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潭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石潭鎮位於東經112°40』至112°45』,北緯27°45』,北接雲湖橋鎮,南臨烏石鎮,東臨楊家橋鎮和射埠鎮,西接湘鄉市東郊鄉,面積123.8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積55958畝。全鎮42個村,5個居委會,630個村民小組,77707人(2017年)。 石潭鎮是湖南省小城鎮建設重點示範鎮,交通便利,漣水西來,穿鎮而過,向東匯入滾滾湘江,石潭大橋如長虹臥波,飛架南北,320國道和湘黔鐵路複線與漣水平行,橫穿北部,「韶茶」、「湘湘」兩條縣級公路幹線從鎮內經過,貫通南北與東西。 石潭鎮內有豐富的煤炭、砂石、海泡石、林木等自然資源,是湘潭縣生豬產業基地、農業大鎮,境內養殖業,種植業發達,有着豐富的人力資源,發展前景廣闊。 石潭鎮憑藉堅實的產業基礎,以全縣「1+9」板塊經濟建設為契機,結合小城鎮建設,以生豬、糧食和優質稻深、精加工為主導產業,加大招商力度,全力打造古城、列家橋、新莊新合三個工業小區,同時緊抓機遇,以爭創全國小城鎮示範鎮為契機,實現鎮區提速發展,千年古鎮石潭正憑藉濃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蓬勃發展的經濟產業煥發出無限的青春魅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湘潭縣的西部邊陲熠熠生輝,總面積123.8平方千米(2017年),鎮城區面積達2.2平方公里。全鎮共有雙馬、馬橋、饒田、坑山、中塘、漣濱、紫雲、楊梓、光榮、白托、文佳灘、草塘、洪望、毛塘、中壩、飩下、新桅、龍泉、列馬、上月、普慶、合德、甘露塘、龍骨塘、青山嘴、楓樹亭、新莊、新合、向韶、芙蓉塘、八角亭、九龍、通湖、分水、白龍、蓮花壩、古城、古雲、蒔竹塘、兆托、托下、聯盟42個村、4個居委會、630個村民小組,2.4萬戶。總人口77707人(2017年),耕地55958畝。
歷史沿革
湘潭縣石潭鎮一九九五年四月以前屬石潭區管轄,四月以後,根據縣人民政府決定,撤區並鄉,組建新鎮,所轄原古城、白托、列家橋三鄉和石潭建制鎮。位處湘潭縣西部邊陲,西與湘鄉市接壤,水陸交通便利,經濟比較活躍,自古便為繁華之地,山清水秀,林茂糧豐,為湘潭縣「魚米之鄉」,素有「五馬奔槽」的盛名,更是人文俊美、良才輩出,素享「人傑地靈」之美譽。
石潭鎮是個古老集鎮。乾隆刊《湘潭縣誌》載:「秦始置湘南縣,屬長沙郡」。依此,湘南的立縣,至少為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78年間,距今兩千兩百多年。經發掘證實湘南縣城建於石潭鎮古城村。明代禮部尚書李騰芳(1572—1632)過石潭前往炭棚河莊屋時,曾題有「古潭仁里」四字,刻成石匾,嵌於碼頭口拱門之上。千多年來,石潭以漣水之便,商貿繁盛,早在明代就是縣境四大集鎮之一。
1949年8月11日,湘潭和平解放,湘潭縣人民政府成立,設五個區人民政府,石潭區應運而生,排行第五。1950年6月改稱第六區,1951年5月全縣改劃二十四個區,石潭由第六區改劃為第八區。1953年5月,按地區命名,第八區改為石潭區。1956年撤區並鄉,石潭劃為馬托(現古城)、白托、景泉、烏石、疊福(雁坪)、列家橋6個鄉和石潭鎮,1958年9月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即石潭躍進人民公社,轄疊福(雁坪)、馬托(古城)、列家橋3鄉及石潭鎮,12個大隊101個生產隊。烏石、景泉、白托屬衛國人民公社管轄。1961年9月恢復區,石潭區所轄七社(景泉、烏石、白托、列家橋、古城、雁坪、荊州公社),石潭鎮升格為區級鎮。1984年2月實行政社分開,原人民公社改為鄉人民政府。1989年3月石潭鎮劃為鄉級鎮,由石潭區代管。
1995年5月19日撤區並鄉建鎮,由白托鄉、古城鄉、列家橋鄉、石潭鎮組建成現今石潭鎮,第一任黨委書記譚伏雲同志、鎮長張光明同志。
石潭鎮是個重鎮。解放初期的1953年原中共中央主席、國務院總理、中央軍委主席華國鋒同志時任湘潭縣委書記,在向韶村(原馬托鄉)支持賀建昌互助組,幫助農民生產自救,奪取農業豐收,並撰寫《由勝利走向勝利》等3篇專題材料,為全縣農業合作化邁出了堅實的步伐,2002年10月2日又親筆為石潭中心小學百周年校慶題詞:「祝賀石潭鎮中心小學建校百周年,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1961年彭德懷元帥回到家鄉,深入幹部群眾之中,及時了解鄉情。
1963年,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同志,時任團中央第一書記,深入托下大隊新馬、紅旗生產隊調查情況,關心群眾疾苦,直至他就任黨中央總書記時,還派專人到托下看望群眾,了解情況。爾後,原省人大主任、省政協主席劉夫生同志和市政府副市長顏向陽同志等先後駐點石潭,為石潭鎮的發展描繪出了美好壯麗的藍圖。
今日石潭鎮,由於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全鎮人民的共同努力,農村繁榮、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已顯現出良好勢頭,經省人民政府認定為全省百強重點示範鎮(以上大部分引自)。
經濟概況
有耕地59703畝,是湘潭縣糧食主產區,糧食總產量由1995年的51267噸提高到2007年的55774噸。國民生產總值由1995年21424.72萬元增加到2007年56850萬元。農民年均純收入3311元。鄉鎮企業發展勢頭良好,企業總產值達75000萬元。人民煤礦、石潭水泥廠、鴻峰化工廠、湘帥壓濾板製品廠、精誠玻璃廠、三星化工廠、宇通運輸公司、安泰自來水公司、三維建築實業有限公司實力雄厚,呈現出勃勃生機。農業經濟以水稻種植為主,庭院經濟為輔,全鎮普及優質雜交稻面積78700畝,八角村「走四方」牌香菇、文佳村黃梔子基地、白托苗圃場各顯其能。小城鎮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為規範立鎮,鎮黨委、鎮人民政府會同縣建築設計院編制了《1999年至2020年石潭鎮城鎮建設遠景規劃》,城區規劃面積為4.2平方公里,已完成開發區、新區等2.2平方公里的小城區面積建設。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美麗的石潭更是山青水秀、林茂糧豐、經濟發達、交通便利。鎮北320國道、湘黔鐵路複線疊鄰,同與漣水平行,「韶茶」、「湘湘」兩條縣級公路幹線穿鎮而過,貫通南北與東西,連接韶山、烏石兩個紅色旅遊景點,獨特的區位優勢有效促進了石潭政治、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全鎮轄42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630個村(居)民小組,77707人(2017年),耕地面積55958畝。2006年被列為湖南省小城鎮建設示範鎮。
五年來,在省、市、縣各級領導的親切關懷下,鎮黨委、政府堅持科學發展觀總攬全局,按「兩型社會」建設要求和省示範鎮目標統籌規劃,開拓創新,帶領全鎮幹部群眾,在創建小城鎮示範鎮工作中勇立潮頭,大步跨越,創造了驚人的成績,城鎮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社會經濟超速發展
五年來,石潭鎮社會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國內生產總產值由2006年的9.2億元到2009年達15.36億元,年平均增長率為18%,高出全市平均水平4%。第三產業由2006年總產值1.84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3.07億元,年增長幅度為17.57%,高出全市平均增長率5.03%。財政收入由2006年的914.5萬元增加到2009年的1923.67萬元,實現年淨增1009.17萬元,年平均增加252.29萬元,平均增長率為27.6%,高出全市增長3.08個百分點。農民人平純收入由2006年的3578元增加到5228元,淨增1650元,年均增長16.02%,高出全市農村人平純收入3.14%,城鎮人平純收入由9420元增加到17248元,高於全市水平8%。五年共引進投資項目 33個,引入資金6446.87萬元;城鎮建成區面積由五年前的2.2平方公里增加到3.5平方公里,以平均12%的增長速度擴大。建成區人口由五年前的2.2萬人增加到3.04萬人,有效促進了城鎮化水平的提升,城鎮化率43.24%。
五年來,鎮人民政府以「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司運行、業主經營」的開發模式,堅持「統一規劃、統一徵收、統一土地出讓、統一開發建設、統一城鎮管理」的「五統一」原則,財政投入、社會籌資多種發展方式,共計投入6200萬元,使鎮區範圍內水、電、路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有效促進了城鎮經濟的迅步發展,「忘不了」、「真維絲」、「伊純」、「米樂奇」等多項國際國內品牌商品紛紛落戶石潭,小城鎮有了大型加油站,鎮內設立了移動、聯通、電信等通訊基站,德懷路10多家摩托車店形成了市場,餐飲、醫院、學校、大型超市等服務機構錯落有序,上檔次的賓館吸引着四面八方的賓客……商人逐利而居,物資在交流、財富在增長,外地商人紛紛慕名而來,有的買房定居,有的租賃門面當起老闆,盡享城市物質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成果。
城鎮的發展,有效促進了城鎮產業化進程。特色產業品牌走出湘潭、走出湖南、走向四面八方。
──八角香菇產業經過艱難曲折道路,依靠科學支撐,大膽創新研究,成功實現了「水簾降溫、半生料栽培、多層立體種植,利用湘蓮殼、油茶殼制棒,利用棒渣生產有機肥」五大技術攻關,不斷提高生產力,提高合作能力,建立聯結體制,大大提高香菇產量和產值,高產實驗大棚實現畝產鮮菇5萬市斤,畝產值16萬元,純利12萬元。八角村突破人平純收入1.08萬元,躍居為湘潭縣首富村。「走四方」品牌遠銷香港、澳門、日本和韓國。
──湘潭興農配方肥廠由1998年的手工操作開始生產有機肥,到2001年投資300萬元購置新設備,步入機械化製作行業,再到2005年繼續投資2600萬元,改建新廠區,改造舊設備,實現年生產複合肥2萬噸。依靠技術創新,嚴格質量把關,2007年正式由國家頒發產品免檢證書,進一步提升生產能力,成為產值過億元企業。
──人民煤礦 通過技術改造,達到年產煤6萬噸,實現年繳稅1280萬元。
──工業企業 名牌產品的發展,帶來了鎮域經濟的快速增長,2009年實現規模企業總產值3.22億元,實現規模企業利潤7400萬元,實現工業企業稅收1470萬元,有效促進了鎮域社會經濟的超速發展。
──糧食生產已步入全國先進行列,農業部水稻高產創建萬畝示範田落戶古雲村,2009年全鎮實現糧食總產量6.02萬噸,農業總產值5.07153億元,農業增加值3.26億元。
──生豬產業 生豬產業已成為發展石潭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年發展生豬達45萬頭,出欄34.4萬頭,實現人均出欄5.23頭,年產值達3.05億元,占畜牧總產值87.8%,占農業總產值的63.9%,成為了全省久負盛名的「湖南生豬第一鎮」。有效帶動了飼料、獸藥、運輸業的大發展,形成了飼料、獸藥一條街,生豬產銷專業合作社擁有大小運輸車輛240多台,從業人員達670餘人,年販運總量占到廣州市場的十分之一,販運總產值達6個億。
龍蝦、雁鵝、鮮魚、西瓜、油菜、芥菜、紫蘇等農產品各具特色,進一步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有力的促進了農民增收,石潭高效農業已成為全省一塊金字招牌。
城鎮規劃放眼未來
小城鎮建設總體規劃是建設小城鎮、經營小城鎮、發展小城鎮的重要基礎,它既關係當前,更影響長遠。在規劃城鎮建設的全過程,我們堅持規劃先行原則。1999年8月,鎮人民政府會同湘潭縣建築設計院,深入實地勘測、論證分析,擬制定近期遠期發展目標,編制《1999至2020年石潭鎮城鎮建設遠景規劃》,按照高標準、高起點、高質量原則和發展目標,理順思路,更新觀念,科學決策,引進城鎮經營新理念,發展和依託公司進行市場運行,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有效實施城鎮建設三步戰略方案。
為抓住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的契機,嚴格按照「兩型」建設要求,提高城鎮建設標準,鎮人民政府斥資120萬元,於2008年再次聘請省、市專家,修訂編制生態環境保護、消除地質災害和突出城鎮特色專業的新一輪《湘潭縣石潭鎮總體規劃》,描繪石潭城鎮發展的美好藍圖,確定了「三區兩配套」的發展格局,按照「工業園區、住宅小區、商業街區」,配套「農資交易市場和各類公共基礎設施,包括城鎮蓮水風光帶建設,分步有序實施,已經上級審定,鎮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按照《總體規劃》,通過5-15年努力,石潭鎮區人口將達到5萬,建成面積達到5平方公里,初步定位為「區域中心城鎮和山水園林城鎮」。
城鎮建設立足優質
石潭自古便是商業重鎮,千餘年來,借漣水之便,商貿繁盛,早在明清時期就是全國有名的「藥都」和「米都」,解放前,石潭的「石灰」就已暢銷省內各地。一直以來,各級領導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都很重視石潭城鎮發展和建設,原國家主席華國鋒、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省政協原政協主席劉夫生、人大副主任陳叔紅都曾在石潭辦過點、指導過工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更為石潭小城鎮的發展和建設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1986年,黨委、政府順應時代大潮,以驚人的膽識、博大的手筆,啟動了擴大城鎮發展和建設的第一步實施方案。開發石潭大橋南端,即韶茶幹線兩側,組織利用社會資金,引領個體私營經濟先行者投資,一舉建成200米長的農民街,石潭的建材市場從此問世。
──90年代初,實施南部擴展發展和建設的第二步實施方案,劃撥85畝土地,沿着丁字街南端延伸,開發德懷路,建成經濟開發區,糧貿大廈、信用大樓、汽車站、農貿市場等峭然林立,服飾、飲食、美容美髮、娛樂等第三產業蓬勃發展。
──二十一世紀伊始,發展和建設的第三步建設戰略正式拉動。征地183畝,一次投2800多萬,新辟石潭新區,400個門面300套住房「多層小洋樓,三色外包裝」的仿歐式建築拔地而起,寬60米、長1.42公里的石潭大道自東向西穿鎮而過,接通了湘湘、韶茶兩條縣級公路。全新的街區內連接了石潭、德懷、八一、石烏4條城鎮主幹道,貫通鎮內三區,街道兩旁綠樹成蔭,每到夜晚,明亮的路燈,把石潭這個山村小鎮照得通明,仿佛像顆璀燦的明珠。夜幕降臨,豐富多彩的夜生活,無數個紅色的蒙古包內滿座着耕耘一天後懂得享受的休閒人們,美麗的石潭被點綴得更加艷麗多姿。
──隨着建設戰略目標的全面實施,城鎮配套設施建設有序進行,2006年6月安泰自來水廠完成計劃審批、國土、規劃手續,7-8月完成拆遷、測量、勘測、土地平整、施工圖設計、招投標工作。2008年投資1200萬元,完成工程建設任務,投資150萬元完成對鎮區35公里的給排水管網改造,整個供水系統於2008年投入營運。通過對石潭鎮日供水量2萬噸的城鎮供水設施進行擴建,從根本上徹底解決石潭供水不足的問題。同時通過給排水管網的改造,有效解決了排污問題。東西兩片分別設置截流管道,分片截流後由道路排水系統就近排入漣水河。同時在居民聚居區域、主要商業區配置15個消防栓,較好解決了消防安全工作。
──2006年8月-2006年12月總投資200萬元,完成4000平方米的三級客運站及站前廣場一個,作為城鎮長途、短途客運中轉站,解決公路換乘的停車和鎮內交通擁擠的問題。
──2006年7月-2006年12月完成橫街、正街、德懷路、農民街等為主的城區10.5公里道路安裝路燈200盞。路燈建設費用150萬元,年日常維護費用8萬元,年電費12萬元。實現整體城區的亮化工程,提高石潭的城鎮品位。
──2007年-2008年總投資270萬元,完成二座公廁建設;購置垃圾桶36個,建設20平方米垃圾中間站兩座;投資230萬元完成25畝垃圾處理場的可研、征地及啟動建設工作,有效實現了垃圾的日產日清。為美化環境,提高城鎮品位,2008年9月積極籌措資金75萬元,修建垃圾站2處,購置垃圾桶100隻,合理布局垃圾站點、垃圾箱,確保街區景觀;調整公共廁所布點,改變現行公廁不合理狀態,改善衛生設施,加強衛生監督;加大對垃圾收集後分類處理力度,對物質資源(如啤酒、飲料瓶罐、報刊、紙張之類),分類捆綁進行專用資源回收及無害處理。
──2008年針對縣五醫院設施老化,住院部房屋破損不堪,投資200萬元完成住院部6000平方米的改(擴)建工作,以滿足衛生保健、防疫、醫療急救等功能設施要求。
──2008年投資120萬元,另擇新址,建成中心敬老院,土建工程102萬元,其它配套工程(含水電)18萬元,占地5畝。
──鎮區中心小學2008年投資76萬元,新建一棟四層680m教學樓;2010年投資28萬元,新建學生食堂270m,使校園面積18006.3 m、19個教學班、1181個學生、43個教職員工的中心小學成為「湖南省義務教育合格學校」、 「湘潭市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承擔中央教科所「十一五」課題研究,被評為「全國德育研究先進學校」、「全國語文總課題優秀單位」。
鎮區初級中學2009年投資20萬元,新建480m的學生公寓。學校全面發展,承擔國家「十一五」課題研究,《當前中學生主要心理問題探究及解決對策》獲國家一等獎,初中教學質量連續8年進入全縣十強、連續4年居全縣第一。
古城中學投入68萬餘元,興建一幢學生公寓樓,建築面積達1200平方米;古城中心小學投入60萬新建教學樓1024平方米;白托中學投入160萬,新建食堂和學生公寓1160平方米;白托中心小學投入65萬元,新建廚房、食堂和教師宿舍。全鎮學校辦學條件進入全縣前列,石潭中心小學、古城中學、古城中心小學、列家橋中心小學被驗收為省合格學校。
──2008年6月-12月,投入1200萬元,新建一棟高標準的石鑫賓館,內裝中央空調、電梯,各類設施完善,提高了石潭的城鎮品位。
8月,以「兩型」社會建設為契機,投入30萬元,在鎮區與周邊鄉鎮交界處,設計製作了三塊全不鏽鋼大型戶外廣告牌,確立了石潭今後發展的一個總體目標,打造「兩型」社會示範鎮。
城鎮管理力求規範
隨着小城鎮建設的不斷發展,商業市場的不斷繁榮,居住人口的不斷增加和省級示範鎮標準化的要求,關鍵在於抓好城鎮管理的科學化和規範化。
──始終把城鎮管理列入了黨政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
確定了一名副鎮長主管城鎮工作,下設城鎮建設規劃站,定編5人;配備了一支專業性強、綜合素質高、理念先進的城管隊伍,定編8人,使城管、消防、治安融為一體;組建了一支由11人組成的環衛隊伍,全面負責城鎮管理工作。財政對城管的投入逐年提高,每年24人的基礎工資達36萬元,另有工作經費30萬元。有一棟180平方米的辦公場所,辦公設施齊全。
──狠抓了隊伍建設。城鎮建設管理責任落實在建設規劃管理站,在站長的統一領導下,成員之間團結協作,職責分明,愛崗敬業,深得群眾好評。城管隊和環衛隊均隸屬於建設規劃管理站領導,兩隊分別負責城鎮執法、維護鎮容鎮貌、協調和處理鎮內矛盾糾紛,規範經營管理行為和城鎮清潔環境衛生工作。制度嚴格,紀律嚴明,按照責任狀條款落實到位,深受居民和客商的好評。
──從嚴治理鎮容。鎮容是形象的核心,古老集鎮長期形成的髒、亂、差現象,的確是治理鎮容鎮貌的老大難問題,為徹底地解決好落後的陳腐習俗,我們從整治環境衛生、亂擺攤位、亂樹戶外招牌、亂停車輛和違章建築入手,多次組織鎮機關幹部、城建管理人員深入街道,進入商戶,採取發送公開信等形式,開展廣泛宣傳,從而不斷提高居民的城鎮品位意識。同時,定期組織單位職工、全體機關幹部進行街道大掃除活動,鎮區內中、小學生節假日組織上街清掃,共促居民良好環衛意識的形成,規定居民自備垃圾桶,定時定點倒放垃圾,實行門前衛生三包制度,由城管隊員分段督查,建設規劃站將執行的效果作為年終績效考核內容。在鎮區推行垃圾袋裝化,對鎮區主幹道實行16小時清掃保潔,重要路段實行24小時全天候保潔,清理了馬路市場,規範了夜宵、夜市攤位擺放,拆除了違章廣告招牌,從嚴整治了汽車亂停亂靠等交通秩序和交通環境。通過系列措施,鎮容鎮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路變寬敞,街變整潔,攤變規範,燈變明亮,招牌整齊。待到華燈初上,三處休閒健身的廣場舞為石潭街區的亮麗夜景增色不少,現代氣息的新型城鎮形象初步形成。
城鎮發展創新觀念
我鎮積極探索轉型期農業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將過去工作重心放在抓農村工作轉變為主要抓城鎮發展,並把城鎮發展作為帶動我鎮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突破口,以迅速適應日趨激烈的競爭形勢,融入「長株潭一體化」戰略,搶抓機遇,加速發展,加大城鎮建設資金投入,加快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加快新老街的對接,依託資源優勢,打造產業優勢,形成特色優勢,迅速從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從而在新一輪的城鎮發展競爭中搶占先機。運用創新的思路,融合各種力量,整合各類資源,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逐步走上「市場運作,產業支撐,群眾參與」的城鎮發展之路。
引入市場機制,開拓城鎮經營
──對城鎮土地實行資本化運作 經營城鎮的關鍵是要經營好城鎮土地。2006年以來我鎮通過土地資本運營,共籌措3000萬元資金用於城鎮發展,先後建設了石潭大道、德懷大道、八一路、石烏路4條城鎮主幹道,新增道路12公里。土地經營和城鎮建設促進了土地增值,提高了土地資產的效益,中心鎮區的商業用地由2000年300元/平方米增加到現在的2000元/平方米,臨街路段更是高達4000元/平方米,增長了14倍。
──對建設融資實行多元化運作 採取用市場換資金的辦法,共籌集建設資金1000多萬元,如投資800萬元的南區開發商居樓工程,日供水2萬噸的安泰自來水廠等項目。全部按照「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解決。我們還通過鼓勵部門投資建設的辦法,共籌集建設資金1500萬元。完成了城鎮電網改造、鎮區供水管網,建成了覆蓋全鎮的移動通信網和有線電視兩條寬帶網。
培育主導產業,擴張城鎮經濟
──培植工業支柱通過建設工業園區和落實優惠政策,先後引進了宏峰化工、萬順玻璃、興農配肥、石潭草棒廠、湘蓮機械廠、旭輝電子等企業到鎮區安家落戶。同時,對原有的人民煤礦、縣水泥廠等企業,通過技改進行升級換代,在鎮區初步形成了礦產、機電、建材等支柱產業。
──開發房地產業實行舊城改造與新區開發並舉,外延擴張與內涵提升並舉。引入湘潭居佳新農村置業有限公司和順達房產開發公司,成立小城鎮建設投資有限公司,鎮區共完成住宅建設投資近5000萬元,先後建成了一批精品住宅小區,吸引了農民進城,擴大了新區市場,聚集了人氣,搞旺了財氣,繁榮了城鎮。
堅持以人為本,提高城鎮品位
──加強環境建設 我鎮把環境建設作為改善居住條件的重要工作來抓。全面推進了庭院綠化、公共綠化、道路綠化和空坪隙地綠化工程。
──注重居民教育 為提高居民素質,我鎮印發了《居民手冊》、《鎮容衛生公約》等管理辦法,設立了「城管隊」、「門前三包監督員」等,城鎮居民素質得到提高,過去城鎮管理中一些非常棘手的老大難問題,像亂仍垃圾、亂停亂靠、亂寫亂畫、亂擺攤擔等,都正在逐步解決。
突出工作重點,創造工作亮點
──垃圾填埋場續建工程和垃圾中間站的建設
目前無正規的垃圾填埋處理場地,經過政府對城區周邊的現場調查並報請縣人民政府同意,在楓樹村建一座大型垃圾填埋場,離鎮區2公里,占地面積25畝,符合各項環保要求,能容納垃圾填埋50年,投資配套資金40萬元,新建垃圾中間站3個,垃圾池20個。
──道路整修
石潭鎮屬歷史古鎮,鎮區道路已是年久失修,特別是橫正兩街,坑坑窪窪,到處積水、積污,2009年硬化道路2公里,投資110萬元,將老區橫正兩街全部鋪油,同時充分利用湘湘幹線公路建設的契機,全面提升石潭大道的改擴建,加大投入,打造示範一條街,確保街潔、路暢、燈明、草綠。
──鎮政府辦公樓建設
原鎮政府辦公樓屬上世紀70年代的磚土混合結構,在特大冰雪災害的影響下,房屋出現大面積開裂、漏水,修建鎮政府辦公樓迫在眉捷。經鎮黨委、政府研究決定,在2010年上半年建一座1200平方米的政府辦公樓,總投資300萬元。
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城鎮配套設施建設籌資困難
城鎮維護建設資金逐年遞增,鄉鎮在緊缺的財政狀況下艱難運行,目前已負債98萬元,建議上級改革投資體制,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與社會投入相結合的多元化城建投融資機制。各級財政要確定對城鎮建設撥款基數,建立穩定增長機制,國家政策規定的城鎮建設專項資金,要全部用於城鎮建設。對城鎮規劃區範圍內的土地出(轉)讓金、城鎮土地使用稅、房地產增值收益、車輛養路費及車輛購置附加等,要確定一定的比例,用於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
城鎮規劃管理人員經費緊張
鄉鎮建設規劃管理站屬於自收自支單位,站內工作人員工資福利得不到保障。建議上級領導予以重點考慮,對鄉鎮建設規劃管理站進行收編。同時,隨着城鎮規模和人口的不斷增加,我鎮環衛隊的工作量急劇增多,目前,全鎮環衛工人已達11人,正常收取的環境有償服務費遠遠不能解決環衛工人的工資和勞動工具的支付。以2007年為例,有資金缺口11.6萬元,建議上級部門能以固定模式解決我鎮環衛工人的人員經費問題。
城鎮建設發展土地瓶頸凸顯
按照城鎮發展的規劃要求,建城區面積要擴大到5平方公里,而受國家宏觀調控的影響,對土地實行嚴格的保護政策,城鎮發展難以拉開骨架,建議上級適當放寬土地利用政策,並充分考慮鎮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城鎮總體規劃相協調。
通過近幾年的小城鎮建設,石潭鎮有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街道寬敞潔淨,行道綠樹排列整齊;車輛來往穿梭,秩序井然,長短途客車依次進站候客,其它營運車輛按指定地點擺放;整個鎮區有線電視無縫覆蓋,電話入戶率100%,自來水普及100%,燃氣普及100%。優良的環境吸引了大量的投資商投資興業,鎮區內商賈雲集,市場繁榮,人流如織;工業園運作正常,解決了大部分的閒散農民工就業問題,工業經濟實力大大增強,煤礦、海泡石、磚廠、肥料廠、玻璃廠等廠房一字排開;文教事業日益發達,教育師資力量雄厚,硬件設施先進,生源廣泛;醫療衛生事業配套齊全,服務優質。城鎮居民的生活環境優美,生產生活水平有了一個質的飛躍,鎮區產業結構趨於合理,總體經濟實力大大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步入發達城鎮行列,邁入持續、穩健、健康發展的快車道,成為全省小城鎮建設的典型示範鎮。
插秧技術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眼下正是春耕時節,3月18日,石潭鎮舉辦了插秧機操作技術培訓,全力推廣機插秧技術。
培訓由鎮農機站牽頭在芙蓉村進行,該鎮媛霞農機合作社的趙必欽老師擔任主講,他詳細分析了機插秧技術,併到田間親自演示了機插秧的流程,讓農戶了解了機插秧技術的優越性,熟悉了機插秧的流程和機插秧技術問題的解決方法。參訓人員表示,此次培訓講演結合,真正解決了技術難題,對於提高農忙時的工作效率以及水稻產量有很大的幫助。
據了解,石潭鎮2013年共推廣插秧機17台,全年計劃完成機插秧面積8789畝,其中媛霞農機合作社成為了主力軍,它是全縣重點建設的10個核心示範片之一,擁有插秧機11台,計劃完成機插秧面積3413畝。為調動農民積極性,切實減輕農民購機負擔,我鎮對新購插秧機確實用於插秧的,按手扶式插秧機每台3000元,高速插秧機每台8000元標準,實行縣級累加補助。
機插秧技術的推廣將全面提高我鎮水稻生產機械化水平,確保「糧食大鎮」的地位不動搖。