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程午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程午嘉,(1902年2月10日 - 1985年11月15日)生于上海奉贤,一个小商之家。 父亲程大义能吹、笛,拉二胡,弹琵琶三弦,程午嘉自幼受到影响,从父亲学会了多种民族乐器。琵琶演奏家。[1]

1985年11月15日,程午嘉病逝於南京,享年八十四歲。[2]

拜師學琴

程午嘉从小跟父亲学习江南丝竹,中学时期学会崇明派琵琶《瀛洲古调》的全部曲目,并向山东诸城王燕卿学古琴。后跟郑觐文学古琴、古瑟、箜篌,随汪昱庭学琵琶。以长于琵琶和三弦的演奏而著称。

出任萬國美術所國樂教師

1928年,程午嘉畢業於復旦大學,授文學士,隨後在北京大學教授趙元任金叔初指導下,出任北京萬國美術所國樂教師。這年9月9日,北京的《The Peking Leader》刊文詳細介紹了他的琴與琵琶成就。在萬國美術所任教期間,他向河南魏子猷學古箏,向雲南趙子珩和北京孫介卿學「十番鑼鼓」,向湖南張蔚瑜學湖南音樂,也參與了楊時百主持的古琴活動。

1931年8月,南京國民政府勵志社在上海青年會招考幹事,程午嘉赴南京報考並被錄取為國樂教師及演奏員。其間,他與好友王巽之交往較多。

1933年,王巽之將他推薦到國民黨中央銀行國庫部工作。兩年後,他們又合作創辦了華光樂會。華光樂會提倡國樂,但演出卻並非只有傳統曲目,也嘗試著將西洋和聲引入民樂合奏曲。他們擔任接待外國大使的演出活動,為軍政大員孔祥熙的家宴演奏,一時頗有聲勢。

獲得國立音樂院教授資格

1945年,經顧毓秀吳伯超楊蔭瀏等推薦,程午嘉參加國立音樂院,並在次年以《泰山觀日出》、《巴山夜雨》的創作與演奏考取了教授資格。

此外,他還在國立政治大學、金陵女子大學兼課。1947年,他與楊蔭瀏合作,將王燕卿所傳琴譜編訂為中英文對照譜,並由楊蔭瀏刻寫油印。他們參照吉他的記譜法對琴譜加以改造,記錄了《古琴吟》、《關山月》、《鳳求凰》、《秋風詞》、《極樂吟》、《秋夜長》、《玉樓春曉》、《風雷引》、《長門怨》九首琴曲,其中《古琴吟》一曲不見於《梅庵琴譜》。

1949年5月,程午嘉任教於華東軍政大學文藝系。

1951年,起先後任教於山東大學藝術系和華東藝術專科學校。

1958年,華東藝專遷往南京,不久改組為南京藝術專科學校,他擔任音樂系民樂組副組長。次年6月,南京藝專更名為南京藝術學院,他就在這裡長期任教,直到退休。

創作琵琶獨奏曲

《浦口碼頭》、《勇敢的戰士》、《美麗的青春》、《孔雀開屏》、《晚會》、《黃浦燈》、《鋼花》、《秋波》,琵琶二胡重奏曲《自由萬歲》、《勝利渡東海》、《陸地行舟》,鑼鼓曲《中國鑼鼓》等,合奏曲《雨花台》等。

出版作品

《中國鑼鼓曲(十番鑼鼓)》(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年出版)

《琵琶曲集》(音樂出版社1958年出版)

《月琴、秦琴、三弦》(上海文藝出版社1959年出版)等著作和教材。

他還寫有《關於江南琵琶流派之我見》、《琵琶演奏中的手型問題》等論文。

琵琶古韻 貢獻卓著

程午嘉致力于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先后在俭德国乐团、万国美术所、上海国立音专任职。解放后主要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后一直在南京艺术学院执教。他不僅畢生從事音樂教育,還培養了大批音樂人才,創作了琵琶獨奏曲,琵琶二胡重奏曲,合奏曲《雨花台》等,並先後出版《中國鑼鼓曲(十番鑼鼓)》(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年出版)、《琵琶曲集》(音樂出版社1958年出版)、《月琴、秦琴、三弦》(上海文藝出版社1959年出版)等著作和教材。他還寫有《關於江南琵琶流派之我見》、《琵琶演奏中的手型問題》等論文。

程午嘉演奏琵琶传统乐曲,力戒润饰改动,较好地保留了乐曲的原貌,如《霸王卸甲》、《汉宫秋月》、《阳春白雪》、《飞花点翠》等,都具有古朴之风,并将琵琶由原四根十二品改按十二平均律排列,为民族乐器的改革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視頻

現代琵琶之父程午嘉先生 琵琶獨奏 《漢宮秋月》

參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