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縋銀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祝英台近·縋銀瓶,光緒雖然是皇帝,「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唐玄宗保全不了楊貴妃,光緒皇帝更保全不了他的珍妃,據說他當時全身發抖,不敢說一句話。其實清朝當時很多的詞人,都寫過哀悼珍妃的詞
原文
呂碧城〔近現代〕
縋銀瓶,牽玉井,秋思黯梧苑。蘸淥搴芳,夢墮楚天遠。最憐娥月含顰,一般消瘦,又別後、依依重見。
倦凝眄,可奈病葉驚霜,紅蘭泣騷畹?滯粉黏香,繡屧悄尋遍。小欄人影淒迷,和煙和霧,更化作、一庭幽怨。
譯文
垂下牽着素絲的銀瓶,搖動着玉井上的轆轤,無邊的秋意瀰漫在淒黯的梧桐庭院。采一束水邊的芳草,夢沉沉,寄不到遙遠的楚天。最可憐的是那月宮裡的嫦娥仙子也含愁帶怨,與我一樣消瘦,缺了又滿,依依相別又重見。
凝眸望月很久,已經有些疲倦,環顧四周,染病的葉子又驚霜打,芳圃中紅蘭低垂哭泣。尋尋覓覓,也顧不得粉零香落,沾在刺繡的花鞋上。我站在欄杆邊,人影朦朧淒迷,浮動在蒼茫煙霧中,更化成滿庭幽怨。
注釋
縋銀瓶二句:指垂瓶下井打水。縋,用繩索拴住後垂放。銀瓶,精美的瓶子。玉井,就井台、井欄的雕刻華美而言。
秋思黯梧苑:意謂宮苑中籠罩着濃郁的蕭瑟秋意。《吳夫差時童謠》:「梧宮秋,吳王愁。」
蘸淥搴芳:從碧綠的水中摘取芳草。
娥月含顰:意謂月亮也皺眉愁怨。娥月,以傳說中的月宮仙子嫦娥代指月。
眄:望;看。
紅蘭泣騷畹:意謂蘭花圃中紅蘭低泣。紅蘭,江淹《別賦》:「見紅蘭之受露。」騷畹,即蘭畹,蘭圃。《楚辭·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王逸註:「十二畝曰畹。」
滯粉黏香:意謂蘭花催折,粉、香零落。
繡屧:刺繡的木鞋。又春秋時吳王宮中有用來聽女子足音的屧廊,與前文「梧苑」呼應。
賞析
錢仲聯先生的《清詞三百首》說這首詞「疑是傷悼庚子年珍妃被那拉後命崔太監推墜井中死難事。庚子年作者十八歲,詞如作於辛丑,則年十九,所以為早歲之作」。過去這些才女都是很小就會寫詩詞的,因為她不像男子,男子就算沒有詩的天才但是為了要科考也要被逼得作詩作文,他也許還半天學不會,可是女子沒有人逼,她是自己喜歡而有這種才氣,所以都學得很快,明朝的葉小鸞十幾歲就死了,可是留下的作品真是千古流傳。所以庚辛年間,呂碧城不過十八九歲。庚子八國之亂,當八國聯軍進入北京的時候,西太后要帶着光緒皇帝出京逃走,而珍妃就追出來說皇帝應該留下來。珍妃這個人真是有思想、有見解,也有聰明才智,可她就是不能夠韜晦,不能夠隱藏,她有什麼話就說,所以慈禧太后就大怒,就叫太監把她投到井裡去了。
光緒雖然是皇帝,「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唐玄宗保全不了楊貴妃,光緒皇帝更保全不了他的珍妃,據說他當時全身發抖,不敢說一句話。其實清朝當時很多的詞人,都寫過哀悼珍妃的詞。呂碧城說:「縋銀瓶,牽玉井」。「銀瓶玉井」其實有個出處,白居易有一首詩《井底引銀瓶》,就是寫在井裡打水,有一個銀瓶掉在井裡邊了,因為珍妃是被慈禧太后叫一個太監投到井裡的,所以「縋銀瓶,牽玉井,秋思黯梧苑」,那是八月庚子之變,是秋天,「秋思黯梧苑」。「蘸淥搴芳」,「蘸淥」就是沾濕了掉在水中了,「搴芳」就是芬芳的一朵花被攀折下來了,「夢墮楚天遠」,一個人的夢破了,夢醒了。「最憐娥月含顰,一般消瘦,又別後,依依重見」,「娥月含顰」,說我看到天上那一彎月影,就好像一個女子蹙眉含顰憂愁的樣子,「最憐」她「一般消瘦」。所以錢仲聯先生說,這首詞可能作於辛丑,就是去年的八月珍妃被投到井裡,今年又到了八月了,今年又到了秋天了,「一般消瘦」,同樣的消瘦,「又別後,依依重見」,就是一年之後又到了那一天了,我又看見月亮了。
「倦凝眄」,她說我看得如此之疲倦。「可奈病葉驚霜,紅蘭泣騷畹」,這個女子的飄零萎落就好像一片病葉,在秋天經受了多少寒霜冷雨,「可奈病葉驚霜」;又好像屈子的《離騷》所寫的那種美麗的蘭花在園圃之中哭泣,「紅蘭泣騷畹」。「滯粉黏香」,是說現在我走過從前的路,尋覓當年往事的痕跡,處處是這個女子的繡鞋遺留下來的粉氣,她當年的香痕,「滯粉黏香,繡屧悄尋遍」。「小欄人影淒迷」,我站在欄杆上恍惚之間若有人兮,恍兮惚兮仿佛人影淒迷,「和煙和霧」,好像是一團迷離的煙霧,「更化作,一庭幽怨」,那淒迷的人影、迷離的煙霧,頓時就都化作滿庭的幽怨,就化作我滿懷的幽淒和哀怨了。
錢仲聯先生以為這首詞應該是反映了這樣一個歷史的背景,清朝的周濟說「詩有史,詞亦有史」,所以呂碧城在晚清的寫詞要反映歷史的風氣之下,也寫了這樣一首詞,可能反映了庚子之變,反映了珍妃之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