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穿越平行宇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 《彗星来的那一夜》《蝴蝶效应》《银河系漫游指南》《奇异博士》等众多烧脑科幻大片争相借鉴的主题——平行宇宙!在另外某个星球、甚至某个不同的宇宙中,存在另外一个甚至无数个你,过着与现在完全不同的生活,在那里,逝去的挚爱仍然还在,某个不可挽回的错误还未曾发生……

 平行宇宙理论世界级研究权威——迈克斯•泰格马克教授告诉我们,这一切都可能发生!苍茫宇宙可分为四层多重宇宙,每一层多重宇宙又包含无数层平行宇宙。也就是说,所有已经发生的和即将可能发生的,都有可能在不同平行宇宙中重演!而生命、宇宙和万物的终极问题的答案也隐藏其中!

 在这场物理学和宇宙学的终极智力冒险中,迈克斯•泰格马克教授从“实在是什么”开始,从极大的尺度和极小的尺度开始,带领读者踏上了探索宇宙终极本质的神秘旅程,并得出了堪称“惊世骇俗”的结论:宇宙不只是被数学所描述,宇宙本身就是数学!无论你能否接受他的假说,这一幅宏大的宇宙图景都将让我们感慨宇宙与生命的微不足道!

作者简介

迈克斯•泰格马克

 1969年出生于瑞典。本科毕业于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与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物理系,之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攻读了博士学位。

 MIT物理系终身教授,平行宇宙理论世界级研究权威。《科学》杂志“2003年度突破奖”第一名获得者,被誉为“最接近理查德•费曼的科学家”“当今最具原创力的物理学家之一”。

 未来生活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智库创始人,致力于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

原文摘录

However, Penrose and others made a shocking suggestion: perhaps you already have a quantum computer - in your head! They suggest that our brains (or at least parts of them) are quantum computers, and that this is a key to understanding consciousness. Since decoherence spoils quantum effects, I decided to use the decoherence formulas that I'd been scooped on to check whether Penrose's idea really worked. I first did the maths for neurons... ... When I plugged in the numbers, the answer I got was "not very long at all", or to be more specific, about 10^-20 (then billionths of a trillionth) of a second... ... I also did the maths for another model that Penrose had proposed, where the quantum computation was done not by neurons but by microtubules, parts of the scaffolding in cells, and ... I've switched from collecting stamps to collecting cool questions whose answer is 42. Here are my favourites so far: 1. At what latitude was the book written? 2. What's the radius of the rainbow, in degrees? 3. At most how many percent of the gas around it can a black hole gobble up? Feeding a black hole turns out to be a lot like feeding a baby: most of the material comes flying back at great speeds... Black holes can eat at most 1-1/√3 ≈ 42% of the gas around them.

书评

《穿越平行宇宙》不是科幻小说,而是物理学和天文学最前沿的理论及预测,这本书的内容超越了霍金的《时间简史》,比霍金思想走的更远,已经对奇点之外的宇宙做出了预测。霍金没能实现统一广义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的愿望,泰格马克来带领我们一同寻找答案,看看如何从晦涩难懂的物理学理论推导出我们和宇宙的终极意义。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及天文观测揭示出第一层平行宇宙:我们的宇宙是可观测半径为140亿光年的等离子球体,由于氢等离子体不透明,这个范围之外的宇宙不可观测,这个宇宙就像被一层等离子雾霾笼罩着,雾霾中存在无数个等离子球体的可观测宇宙,所有这些等离子球体的平行宇宙组成了第一层多层宇宙。本质上,第一层多层宇宙是可以互相访问的,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且拥有一台宇宙膨胀减速器就可以完成穿越旅行,与你一模一样的平行宇宙可能离开你1古戈尔普勒克斯米之外,确实需要足够的耐心,山无棱天地合,仍然无法与君见!

永恒暴涨理论预测出的第二层平行宇宙:不可稀释的物质以几何数量级不断暴涨,每两份暴涨物质会诞生出一份不再暴涨的宇宙,这部分宇宙以大爆炸的形式结束暴涨(我们的宇宙大爆炸不是宇宙的开端,而是这部分空间结束暴涨的标志),大爆炸后的宇宙空间被永恒暴涨物质隔开,相互之间无法访问。每一个大爆炸产生的宇宙内部其实就是第一层多重宇宙,所有大爆炸生成的平行宇宙组成了第二层多重宇宙。

量子力学预测出的第三层平行宇宙:量子力学将所有可能的宇宙分离到希尔伯特空间中,形成一种叠加态,在这个抽象的数学空间里,波函数是其中的一个点,以相同的距离围绕空间的中心旋转(沿着薛定谔方程所决定的路径运动)。那么你在哪里呢?你同时存在于薛定谔方程所决定的路径上任意一个点(也就是存在无数个版本的你),但是大脑中的退相干让处在观察中的你感知不到这种匪夷所思的外部实在,每次当你观察外部世界时,波函数就坍缩了,你主观感知到的外部世界看似具有一种随机性:观察的结果不是这样就是那样的。而这种随机性只是一种错觉,因为根据波函数的定义,各种结果同时存在。希尔伯特空间中存在无数个你的版本,而当下的你只是其中一个副本。换言之,只要不违背物理定律,所有可能出现的命运必定在其中无数个平行宇宙中100%实现了。这意味着在这些平行宇宙中,你的某些副本做过皇帝,妻妾成群血流成河;某些副本做过世界首富,挥金如土;某些副本是绝对的情场高手;但必然也有些你的副本被做成了人彘!希尔伯特空间中的所有平行宇宙组成了第三层多重宇宙。

“数学宇宙假说”形成的第四层平行宇宙:宇宙的终极理论是数学结构的,所有的数学结构组成了第四层多重宇宙。物理实在不仅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达或近似,事实上物理实在本身就是一种数学结构。我们从来没有发明过数学,只是发现了数学。数学结构是终极完备的理论,这意味着根本不需要什么初始状态就可以准确计算出结果,时间的流失只是一种错觉,世间万物的变化也是一种错觉,随机性更是一种错觉。从最宏观的尺度来看是一种数学结构(广义相对论视角),从最微观的世界来看也是一种数学结构(最小组成结构“夸克”就是一种数学结构)。高级的科学理论从来都是颠覆认知的,比如广义相对论、量子理论,那么终极理论如果比它们更加颠覆认知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人类的认知是进化的产物,这种由进化产生的具有自我意识的大脑并不是用来理解宇宙的,仅仅只是为了生存而已。

这四层平行宇宙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层层嵌套,组成了一个外部物理实在,而人类自身大脑的内部实在是被局限在一个极其狭小的认知区域里,在这个区域里我们不仅受限于想象力,更是因为我们大脑的基本构造限制了对真实外部世界的感知(比如退相干效应)。这些理论看似像一种哲学,但作者把卡尔波普尔对科学定义的划界标准搬出来了:一个科学理论如果不可证伪,那就是不科学的。但平行宇宙不是一个理论,它是由永恒暴涨理论、广义相对论、量子理论所作出的一个预测,而这些理论本身都是可证伪的,至于理论作出的预测不需要全部都进行检验,而只需要对其中至少一个预测进行检验即可。比如广义相对论对黑洞内部的物理世界做出了预测,尽管我们无法验证黑洞内部但广义相对论依然是科学的、可证伪的,我们不需要真的跑到黑洞里去进行观察也可以相信这个理论所作出的预测。

那么最重要的问题来了:如果按照平行宇宙的说法,那我们的命运是注定的,选择是无意义的,是种错觉。道理很简单,即使你这个版本不想好好努力奋斗,其他你的副本会努力,你选择这个人生规划,其他的副本则会选择另外的人生规划,本质上所有的选择和命运,在无数个平行宇宙中都完全穷尽了,真正能代表你的并不是某一个副本,而是所有副本的集合。这就导向了宿命论,这是一个悲哀的结论,但我早就有心理准备了,因为宇宙本来就没有意义,不是为了人类而存在的,是人类创造并定义了“意义”本身。就像作者说的,并不是宇宙赋予了人类意义,而是相反,是人类让宇宙有了意义。似乎对抗宿命论最好的方法就是,我压根不相信这一套!好在人类的逻辑完全不符合真实的外部实在,从感官到意识层面都被限制住了想象力,我们可以不摊这趟浑水,简单快乐的度过一生。

最后我想以“百年孤独体”来概括当下的感受:“过去都是假的,思考终极问题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科学预测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体验,唯有探索永存”。

我原本以为无神论科学家们属于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后来发现这也只是相对而言,因为支持着科学家探索真理的原动力是唯心的,他们是想探索世界的意义和自身的意义,这本身就是一种精神追求。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