love)」《狗偵探》
最佳改編配樂 《了不起的蓋茨比》 《魅影天堂》、《小王子》
最佳原創配樂 《教父II》 《火燒摩天樓/沖天大火災》、《長腿人》、《東方快車謀殺案》、《唐人街》
最佳動畫短片 《星期一閉館》 《小熊維尼與跳跳虎》、《下一個航程》、《飢餓》、《離群索居的家庭》
最佳真人短片 《獨眼人是國王》 《小提琴》、《地球海洋》、《音樂會》、《攀登》
最佳紀錄短片 《禁止的事》 《瑜珈》、《約翰·繆爾的高山》、《探索》、《荒野之外的城市》
最佳紀錄長片 《心靈與智慧》 《野生動物和勇敢者》、《第81次不幸》、《向現代藝術致敬》、《安東尼亞:一個女人的畫像》
最佳外語片 《阿瑪珂德/當年事》意大利 《休戰》阿根廷、《拉孔布·呂西安》法國、《洪水》波蘭、《貓的遊戲》匈牙利

最佳影片

《教父2》[2]是派拉蒙影業公司出品的一部黑幫片。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阿爾·帕西諾、羅伯特·德尼羅、羅伯特·杜瓦爾、黛安·基頓等主演。1974年12月12日影片在美國上映。 該片主要講述了第二代教父邁克爾·柯里昂的奮鬥歷程,同時影片也回憶了第一代教父維多·柯里昂創業的艱辛。1975年該片在第47屆奧斯卡獎上獲得了11項提名並最終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6項獎項 ,成為首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續集電影 。

劇情簡介

在西西里,少年時代的維托為報父仇(羅伯特·德尼羅飾),襲擊了當地黑手黨首領唐·喬奇。在母親的掩護下,維托得以逃脫,並來到了美國。這已經是1901年的事了,第二代教父邁克爾·柯里昂(阿爾·帕西諾飾)回憶起父親的青年時代,不由得深深感到了創業的艱辛。邁克和妻子凱(黛安·基頓飾)為兒子托尼舉行了聖餐儀式和慶祝活動。但就在當夜,邁克爾遭到了襲擊。面對接管家族後所遇到的種種困難,邁克爾又回憶起了父親唐·維托到美國後的「奮鬥」歷程。邁克爾一步步進行着復仇。同時他也在不斷拓展家族的勢力。通過與吉爾參議員勾心鬥角的明爭暗鬥,邁克爾終於又控制住了一家大飯店,並開展了賭博生意。就在邁克爾擴大家族的勢力時,一名叫羅斯(李·斯特拉斯伯格飾)的黑道人物又闖了進來,企圖占領邁克爾的地盤。雙方在暗地裡展開了較量。邁克爾不滿足於在國內已有的勢力,他的手又伸到了古巴。然而革命的爆發卻使他的計劃受到了嚴重的挫折。   羅斯收買了邁克爾的哥哥弗雷多(約翰·凱澤爾飾)為他提供情報,企圖暗殺邁克爾。但邁克爾也已對羅斯採取了暗殺行動。邁克爾含淚處置了弗雷多,卻不禁回憶起當年父子兄弟間其樂融融的情景。邁克爾的不法行為終究為他招來了麻煩。政府展開了對他的調查。邁克爾受到了一系列的指控。然而藉助權術,邁克爾又一次轉危為安,逃脫了法律的制裁。   邁克爾成功地對付了政府的調查,但他的妻子凱卻再也受不了這種充滿了暴力、暗殺和罪惡的生活。她去做了人工流產,含淚離開了邁克爾。親人的離去和兄長的背叛使邁克爾深受打擊。金錢和權勢並未給邁克爾帶來幸福。他孤獨地坐在湖邊的住宅外,茫然地望着遠方 [3] 。

角色介紹

邁克爾·柯里昂 演員 阿爾·帕西諾 柯里昂家族的新任首領,第二任黑手黨「教父」。邁克繼承了他父親維托沉着、冷靜、精明、堅強的性格,從而帶領家族走向輝煌,但他與父親為人處世的風格截然不同。維托依靠幫助弱小者而贏得尊重,邁克則認為父親的做法有點過時。也許邁克比維托更有黑社會頭腦,但在家庭生活遠不如維托幸福。

維托·柯里昂 演員 羅伯特·德尼羅 第一任「教父」。少年時代生活在西西里,父兄皆為當地黑手黨首領所殺,後逃到美國經歷艱辛建立起柯里昂家族的黑手黨帝國。為人紳士,不輕易發怒,卻自有懾人的威嚴,令人不敢正視。

弗雷多·柯里昂 演員 約翰·凱澤爾 老教父維托·唐·科萊昂的二兒子,第二任黑手黨「教父」邁克·柯里昂的哥哥,為人性格懦弱、沉迷女色,不受重視。

湯姆·哈根 演員 羅伯特·杜瓦爾 老教父收養的孤兒,與邁克情同手足,在柯里昂家族擔任顧問的角色,為人冷靜理智,是柯里昂家族深為仰賴的軍師。

凱·亞當斯 演員 黛安·基頓 邁克的大學同學,後來成為他的妻子,並生下一子安東尼。她相當於整個柯里昂家族中的「外來者」。

幕後花絮

馬龍·白蘭度本來被認為是在這部電影結尾閃回部分最主要的客串演員,但鑑於派拉蒙在拍攝《教父》第一集中對待他的方式,他拒絕了哪怕只有一天的拍攝請求。 科波拉原本計劃在最後一幕拍攝邁克與他十八歲的兒子安東尼的鏡頭,然而當天拍攝時間過晚光線過暗,這一幕沒有拍成。 維托里奧·斯托拉羅拒絕了擔任該片攝影師的邀請,因為他覺得這部電影不可能超過《教父》第一集。 德尼羅的台詞基本為意大利西西里語。 李·斯特拉斯伯格在拍攝期間染上疾病,因此劇本做出修改,將海曼的角色改成了一個虛弱的老人。 海曼·羅斯是以真實的猶太黑幫分子梅耶·蘭斯基為原型,他是猶太幫的教父。影片上映之後,他打電話給斯特拉斯伯格,「你為何不把我演得更值得同情一些?畢竟我現在當上祖父了。」 詹姆斯·坎要求他在片尾閃回部分扮演桑尼·克里尼,而且獲得的報酬應該和他在第一部電影中的一樣。結果他如願以償了。

獲獎記錄

基本信息

時間 獎項名稱 獲獎/提名 獲獎方
1975年
第32屆美國金球獎劇情類最佳男主角 提名 阿爾·帕西諾
第32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導演 提名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第32屆美國金球獎最佳編劇 提名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馬里奧·普佐
第32屆美國金球獎最佳新人 提名 李·斯特拉斯伯格
第32屆美國金球獎最佳電影歌曲 提名 尼諾·羅塔
第32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影片 提名 《教父2》
1976年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 獲獎 《教父2》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 獲獎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改編劇本 獲獎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馬里奧·普佐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 獲獎 羅伯特·德尼羅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藝術指導 獲獎 迪安·塔沃拉里斯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配樂 獲獎 尼諾·羅塔 、卡邁恩·科波拉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 提名 阿爾·帕西諾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 提名 Michael V. Gazzo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 提名 李·斯特拉斯伯格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女配角 提名 塔莉婭·夏爾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服裝設計 提名 Theadora Van Runkle
第29屆英國學院獎最佳男主角 獲獎 阿爾·帕西諾
第29屆英國學院獎最佳剪輯 提名 Peter Zinner 、 Barry Malkin
第29屆英國學院獎最佳電影音樂 提名 Nino Rota
第29屆英國學院獎最有前途新人主演 提名 羅伯特·德尼羅
1998年 AFI百年百大電影32位 獲獎 《教父2》
2003年 AFI百年百大英雄與反派11位 獲獎 Don Michael Corleone
2005年 AFI百年百大電影台詞58位 獲獎 《教父2》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因為《教父》第一集取得了成功,讓導演科波拉贏得了投資人和觀眾的雙重認可。於是在1974年,科波拉與《教父》的原作者普佐再次合作,改編和拍攝了《教父2》。在劇本創作過程中,普佐與科波拉就邁克是否應該殺

死弗雷多存在很大争议,最终科波拉同意了普佐的观点,但条件是迈克必须等到他母亲过世之后才能这样做。在电影开拍前,电影公司的人和科波拉就电影的名字争论不休,电影公司的人觉得如果叫《教父》续集会让观众感到困惑,所以最后就取名《教父2》  。

演員陣容

《教父2》的男一號邁克爾·柯里昂仍然由在《教父》第一集中扮演該角色的阿爾·帕西諾飾演。羅伯特·德尼羅在《教父》第一集中試鏡時扮演了一個小角色,當導演弗朗西斯·科波拉在為《教父2》尋找演員時,他看到了羅伯特·德尼羅主演的電影《窮街陋巷》,於是決定德尼羅應該在這部電影裡擔當主演。李·斯特拉斯伯格在出演《教父2》之前已經隱退多年,但是阿爾·帕西諾同科波拉的父親卡米恩·科波拉說服了他再次出山 。

碟片發行

2008年,在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和攝影師戈登·威利斯的指導下,由Film Preserve公司的電影修復師羅伯特·A·哈里斯監修一年多而完成的《教父:科波拉修復版》四碟藍光碟得以發行。

國內評價

相比《教父》第一集,《教父2》的劇情敘事相對緩慢,不以故事的精彩激烈博喝彩,而是通過細膩的人物心理描寫和巧妙獨到的敘事安排贏得人們的尊重。因而從根本上來說,《教父2》更像是一部心理片。在影片200分鐘的篇幅里,導演想要表達的東西太多,又不希望表達的太表面,因而劇情稍顯拖沓,卻能在緩慢中見真功夫。為了保持整部電影的基調,導演甚至不惜拋棄一些吸引眼球的暗殺、血腥場面,把暴力的因素壓縮到極有限的部分,與《教父1》大氣緊張的氣氛大相徑庭(新浪網評) 。 《教父2》以第二代教父麥克·克里昂的奮鬥史為主線,並在這條主線延續的同時,不斷插入第一代教父維托·克里昂的奮鬥史作為影片的副線。影片以現實與回憶交織的手法對兩代教父的性格進行了對比。而這種有歷史淵源的人物品格的描寫,也使得影片主人公的形象更具深度:維托·克里昂熱愛他的家人,他變成小偷是被朋友設計,暗殺佛羅齊是不滿他貪得無厭欺壓同胞,甚至被逼去為寡婦向房東說情也是自掏腰包幫助人。因此維托·克里昂崛起成為教父完全是因為膽識過人,得道多助;而相對的麥克·克里昂想將黑道生意合法化,自始至終狠厲殘暴。他對身邊每一個人都懷疑,只相信自己;而對於自己的妻子凱,他也完全沒有愛情存在,夫妻之間只有主人和奴隸式的命令關係。色厲內荏的麥克·克里昂,為了維持他的教父地位而不惜把一切的異己剷除,包括他最親密的家人,最終他成功了,但代價是孤獨的痛楚(新浪網評) [。

國外評價

片中與麥克·柯里昂的掌權上位並排呈現的是對他父親維多青年時代的倒敘。這些發生在西西里和舊時紐約的片段,採用了描述年輕人奮鬥歷程的傳統模式,展示了黑手黨之道是如何注入柯里昂家族血脈之中的。要幹大事就必須採用殺人手段,溫情脈脈的面紗也無法掩蓋這一點。科波拉或多或少弱化了影片中一些場景的野蠻和暴力。比如年輕時的維多擊斃紐約黑幫頭目的那場戲,鏡頭通過維多的視角拍攝,並跟隨他翻越一個個屋頂、跟蹤對手,然後又成功地逃脫。此時觀眾的視點與電影融為一體,從而創造出一種身臨其境的現場感。 《教父2》中關於麥克的部分因其故事情節跌宕起伏而抓住了觀眾的心。影片充分展示了麥克在壓力下的崩潰。不少觀眾還記得他年輕時候是一名驕傲的戰爭英雄、成功的大學生,想要過一種正當合法的生活。然而,在他與凱結婚的當日,妻子最先開始認識到柯里昂家族的掌控範圍無所不包,就像蠶繭一樣令人窒息。永遠會有一些事情她不會被告知、不會被信任。最終,麥克除了年邁的母親以外,已經沒有人可以傾訴和信任。在與母親那段專注而動情的談話中,麥克表現出來的絕望,為電影的最後一幕作了充分的註解。 相比於《教父》第一集,《教父2》中的配樂發揮了更大的作用。它那懷舊而感傷的旋律,令人想起一個已經逝去的年代,在人心中掀起了許多本不屬於這樣一個故事的情感波動;如果影片採用的是犯罪片的傳統配樂手法,觀眾則不會如此動感情。在《教父2》中,麥克·柯里昂失去了身上殘存的一點良知,變成一具失了魂的空殼,內心惶恐而又冷酷無情。如果說音樂喚起一種憐憫的話,那正是麥克的自我憐憫。如果尼諾·羅塔的配樂再跳動有力一點的話,觀眾就可能就會把麥克理解成電影 《疤面煞星》中托尼·蒙大拿那樣的角色。然而,影片哀傷的音樂產生了完全不同的效果,因為音樂在為感情推波助瀾中所起的作用,往往會比故事本身更為有力、更為微妙(美國影評人羅傑·伊伯特評)。

最佳男主角

阿特·卡尼[3](Art Carney,1918年11月4日—2003年11月9日),男,出生於紐約州芒特弗農,美國演員。作品有《度蜜月的人》《奇怪的夫婦》等。主要成就: 第47屆奧斯卡影帝。 活躍年代: 1939–1993。

演藝經歷

他開始在一個舞蹈團當滑稽演員,後來成為滑稽演員弗雷特·艾倫、埃德加·伯根和伯特·拉爾的助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挪威中彈負傷,傷愈後腿有點跛。返美後繼續舞台生涯,成為百老匯地位穩固的戲劇和喜劇演員,尤其在傑基·格利森的長劇《度蜜月的人》中飾演縫紉工埃德·諾頓,大受觀眾喜愛。 他生性憂慮,常想不開,加上飲酒過度,結果1960年只得中斷《奇怪的夫婦》一劇的演出,住進精神病院,但很快又重返舞台和電視,偶而也拍電影。 阿特·卡尼曾經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參加過著名的諾曼底登陸。他是活躍在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的影星,一生主演過25部影片和許多電視劇。中國觀眾比較熟悉,也是他最著名的影片就要數《老人與貓》了,這部影片還給他帶來過一座奧斯卡獎。 1975年,第47屆奧斯卡金像獎在最佳男主角評選中,56歲的阿特·卡尼以《老人與貓》奪魁。他爆出的這一大冷門,令人們大為吃諒。瞧瞧他的競爭對手吧:一位是在《唐人街》中扮演私人偵探的傑克·尼科爾森,一位是在《教父2》中扮演邁克爾·柯里昂的阿爾·帕西諾,一位是在《連尼傳》中扮演遭厄運的喜劇演員萊尼·布魯斯的達斯汀·霍夫曼,還有一位是在《東方快車謀殺案》中扮演偵探赫爾克里·波洛的阿爾伯特·芬尼。阿特·卡尼居然能挫敗美國影壇這四位實力雄厚的大明星,可見他塑造的這位憂傷的老年人是多麼成功傳神。 2003年11月9日,阿特·卡尼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他的發言人在星期二發布了這個消息,並稱當天還舉行了一個私人葬禮。這位名叫菲利普·阿培爾的發言人稱:「葬禮舉行得非常私人化,根據老人的遺願,沒有發任何形式的訃告。」

主要作品

幻影英雄LastActionHero(1993年)
凶火Firestarter(1984年)
摩天特遣隊Steel(1980年)
走路的風度Goinginstyle(1979年)
末期的表演LateShow,The(1977年)
凱瑟琳Katherine(1975年)
老人與貓HarryandTonto(1974年)
黃色香車YellowRolls-Royce,The(1964年)

最佳女主角

艾倫-伯斯汀[4],1932年12月7日出生於美國密執根州的底特律,兒時的她一開始學習舞蹈並在一個雜技團表演。後來她有機會成了一本平裝書的封面人物,並在蒙特利爾一家夜總會以"克里-弗林"的藝名表演舞蹈。1954年,她在電視台的「傑克-格利森專欄」擔任格利森女郎。到了1957年,她又以一個新的舞台名字"埃倫-麥凱莉"首次在百老匯露面,參加舞台劇《女性遊戲》的演出。

演藝經歷

艾倫·鮑斯汀1932年12月7日生於美國底特律市,在中產階級的愛爾蘭裔家庭成長,18歲即離家尋夢,先是在德州及紐約等地當模特兒,後來又在俱樂部里做過歌舞女郎。1957年終於打進百老匯舞台劇,又陸續在電視台和電影界獲得演出機會。以藝名「艾倫·鮑絲汀」闖星路,後又在里斯特拉斯堡門下學藝,1964年踏入影壇,1971年以《最後一場電影》嶄露頭角,此時她已是年近不惑。 1973年因出演了轟動一時的《驅魔人》而聲名鶴起,兩年後更以《再見愛麗絲》贏得奧斯卡影后殊榮,自此成為走紅二十多年的實力派女演員。2000年憑《夢之安魂曲》中不着痕跡的表演再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2001年,已70高齡的她仍被美國的《人物》雜誌評為全球最漂亮的50位人物之一 。

獲獎記錄

奧斯卡金像獎

▪ 2001   第73屆   最佳女主角   《夢之安魂曲》   (提名)    
▪ 1981 第53屆 最佳女主角 《復活》 (提名)
▪ 1979 第51屆 最佳女主角 《明年此時》 (提名)
▪ 1975 第47屆 最佳女主角 《再見愛麗絲》 (獲獎)
▪ 1974 第46屆 最佳女主角 《驅魔人》 (提名)
▪ 1972   第44屆   最佳女配角   《最後一場電影》   (提名)  
 

托尼獎

▪ 1975   第29屆   話劇類最佳女主角   《明年此時》   (獲獎)  
 

格萊美獎

▪ 1997   第39屆   最佳朗讀專輯[7]     《Grow Old Along With Me The Best Is Yet To Be 》   (提名)  
 

黃金時段艾美獎

▪ 2016   第68屆   劇情類劇集最佳客座女演員   《紙牌屋》第四季   (提名)  
  ▪ 2014 第66屆 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女配角 《閣樓之花》 (提名)
▪ 2013 第65屆 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女配角 《政治動物》 (獲獎)
▪ 2009 第61屆 劇情類劇集最佳客座女演員 《法律與秩序:特殊受害者》第十季 (獲獎)
▪ 2008 第60屆 劇情類劇集最佳客座女演員 《大愛》第五季 (提名)
▪ 2006 第58屆 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女主角 《哈瑞斯太太》 (提名)
▪ 1987 第39屆 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女主角 《霍爾馬克·霍爾名人堂電影》 (提名)
▪ 1981   第33屆   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女主角   《The People vs. Jean Harris》   (提名)
   

英國電影學院獎

▪ 1976   第29屆   最佳女演員   《再見愛麗斯》   (獲獎)    

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

▪ 2001   第58屆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女主角   《夢之安魂曲》   (提名)    
▪ 1982 第39屆 電視類-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女主角 《The People vs. Jean Harris》 (提名)
▪ 1979 第36屆 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女主角 《明年此時》 (獲獎)
▪ 1975 第32屆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女主角 《再見愛麗斯》 (提名)
▪ 1974 第31屆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女主角 《驅魔人》 (提名)
▪ 1972   第29屆   電影類-最佳女配角   《最後一場電影》   (提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