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石膏山,雄踞在太岳山北段,为太岳山主峰之一,海拔2532米,位于灵石县城东南约35公里,北距太原185公里[1] 。与介休绵山、沁源灵空山鼎足而立,是省级风景名胜区。风景区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已开发的游览面积约20平方公里。这里,奇峰叠翠,高人云表,风景奇特。每当春末或初冬,山下已是春雨沙沙,或秋雨绵绵,山上依然是白雪皑皑,蔚为奇观。
中文名 石膏山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 8:30-17:00
门票价格 旺季60元,淡季50元。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山西省晋中市
建议游玩时间 6小时 适宜游玩季节 夏季、秋季
地质结构
石膏山为太岳山的主峰之一,有着相对独立的地质构造特征。天河、白杨河、二沟水三道水系把它和周围其它山峰隔离开来,是太岳群峰中一座比较孤立的山峰。海拔高度1100——2523.6米,总面积35平方公里。2002年规划中开发的石膏山风景区面积则达到75平方公里。石膏山坡陡山峻,山体高度在800——1400米之间,坡度大部分在40度左右。山势呈南北走向,区域内断层出露较多,尤以西峰为最,形成矗立千仞的悬崖峭壁和大大小小的溶洞奇观。更由于形成溶洞的岩层为一套滨海相碎屑岩,即前人所称的“霍山砂岩”,其间存在有水平方向的裂隙,在石灰岩裂隙水的亘古浸蚀下,溶洞中形成了许多姿态各异的石钟乳,构成了一道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 石膏山地层古老且相对稳定。从地震学角度看,石膏山处于霍山断裂带上。这条断裂带从介休洪山起步,经绵山,石膏山而至霍山,石膏山区域为七级裂度区。历史上石膏山区域没有发生过较大的地震,甚它地区的强地震对石膏山区域的波及影响亦不明显。
旅游资源
石膏山四峰环抱,峰峰耸翠,有清清流水,千尺巨瀑;还有溶洞名刹,古道通幽;更有遍山红叶,杜松宝塔。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朝山拜谒,登临神游的历史名山。 石膏山的旅游资源是一个类型结构比较丰富、区域配置比较合理的地域体系。从自然资源类型角度看,除温泉外几乎包括了山西自然资源的全部内容;从资源配置角度看,石膏山的山水风光特色呈强势的差异组合,是大院文化、宗教文化的理想互补资源。而大运高速公路的建成又缩短了不同旅游资源间的时空组合,从而使得石膏山以自然特色为主体的旅游资源,在全省乃至北方更显突出。
植物资源
石膏山植被保存特别完好,森林覆盖率高达95%,树种繁多,计有乔灌木44个科239种之多,主要为油松、侧柏、杜松、白皮松、落叶松、云杉(古称杄树,有青杄、白杄之分)、辽东栎、鹅耳栎、元宝枫等。其中又以油松为最,素称“油松之乡”。杜松和白皮松则是石膏山特有的风景树种,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石膏山完好的自然植被造就了它特别良好的环境质量,林区空气含菌量极低。据实地测算调查,每立方米空气含菌量589——1965个,仅达城市繁华区的1/500——1/800,加之在森林的降温作用下,林区的夏季气温要比山外低10%左右,使石膏山成为休闲疗养,避暑度假的理想之地。石膏山自然环境优美,森林和水力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76%,植被覆盖率达89%。从山脚到山顶可以看到分布层次十分清晰的多种植物带:有灌丛带、阔叶林带、混交林带、针叶林带,还有草甸、苔藓、藤蔓类植物。
发展历史
石膏山之名,弗取矿物质石膏之意。《春秋玄命苞》曰:“膏者,神之液也。”故石膏之意乃指石中流出之乳白色汁水,遇空气凝而成钟乳石者也。盖因古人不解石灰岩层渗水形成钟乳石之谜,致有“膏山活石”之说,并演绎出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化身之一的白衣大士在此山坐化归真,“感石滴乳,抱裹真身”的一段美丽传说。 石膏山知名于世,始自汉唐,盛于明清。汉唐时期,石膏山之知名实因灵沁古道而起。石膏山上的灵沁古道,西自灵石县仁义村秦晋古道上起首,东接古上党(今长治)盆地。秦晋古道早在汉初即为晋地南北要冲,韩信伐赵、刘邦征代均取道于此。灵沁古道接通秦晋古道与上党盆地,其重要性自是非比寻常。《灵石县志》(明·万历本)记曰:“孝文山,在石膏山东十余里,相传孝文帝寓此,故名。”说的就是汉文帝刘恒从代邸迎归长安即皇帝位时,经过灵沁古道的事迹。在民间,还流传着唐初刘武周、北魏孝文帝元宏、宋太祖赵匡胤等路经灵沁古道的种种说法。《直隶霍州志》(道光五年本)记曰:“鱼儿川(今名鱼儿泉),东一百二十里,接沁源界。路通霍州、岳阳、武乡、赵城诸地。旧志谓:山险林密,尝为寇集。万历四年,议修堡寨,置巡检司,不果。今则太平日久,居民稠密,山路平坦,非复昔时之险恶矣。”由此可知,直至清代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起),灵沁古道仍不失为一条交通要道。
历史发展
明清两代,石膏山上佛教兴盛,石膏山之名遂日盛。自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五台山僧道正云游石膏山,见此山岩峭洞邃,群山环抱,奇峰耸翠,赞曰:“此真蓬莱仙境也”。于是便在自衣大士像前立下誓愿,要在石膏山创建寺宇,弘扬佛法。四易寒暑之后,下岩白衣庵落成。道正和尚又请赵姓山主布施山地于佛门,并立下契约,从此佛家落脚石膏山。此后,佛寺几经增扩复修,香火有衰有旺,据旧《石膏山志》记载,石膏山佛教活动最盛时,“全寺扬板敲典,过堂上殿者四十余僧,朝夕功课精进不厌”。每有朝山、祭拜等大型活动,香客往往在百人以上。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傅山先生亦曾于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秋携子傅眉慕名游览石膏山。逗留期间,还为石膏山留下珍贵墨宝:计有后寨门“义峰壁”石刻一处,五言律诗《义峰》一首,见收于傅山诗文集《霜红龛集》中,还为天竺寺题额“山林埜趣”,后人将此制成木匾,悬于天竺寺钟楼门额。石膏山上的佛教寺宇,也有其独特之处。一是寺宇本身几乎全部建筑在岩洞之内,风雨不侵,冬暧夏凉,岩洞天成,美景巧藏;二是其中供奉人物佛教占绝对优势,其它仅“殿阶两侧左为关帝小殿,右为山神小殿,阶下正中设一神龛,供奉皇天上帝。”(任重远《四游石膏山记》) ,而不似别处寺宇般释、儒、道三教呈明显合一之势。抗日战争初期,日本侵略军曾一度占领石膏山并在天竺寺设立据点。其后石膏山成为共产党领导的太岳区游击队的粮据地,当时的灵东县抗日政府常在石膏山上活动,石膏山成为日军占领区通向太岳根据地的一个枢纽。
景点特色
石膏山其实不产石膏。会滑翔的鼯鼠栖居在大山悬崖上,它们乌黑发亮的粪便(中药“五灵脂”)流落到洞壁上,一条条黑色脂膏就形成,被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当作岩石渗出的膏脂而名石膏山。石膏山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南五十公里的太岳山中,地处灵石、霍州、沁源三县交界处,北接绵山,南望霍州,西临汾河,东靠灵空山。石膏山由花岗岩、灰岩、片麻岩等组成,为太古代。远视石间岩溶似石膏,故名。其制高点牛角鞍海拔2532米,在全省高峰中排名第四,石膏山为山西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风景区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
视频
山西石膏山冬季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