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攻宜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秦攻宜陽是一篇散文,出自西漢文學家劉向編的《戰國策》。能有先見之明是老謀深算的標誌,謀得深,算得遠,所有的事盡在自己的謀劃之內、掌握之中,豈不快哉!一個人成功度多高,與他謀算是否深遠大有關係。謀算旨在為自己牟取利益,在眾多的利益角逐中,先要分析各自的利益是什麼,未來怎樣演變,然後順勢利導,保證和贏得自己的利益。
【原文】
秦攻宜陽,周君謂趙累曰:「子以為何如?」對曰:「宜陽必拔也。」君曰:「宜陽城方八里,材士十萬,粟支數年,公仲之軍二十萬,景翠以楚之眾,臨山而救之,秦必無功。」對曰:「甘茂,羈旅也,攻宜陽而有功,則周公旦也;無功,則削跡於秦。秦王不聽群臣父兄之議而攻宜陽。宜陽不拔,秦王恥之。臣故曰拔。」君曰:「子為寡人謀,且奈何?」對曰:「君謂景翠曰:『公爵為執圭,官為柱國,戰而勝,則無加焉矣;不勝,則死。不如背秦,秦拔宜陽。公進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從事公;公中慕公之為己乘秦也,亦必盡其寶。』」秦拔宜陽,景翠果進兵。秦懼,遽效煮棗,韓氏果亦效重寶。景翠得城於秦,受寶於韓,而德東周。
【譯文】
秦國攻打韓國的宜陽城,周赧王對大臣趙累說:「你預測一下事情的結果會怎樣?」趙累回答說:「宜陽必定會被秦國攻破。」赧王說:「宜陽在不過8里見方的地方有英勇善戰的士兵10萬,糧食可以支用好幾年;在宜陽附近有韓國國相公仲的軍隊20萬,附近還有楚國大將景翠率領的兵士,依山紮寨,相機援救宜陽,秦國一定不會成功、宜陽不會被秦國攻破的。」趙累回答說:「攻打宜陽的秦將甘茂是寄居秦國的客將,如果攻打宜陽有功,就成了秦國的周公旦;如果不成功,就將在秦國被革除官職。秦武王不聽群臣父兄們的意見,執意要進攻宜陽,如宜陽攻不下來,秦武王會以此為恥。大勢如此,所以我說宜陽一定能攻下來。」 周赧王說:「那麼你替我謀劃一下,我們應當怎麼辦?」趙累回答說:「請君王對楚將景翠說:『你的爵位已經是執圭,你的官職已經是柱國,就是打了勝仗,官爵也不可能再升了;如果不取勝,就必遭死罪。不如與秦國作對而去援助宜陽。只要你一出兵,秦國就會害怕你要乘秦軍疲憊去襲擊它,就一定會拿出寶物送給你,韓國國相公仲也會因為你乘虛攻打秦國而敬慕你,他也一定會寶物送給你。』」 秦軍攻陷宜陽以後,楚將景翠聽取周王意見發兵攻秦。秦國大為恐懼,趕緊把煮棗地方獻給景翠。韓國果然也拿出重寶酬謝景翠。景翠不但得到了秦國的煮棗城,又得到了韓國的財寶,所以他非常感激東周對他的恩德。
【評析】
曉之以理,才能說服他人;挑明真相,才能使一時反應不過來的人恍然大悟。說話的功能很簡單,就是把事情講清楚,由不同的行動講到不同的結果,由發端講到演變,再講到結局。其實很多事情就是一層薄窗紙,由話語輕輕一點,就能捅破。只可惜沒頭腦的事主們往往弄不清事情的真相,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千萬不要對要說服的對象估計過高,該捅破的就一定要捅破,該說清楚的一定要說清楚。 老謀深算的趙累,首先通過精闢的分析、很有遠見地向君王指明了宜陽必定陷落的結局。接着對楚將景翠講明了各國的衝突利害關係,給他說出了各種抉擇所產生的不同後果,最後又以巨大的利益誘惑他,使景翠終於在趙累的謀劃之中行事了。趙累和他的國家,由於高瞻遠矚、謀劃得當,在唇齒之間,在他人角逐混戰之時,垂手獲得了巨大的利益。作為這些謀士說客們的後代子孫,我們的頭腦和口才能不能與他們相比呢?[1]
作品出處
本文出自《戰國策》。
《戰國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一部國別體史書。是戰國時期遊說之士的著作。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bǎi hé)的鬥爭。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約12萬字。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即策士〕遊說之辭的匯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這部書有文辭之勝,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戰國策》是我國一部優秀散文集,它文筆恣肆,語言流暢,論事透闢,寫人傳神,還善於運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濃厚的藝術魅力和文學趣味。《戰國策》對我國兩漢以來史傳文政論文的發展都產生過積極影響。[2]
編者簡介
劉向(約前77—前6)又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中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生平事跡見《漢書》卷三十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