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福建德化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福建德化窑 德化,位于福建省的中部,于五代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正式立县,历史上隶属泉州府管辖,德化窑位于泉州府德化镇,故而得名。德化瓷器是中华陶瓷烧造中的艺术珍品,始于宋代,明代后得到巨大发展。

宋元时代,德化瓷业已经崭露头角,白釉与青白釉产品畅销海外。以白瓷塑佛像闻名。其制作细腻,雕刻精美,造型生动,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艺术创造力。

作为著名的瓷窑,是福建沿海地区古外销瓷重要产地之一,由宋到清历代窑址达一百八十处。重点发掘了屈斗宫、碗坪仑两处窑址。[1]

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瓷为媒,漂洋过海

德化窑自宋元时起,就始终以市场为导向,以瓷为媒,漂洋过海,把优秀的陶瓷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德化古瓷的外销,在中国制瓷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是,由于德化瓷大量的产品都是专供外销而特制的,在国内市场和博物馆很难见到,而在国外却大量发现。从遗存的实物看,来样加工古即有之,这类产品是根据客商的需要专门烧制的,都是专门为外国人定制的,极富异域风情。

清代德化白瓷的生产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清代的白瓷生产,已经改变了明代瓷雕以仙佛和供器为主的局面,而以生产日用器物为主,如八枝四足酒杯、瓶、壶、碗、洗等等,釉由明代的象牙变为白中泛青。德化白瓷产品是我国历代外销瓷的重要品种之一,在海外很有影响,享有“东方艺术”之誉。[2]

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到达泉州港,在游记中提到“并知刺桐城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音译为德化戴云),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在欧洲,德化瓷引发了当地的厨房革命,所生产的啤酒杯、碗等,堂而皇之替代了原有的金银厨具,甚至引发了当地仿制德化瓷的热潮;德化瓷器洁白如玉、精巧雅致被推为中国白瓷的代表,称之为“ 中国白 ”[3]

史料记载

寂园叟在《陶雅》中评:" 德化所出白瓷花盆,瓷质雪白,价廉而式样不俗",观世音"有彩画者,有坐像、立像者"。

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评价德化窑,自明烧造,本泉州府德化县 ┅┅称白瓷,颇滋润,但体极厚,间有薄者,惟佛像殊佳。

民国时的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后制者出德化,色甚白,而颇莹亮,亦名福窑┅┅白者颇似定窑,惟无开片,佳者瓷质颇厚,而青里能映见指影,以白中闪红者为贵。"

清代乾隆朝《泉州府志》和道光年间《福建通志》中,在记载德化著名瓷雕艺术家何朝宗时,有如下记载:"何朝宗,不知何许人,或云祖籍德化,寓郡城,若陶磁像,为僧迦大士,天下共宝之";"何朝宗,泉州人,或云籍德化寓居泉州,若陶瓷象,有僧迦大士,天下共宝之"。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这样向世人介绍德化窑以及德化瓷器的制造过程:"在这条支流与主流道分叉的地方,屹立著廷基(德化)城。这里除了制造瓷杯或瓷碗、碟,别无其它值得注意的地方。

德化白瓷

为福建省德化县所产的瓷器,始于宋代,明代后得到很大发展,以白瓷塑佛像闻名。[4]

德化白瓷的瓷质为乳白色,洁白晶莹,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称为“牙白”。

外销欧洲更赢得“中国白”的美誉。产品一般以瓶、罐、杯、盘等日用瓷器为主,也有雕塑艺术的陈设瓷器,多用贴花、印花、堆花等作装饰,畅销海内外。人物雕塑的主题多为宗教人物,面相细致,风格独树一帜。

明清德化白瓷的发展脉络

约在明代中叶,德化窑白瓷生产开始兴起。弘治二年闽人黄仲昭编撰的《八闽通志》卷二十六·物产篇已经提到“白瓷器,出德化县。”至明代晚期,窑业愈臻全盛。当时泉州人陈懋仁作《泉南杂志》一书写道:“德化县白瓷,即市中博山佛像之类是也。……初似贵,今流播甚多,不甚重矣。”万历十四年《泉州府志》亦载:“白瓷器,出德化程田寺后山中。洁白可爱。”江西人宋应星在崇祯年间著作的明代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也说:白瓷“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山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南则泉郡德化……。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 [5]

明代德化窑的白瓷产品,胎体洁白细腻,厚薄因器而异,釉色以乳白为大宗,还有纯白、白釉泛青或闪灰等。产品造型有各种人物雕塑造像,陈设供器瓶、炉、尊、垒、觚、匜、水盂、花盆,文房用器洗、盒、砚滴、水注、灯盏、烛台、印玺、箫笛、案屏、笔筒,饮食皿杯、盏、执壶、碗、盘、碟、羹、匙,还有为墓葬制作的棺垫、墓志铭等。

进入清代以后,青花瓷器代替白釉瓷器成为德化窑生产的主流,窑址遍布县境各地。白瓷的生产规模与数量,虽然不如青花瓷器,但其地位与影响仍不容忽视。乾嘉年间邑廪生连土《龙浔竹枝词》犹赞“白瓷声价通江海”。诗中所称道的白瓷,除了白釉器外,还可能包括以白釉为罩面的釉下青花器。从总体发展趋势看,康、雍、干三朝是瓷业的昌盛期,嘉、道以后渐趋衰落。

在清代早期,仍继承明代传统的制作水平,瓷器质量较为上乘,故康熙五十一年知县殷式训《瑶台陶烟》诗云:“宇内闻声说建窑,坚姿索质似琨瑶”至清代晚期,质量粗糙,所以道光举人郭柏苍《闽产录异》说:“德化窑,皆白瓷器,出德化县。顺治以前老窑所制佛像、尊、垒、瓶、盘、盏、卑,精致古雅,其色洁白,中现出粉红,至今价翔矣。然佛像不及荷台瓶。盘不及南北定。近胎地厚而粗,釉水莹而薄,渐不足贵矣。 ” 清代德化白瓷,釉水以白泛淡青为主。质量较好的乳白、纯白釉多见于康熙及其前,其中纯白有的呈米浆色,类似景德镇窑的浆白釉,清代晚期,乳白、纯白已较为罕见,而青白、灰白釉较为流行。

瓷器工艺

德化瓷器的制作工艺程序如下:

他们从地下挖取一种泥土,将它垒成一个大堆,任凭风吹、雨打、日晒,从不翻动,历时三、四十年。泥土经过这种处理,质地变得更加纯化精炼,适合制造上述各种器皿,然后抹上认为颜色合宜的釉,再将瓷器放入窑内或炉里烧制而成。

因此,人们挖泥堆土,目的是替自已的儿孙贮备制造瓷器的材料而已,大量的瓷器是在城中出售,一个威尼斯银印能买到八个瓷杯“。马可波罗的介绍,引起了西方人的强烈兴趣。

评价

德化白瓷,瓷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脂,近光透视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色,故有“ 猪油白 ”、“ 象牙白 ”、“鹅绒白”、“中国白”之称。[6]

清代乾隆朝《泉州府志》和道光年间《福建通志》中,在记载德化著名瓷雕艺术家何朝宗时,有如下记载:“何朝宗,不知何许人,或云祖籍德化,寓郡城,若陶磁像,为僧迦大士,天下共宝之”;“何朝宗,泉州人,或云籍德化寓居泉州,若陶瓷象,有僧迦大士,天下共宝之”。[7]

视频

【展览】慈悲摆渡─德化陶瓷艺术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