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访天一阁(223)(林海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秋访天一阁(223)是中国当代作家林海燕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秋访天一阁(223)
初秋的午后,鄞城清萧的秋风吹过,古老的宁波城,美丽的月湖之畔,名闻天下的亚洲第一私人藏书楼、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创天一阁,便居于这闹市当中。第一眼看到,徽派建筑风格的马头墙后,隐隐可见树木苍苍,屋檐下“南国书城”四个繁体隶字清晰映入眼帘,显得朴雅庄重,忍不住在心中赞叹:“真是闹中取静啊。“这传说中的古老藏书楼己在眼前。
清高宗弘历《文源阁记》写道:“藏书之家颇多,而以浙之范氏天一阁为巨擘,因辑《四库全书》,命其取阁式,以构庋贮之所。既图以来,乃知其阁建明嘉靖末,至于今二百一十余年。虽时修葺,而未曾改移。阁之间数及梁柱宽长尺寸。皆有精义,盖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
这座浙东藏书楼以收藏地方志、登科录、政书、诗文集为主,它历经四百年风霜,有重要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研究价值,是中国私家藏书楼之典范,却也遭受过种种劫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它曾经破败不堪,宁波籍学者陈登原在他的文章《天一阁藏书考》自序中写道:“当年画栋横朱楼,今日尘埃在荆棘”,是天一阁衰败境况的真实写照。范氏后人中的大部分遵守前人规定,艰难而忠诚地守护着天一阁,但岁月更迭,人事变幻,书阁虽然坚韧存活世间,却成了拜访者眼中”怒草杂生,青藓缘壁“的荒园,更令人痛心的是古籍既遭遇如被偷窃出售、战火焚烧等人为劫难,亦要遭受纸质书籍最怕的虫蛀、酸化、老化等破坏,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在各界爱国爱书人士的努力与呼吁下,于1933年成立天一阁管理委员会,同年又成立天一阁重修委员会,标志着天一阁管理权的过渡。现在的天一阁,又称为”天一阁博物馆“,经重修、扩建、整合,形成由天一阁藏书楼为核心的藏书文化区、以东园为主的园林休闲区、以及秦氏支祠等建筑为主的展示区组成的建筑群。
眼前重修过的天一阁,有着新的面貌,但依旧古朴庄严,配上幽深繁茂的花木、小巧精致的亭台轩榭,宛然一处内涵丰富、低调古雅的以藏书楼为主的江南园林风格建筑。一路上,精美的青铜像,线条硬朗的堆槊、静默的碑林、青青竹木、清浅鱼池,每样景物都显得安静从容、妍美清雅,这些景物使得现在的天一阁藏书楼,置身于一个古雅清幽的背景之下。
二
“松罅尚闻舂药杵,柳荫深护读书堂“,我己置身”天一阁“藏书楼前,但见“天一阁”三个大字,乌黑字体,白晃晃的衬底,黑白相映,显得庄严神秘、冷峻肃穆,有一种历史厚重感,这是四百年光阴沉淀而成的深厚内蕴。天一阁藏书楼第一层,大厅正中立有一尊范钦的青铜头像,像后是木屏风,木屏风上挂八块木板,上面是黄宗羲所写《天一阁藏书记》。想起介绍手册中所写:书楼二层东西两边是封火墙,一楼中厅上方阁栅里绘了水波纹。细看阁栅,果然如此,这天一阁中处处有匠心,与楼前的水池一样,反映设计者精密理智的藏书思维与建筑理念。从这一方面而言,天一阁也是一个建筑的典范。
二楼不对外开放。但可以通过介绍手册与影像了解里面的情景:灰褐的地板,幽暗的书橱,古旧发黄的线装书。观之,有一种穿越时光的错觉,仿佛穿越到四百年前古老的岁月,看到范氏子孙在搬书晒书的情景。仿佛看到那些沉淀在岁月里的书名:《穆天子传》、《竹书纪年》、《素履子》、《北堂书钞》、《稽古录》,那些端凝古雅的繁体竖排的线装书册,躺在历史的缝隙中,躺在这质朴坚韧的书楼之上。也仿佛看到一个面容严肃的老者正缓缓走在长着青苔的石板路上,这老者正是天一阁第一代阁主范钦,但见石径两边竹木青青、秋菊丛外蝴蝶飞舞,清浅池中金鱼相嬉,不远处,是那座后来彪炳史册的藏书楼。范钦,这个曾经严苛勤勉的朝廷命官,也许正想着自己半世宦海浮沉,现在要全身心经营他的“第二职业”。他慢慢走着,走进了四百年的时光当中。
思绪回到现实,看到窗外古木苍苍、枝叶繁茂,关于这藏书楼、这藏书楼中的古书、关于与藏书楼有关的人事,那些牵强附会的轶闻,那些神秘久远的传说,那些真实存在的历史痕迹,仿佛,时光在此凝固。的确,时至今日,历经四百多年,它依旧可以寄托一种神秘执着的“精神情结”。再次回看那个逼真的青铜头像,严肃面容与冷峻眼睛显示着此人理性严谨的性格,岁月流逝,他会一直执着地守着这珍贵的藏书楼吧。
数株高大香樟,朱红屋身,飞鸟式檐角,如同一只漂亮的、展翅欲飞的鸢鸟,这独层的清代建筑,便是凝晖堂。“凝晖堂”是我来这儿的另一个重点目标。
屋外古树苍苍,瓦上青苔幽幽,堂内书幅则洋洋洒洒,如惊龙浮云。先是欣赏丰坊所书称赞范钦的《砥柱行》,《砥柱行》写于嘉靖二十三年,范钦赴任西九江兵备副使,作为一个朝廷命官,精明理性、世事洞明的范钦又具有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忠君思想与刚硬性格,其同僚兼同乡好友书法家丰坊为其写下《砥柱行》一诗相赠,盛赞其“砥柱崇崇镇中流,撑住天地分刚柔”。这幅书法作品气势雄伟,一气呵成,有气贯长虹之气势,作品笔画纵横如飞,又点画精致,雄伟不失清隽,让观者震憾、惊叹。其泣鬼神一般的“狂草”让人惊叹,那几乎是一气呵成的连笔与恣肆狂傲的气势着实让人有点喘不过气来。
观赏良久,忽听有人说话的声音,却见几个衣着整齐的游客站在一幅长长的行书卷轴前低声窃语,抬眼细看,正是千古佳作《兰亭集序》。我便行至其前,但见行云流水一样清隽秀美的行书字体:”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长卷中盖有数十个鲜红印章,给人一种庄严神秘之感。果真是”笔法秀逸,墨彩艳发,奇丽超绝,动心骇目“。面前这幅裱糊整齐的行书长卷,关于它,亦有扑朔迷离的传说,有人说它是丰坊摹本,也有人说它是“真迹下一等”的冯承素摹本,甚至有人认为它也有是真迹的可能,种种考证与传闻,真假莫辩,虽我知真迹是无价之本,然摹本亦无价,无论是王羲之真迹也罢,冯承素摹本也罢,丰坊摹本也罢,它的清峻妍雅、浑然一体的艺术之美都不会减少一分。在凝晖堂里磨蹭许久,才依依不舍离开。
漫步园内,欣赏阁堂俨俨、竹木青青的清雅景致,无意间发现尊经阁前有一座极美小山坡,坡上石径清幽,花木扶疏,其中有数株清秀木槿,树叶极绿极美,站在这小小山坡上,看初秋傍晚的薄薄的、淡金色的阳光穿透木槿枝叶倾洒而下,有一种沉静安然的感觉,也有一种时光凝固的错觉。想着,这些幸运的木槿与这古朴庄重的尊经阁相依相伴,会不会也吸收了那些书香之气?大概也和别处的木槿不一样吧?不知范钦《天一阁集》里那“院静霜风杳,深冬菊尚华”的诗句可是在这初秋的经阁前写下的?
三
这清凛的初秋午后,阳光穿越浓密木槿,树木掩映下的藏经阁的灰墙,显得安静肃穆,想着那些发黄的线装书:那么古老、优美、但它们也是脆弱的。即使在和平时代,它们依然要经历各种的损坏:虫蛀、发霉、酸化、老化等,有一些破损严重的古书,微黄的书页,薄薄脆脆的,仿佛一碰就会化掉。它们牵动着多少人的心呢?它们的保存需要多少的心血?它们的修复又是一件多少艰难的事情?请原谅我不虔诚的”唐突”与无谓的“担忧”:那些稀世的“珍本”、“孤本”、“精抄本”,历经各种劫难得以留存下来的那一些,它们是否每一本都得到妥善的修缮与保管?庆幸的是,国家与政府十分重视,天一阁于1982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列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古籍修复是保护古籍的一个重要手段,天一阁中有专门的修复古籍的工作人员,也在北区新建了藏书楼,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手段虚拟进入天一阁藏书楼进行阅读,这也是对古籍的推广与保护,既让书本知识得以传播,又使书籍得到妥当保护。这是只有政府才能做到的事情。范氏后人需用巨大代价与精力去做的事情,就由政府与国家担当,他们己经完成了那个艰巨而伟大的任务。
离开天一阁时,回望屋檐下那四个黑底绿字:”南国书城“,徽派建筑的马头墙掩映在青青树木之下,显得那样庄重美丽。
“高阁凌虚,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宸章在上,胜商彝周鼎传示儿孙”,这庄重古朴的天一阁,它书写着一份意志,一种情操,一番情怀。[1]
作者简介
林海燕。福建连江县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