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平行宇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彗星來的那一夜》《蝴蝶效應》《銀河系漫遊指南》《奇異博士》等眾多燒腦科幻大片爭相借鑑的主題——平行宇宙!在另外某個星球、甚至某個不同的宇宙中,存在另外一個甚至無數個你,過着與現在完全不同的生活,在那裡,逝去的摯愛仍然還在,某個不可挽回的錯誤還未曾發生……
平行宇宙理論世界級研究權威——邁克斯•泰格馬克教授告訴我們,這一切都可能發生!蒼茫宇宙可分為四層多重宇宙,每一層多重宇宙又包含無數層平行宇宙。也就是說,所有已經發生的和即將可能發生的,都有可能在不同平行宇宙中重演!而生命、宇宙和萬物的終極問題的答案也隱藏其中!
在這場物理學和宇宙學的終極智力冒險中,邁克斯•泰格馬克教授從「實在是什麼」開始,從極大的尺度和極小的尺度開始,帶領讀者踏上了探索宇宙終極本質的神秘旅程,並得出了堪稱「驚世駭俗」的結論:宇宙不只是被數學所描述,宇宙本身就是數學!無論你能否接受他的假說,這一幅宏大的宇宙圖景都將讓我們感慨宇宙與生命的微不足道!
作者簡介
1969年出生於瑞典。本科畢業於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與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物理系,之後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攻讀了博士學位。
MIT物理系終身教授,平行宇宙理論世界級研究權威。《科學》雜誌「2003年度突破獎」第一名獲得者,被譽為「最接近理查德•費曼的科學家」「當今最具原創力的物理學家之一」。
未來生活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智庫創始人,致力於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
原文摘錄
However, Penrose and others made a shocking suggestion: perhaps you already have a quantum computer - in your head! They suggest that our brains (or at least parts of them) are quantum computers, and that this is a key to understanding consciousness. Since decoherence spoils quantum effects, I decided to use the decoherence formulas that I'd been scooped on to check whether Penrose's idea really worked. I first did the maths for neurons... ... When I plugged in the numbers, the answer I got was "not very long at all", or to be more specific, about 10^-20 (then billionths of a trillionth) of a second... ... I also did the maths for another model that Penrose had proposed, where the quantum computation was done not by neurons but by microtubules, parts of the scaffolding in cells, and ... I've switched from collecting stamps to collecting cool questions whose answer is 42. Here are my favourites so far: 1. At what latitude was the book written? 2. What's the radius of the rainbow, in degrees? 3. At most how many percent of the gas around it can a black hole gobble up? Feeding a black hole turns out to be a lot like feeding a baby: most of the material comes flying back at great speeds... Black holes can eat at most 1-1/√3 ≈ 42% of the gas around them.
書評
《穿越平行宇宙》不是科幻小說,而是物理學和天文學最前沿的理論及預測,這本書的內容超越了霍金的《時間簡史》,比霍金思想走的更遠,已經對奇點之外的宇宙做出了預測。霍金沒能實現統一廣義相對論與量子理論的願望,泰格馬克來帶領我們一同尋找答案,看看如何從晦澀難懂的物理學理論推導出我們和宇宙的終極意義。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及天文觀測揭示出第一層平行宇宙:我們的宇宙是可觀測半徑為140億光年的等離子球體,由於氫等離子體不透明,這個範圍之外的宇宙不可觀測,這個宇宙就像被一層等離子霧霾籠罩着,霧霾中存在無數個等離子球體的可觀測宇宙,所有這些等離子球體的平行宇宙組成了第一層多層宇宙。本質上,第一層多層宇宙是可以互相訪問的,只要有足夠的耐心並且擁有一台宇宙膨脹減速器就可以完成穿越旅行,與你一模一樣的平行宇宙可能離開你1古戈爾普勒克斯米之外,確實需要足夠的耐心,山無棱天地合,仍然無法與君見!
永恆暴漲理論預測出的第二層平行宇宙:不可稀釋的物質以幾何數量級不斷暴漲,每兩份暴漲物質會誕生出一份不再暴漲的宇宙,這部分宇宙以大爆炸的形式結束暴漲(我們的宇宙大爆炸不是宇宙的開端,而是這部分空間結束暴漲的標誌),大爆炸後的宇宙空間被永恆暴漲物質隔開,相互之間無法訪問。每一個大爆炸產生的宇宙內部其實就是第一層多重宇宙,所有大爆炸生成的平行宇宙組成了第二層多重宇宙。
量子力學預測出的第三層平行宇宙:量子力學將所有可能的宇宙分離到希爾伯特空間中,形成一種疊加態,在這個抽象的數學空間裡,波函數是其中的一個點,以相同的距離圍繞空間的中心旋轉(沿着薛定諤方程所決定的路徑運動)。那麼你在哪裡呢?你同時存在於薛定諤方程所決定的路徑上任意一個點(也就是存在無數個版本的你),但是大腦中的退相干讓處在觀察中的你感知不到這種匪夷所思的外部實在,每次當你觀察外部世界時,波函數就坍縮了,你主觀感知到的外部世界看似具有一種隨機性:觀察的結果不是這樣就是那樣的。而這種隨機性只是一種錯覺,因為根據波函數的定義,各種結果同時存在。希爾伯特空間中存在無數個你的版本,而當下的你只是其中一個副本。換言之,只要不違背物理定律,所有可能出現的命運必定在其中無數個平行宇宙中100%實現了。這意味着在這些平行宇宙中,你的某些副本做過皇帝,妻妾成群血流成河;某些副本做過世界首富,揮金如土;某些副本是絕對的情場高手;但必然也有些你的副本被做成了人彘!希爾伯特空間中的所有平行宇宙組成了第三層多重宇宙。
「數學宇宙假說」形成的第四層平行宇宙:宇宙的終極理論是數學結構的,所有的數學結構組成了第四層多重宇宙。物理實在不僅可以用數學公式來表達或近似,事實上物理實在本身就是一種數學結構。我們從來沒有發明過數學,只是發現了數學。數學結構是終極完備的理論,這意味着根本不需要什麼初始狀態就可以準確計算出結果,時間的流失只是一種錯覺,世間萬物的變化也是一種錯覺,隨機性更是一種錯覺。從最宏觀的尺度來看是一種數學結構(廣義相對論視角),從最微觀的世界來看也是一種數學結構(最小組成結構「夸克」就是一種數學結構)。高級的科學理論從來都是顛覆認知的,比如廣義相對論、量子理論,那麼終極理論如果比它們更加顛覆認知也在情理之中,因為人類的認知是進化的產物,這種由進化產生的具有自我意識的大腦並不是用來理解宇宙的,僅僅只是為了生存而已。
這四層平行宇宙就像俄羅斯套娃一樣層層嵌套,組成了一個外部物理實在,而人類自身大腦的內部實在是被局限在一個極其狹小的認知區域裡,在這個區域裡我們不僅受限於想象力,更是因為我們大腦的基本構造限制了對真實外部世界的感知(比如退相干效應)。這些理論看似像一種哲學,但作者把卡爾波普爾對科學定義的劃界標準搬出來了:一個科學理論如果不可證偽,那就是不科學的。但平行宇宙不是一個理論,它是由永恆暴漲理論、廣義相對論、量子理論所作出的一個預測,而這些理論本身都是可證偽的,至於理論作出的預測不需要全部都進行檢驗,而只需要對其中至少一個預測進行檢驗即可。比如廣義相對論對黑洞內部的物理世界做出了預測,儘管我們無法驗證黑洞內部但廣義相對論依然是科學的、可證偽的,我們不需要真的跑到黑洞裡去進行觀察也可以相信這個理論所作出的預測。
那麼最重要的問題來了:如果按照平行宇宙的說法,那我們的命運是註定的,選擇是無意義的,是種錯覺。道理很簡單,即使你這個版本不想好好努力奮鬥,其他你的副本會努力,你選擇這個人生規劃,其他的副本則會選擇另外的人生規劃,本質上所有的選擇和命運,在無數個平行宇宙中都完全窮盡了,真正能代表你的並不是某一個副本,而是所有副本的集合。這就導向了宿命論,這是一個悲哀的結論,但我早就有心理準備了,因為宇宙本來就沒有意義,不是為了人類而存在的,是人類創造並定義了「意義」本身。就像作者說的,並不是宇宙賦予了人類意義,而是相反,是人類讓宇宙有了意義。似乎對抗宿命論最好的方法就是,我壓根不相信這一套!好在人類的邏輯完全不符合真實的外部實在,從感官到意識層面都被限制住了想象力,我們可以不攤這趟渾水,簡單快樂的度過一生。
最後我想以「百年孤獨體」來概括當下的感受:「過去都是假的,思考終極問題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復存在,就連那最堅韌而又狂亂的科學預測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轉瞬即逝的體驗,唯有探索永存」。
我原本以為無神論科學家們屬於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後來發現這也只是相對而言,因為支持着科學家探索真理的原動力是唯心的,他們是想探索世界的意義和自身的意義,這本身就是一種精神追求。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