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筍夜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竹筍夜蛾 學名:Oligia vulgaris 類屬:鱗翅目 夜蛾科
形態特徵
(1)成蟲:體妊14~25毫米,翅展32~50毫米,體、翅棕褐色,前翅基部及頂角處各有一倒三角形深褐色大斑,內橫線、外橫線和亞外緣線隱約可見,後翅黃褐色。
(2)卵:近球形,長約0,8毫米,淡黃白色。
(3)幼蟲:體長30~45毫米,頭部橙紅色。體紫褐色、背線細,白色,亞背線較寬,白色,但在腹部第二節前半段短缺。
發生規律
一年發生1代,以卵在禾本科雜草枯葉的邊緣卷皺中越冬;翌年2月底開始孵化,此時竹筍尚未出土幼蟲即鑽入禾本科、莎草科雜草心葉中危害,引致枯心、白穗徵狀。幼蟲在草心中蛻皮2~3次,不再生長,至4月上、中旬竹筍出土,幼蟲即由雜草轉而蛀入筍中危害,先由筍尖小葉中蛀人,取食後再蛻一次皮,爬出小葉,轉入咬破筍籜蛀入筍內危害,如遇小竹筍籜較薄,可直接蛀人筍內。幼蟲在筍內蛀食18~25天老熟,筍小時可轉筍危害;至5月上、中旬老熟幼蟲爬出筍,鑽人疏鬆的土層中結薄繭化蛹,蛹期20~30天;成蟲 6月上、中旬羽化,成蟲夜間活動,有趨光性,當天或隔天交尾產卵,每雌產卵在380餘粒;卵產於禾本科雜草下部枯葉邊緣、葉卷內,即以卵越冬。故竹林雜草有無和多寡直接影響此蟲的發生。[2]
分布與危害
分布:河南、陝西、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雲南、重慶等地區。
危害對象:毛竹、淡竹、剛竹、紅竹、桂竹、哺雞竹、石竹、慈竹、苦竹、紫竹、油竹等竹類及禾本科、莎草科雜草。
危害徵狀:幼蟲蛀食竹筍,受害筍形成蟲退筍,不能成竹。少數成竹者也斷頭折梢,蟲孔累累,心腐質脆,影響觀賞和竹材質量。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受害筍清晨尖端無露珠,無光澤,俗稱「退筍」,可及早挖除,消滅筍內幼蟲。
(2)園藝防治:翻耕除草,消滅草上越冬的蟲卵,是防治此蟲的關鍵。
(3)物理防治:黑光燈誘殺成蟲。
(4)化學防治:儘量選擇在低齡幼蟲期防治。此時蟲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蟲的抗藥性相對較弱。防治時用45%丙溴辛硫磷(國光依它)1000倍液,或國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樂克(5.7%甲維鹽)2000倍混合液,40%啶蟲.毒(必治)1500-2000倍液噴殺幼蟲,可連用1-2次,間隔7-10天。可輪換用藥,以延緩抗性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