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海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祭海台位于青海湖,青海湖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为仙海,历代统治者有“祭湖”的宗教政治活动。早在唐代天宝年间(751年),唐玄宗曾赐封西海神(西王母)为“广润公”。遣使礼祭。北宋仁宗庆历元年又加封为“通圣广润公”,实行遥祭。清雍正二年(1724年),四川提督岳钟琪在青海追击罗卜藏丹津属下,疾奔一昼夜,因找不到水,人马甚渴,求水不得,便祈求西海神赐水,令人掘地寻水,果然从地下挖出水来。岳氏认为“青海神显灵”,便上奏朝廷:“追剿叛匪,深入穷山,因恶身死,海神显灵赐水,拯救三军性命,求万岁赐封”。皇帝听奏大喜,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三月,清廷诏封青海“水神”为“灵显宣威青海神”,具有政治含义的大规模祭海活动始于清代。在湖边立碑,并筑碑亭,派官员祭祀。 青海湖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为仙海,历代统治者有“祭湖”的宗教政治活动。早在唐代天宝年间(751年),唐玄宗曾赐封西海神(西王母)为“广润公”。遣使礼祭。北宋仁宗庆历元年又加封为“通圣广润公”,实行遥祭。[1]
美丽传说
关于祭海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清雍正二年(1724年),青海蒙古族首领罗卜藏丹津返清叛乱,胁迫众台吉造返,侵占骚扰青海各地,朝廷派遣年羹尧为将,率部自甘肃到西宁,将附近叛军消灭,挥军西进,并调来奋威将军岳钟琪,从松潘直插今海北,在今哈尔盖遭遇交锋,擒获亲王阿喇布坦温布及其家眷,始知其主力部队逃进刚察境内的伊克哈尔吉山,岳钟琪率领大批人马趁胜追击,人不下马,马不停蹄,星夜兼程,不料大军追至伊克哈尔吉山时,得知首领罗布藏丹津率领亲信化装成妇女,乘单峰白骆驼,逃往南疆,只剩下冒烟的“瓦卡”和破烂的帐蓬,脚踏乏的骆驼,走不动的瘦马,
大军两天两夜没有休息,又喝不上水,吃不上饭,人困马乏,口干舌燥,在饥渴到了山穷水尽的绝竟,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之际,岳钟琪站在山顶四处眺望,欲找水源,突然看见遥远的海天,引起求海神显灵救命的愿望,便令三军朝西海跪拜,求海神显灵救命,岳钟琪令士兵到山跟挖井找水,果然在几处清地挖出了泉水,焦渴欲逼的人马喝了个痛快,绝地重生,深感海神恩德,后来岳钟琪回到京城,向皇帝奏名此事,皇帝听后大喜,诏封“灵显宣威青海湖”,御赐神位,传驿站速转青海,安放到海神庙内,并诏于每年秋八月定期祭海,不得有误,从此便开始正式祭海。
清廷每年派祭海大臣,协同西宁道前往西海举行隆重的祭海仪式。据说祭海有一定的仪式,要召集环湖公主,千百户联盟祭海,向朝廷大臣献青海地方特产,点起佛灯,煨桑赞“却卡”,众人面向大海跪拜,在荡漾的海水声和喧闹的锣鼓声中,放鞭炮,点松枝,祭海开始,由朝廷大臣宣读祭海文千,众人欢跳高呼,将祭海所献羊的头上束哈达,向羊的头上浇冷水,羊若摇头时,表示海神以授领了献物,便将十三只献羊赶入海中,当奉献的羊在海水中飘浮时,将所有祭品投入海中,随后,人欢马叫,尽情狂舞引颂对唱助兴,一场隆重的祭海结束后,便到扎藏寺宴请各王公千百户,席间重定共赋,顺应朝廷,巩固边塞,祭海活动一直延续到现在。[2]
历史祭祀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宋子文曾到青海湖有祭海。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邵元冲一行代表国民政府,在陕西祭黄帝陵后,于5月至青海祭海。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秋举行的祭海典礼,是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蒋介石指派兰州抗日战争第八战区司令朱绍良到西宁祭海,青海省政府主席亲自布置祭海活动。通知环海八族各王公及刚察千户、汪什代千户、达加玉千户、千卜录千户、昴索等事前来参商并暗示准备些骏马、牛羊及贵重土特产等,作为朱绍良的献礼祭海活动筹备处为了声张其势,作了充分准备。在商会征购茯茶2000多封,酒1000多斤、高级香烟、茶果、哈达、红茧绸、矿蜡等等。
同时摊派民夫承担运输,又派人去刚察千户处借来崭新双层花纹蒙古包式的帐房8顶、普通双层帐房100多顶,整整准备一周,才算峻事。农历七月十五日早八时开始举行刚察祭海典礼,祭台上的祭品有屠宰好的牛二头,绵羊八只,以及糖果等物。程序是“秦乐、鸣炮、升旗、三鞠躬、诵读祭文”等。礼毕将活羊十余只赶入海中,祭品也全部投入。民国37年(1948年),时任西北军政副长官兼青海省政府语主席的马步芳,因时局紧张,委派刚察千户华宝藏为主祭,组织蒙藏王公千百户举行祭海典礼。现每年农历四月二十日左右,寺僧开始在祭海台搭建临时经堂,诵经10余日,至农历五月初四,环湖地区及周边农牧民群众都来参加祭海活动,面向青海湖跪拜叩头,祝颂赞词、下宝瓶等祈求海神保佑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